郑蔚 张琛
摘 要:高校是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战场,思想政治理论课则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在长期的历史传承中积淀的精华,更是高校思政理论课的重要补充。习总书记也多次强调,要促进中国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深度融合,这就要求我们要牢牢抓住思政理论课这一重要渠道,做好传统文化融入思政课教育的工作, 而融入是否有效则体现在学生是否接受和认同,只有加深大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和接受,才能更好的增强文化自信。基于此,本文从以下三个方面:传统文化与思政课相结合的重要性;高职思政课中如何有效的融入传统文化;传统文化实现有效接受的内在机制,来进行研究。
关键词:传统文化 思政理论课 接受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习近平总书记十八大以来治国理念的重要来源。习近平多次强调中华传统文化的历史影响和重要意义,也十分重视当代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学习和传承。教育部早在2014年就颁发了《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要求“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系统融入课程和教材体系”,“充分发挥高校思政课的重要作用,促进思想政治教育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紧密结合”[1]。根据党中央和教育部的精神指示,高校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必须承担起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使命。特别是进行意识形态教育、关乎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的思政课堂,更应该凸显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所以,必须做好让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政课教学,既是增强思政课教学实效性的有效路径,也是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现实选择。当然,传承和发扬传统文化,将其融入课堂是一方面,更为关键的是如何使学生在课堂上实现有效的接受。习总书记说过,要通过原原本本的学习,实现真学、真懂、真信、真用,推动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相契合。所谓真学、真懂落实到高校就是要求我们实实在在的把传统文化更好的融入课堂教学中,而真信、真用则是更重视学生对在思政课中所学到的传统文化的一种接受和认同,只有做到价值层面的接受和认同才能真正做到文化自信。
传统文化融入思政课教学有着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理论上来讲,传统文化中的优秀成果作为高校思政课的宝贵资源,一方面有利于更好的开展思政课理论成果的教育,特别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教育。另一方面,通过融入高校课程,也更有利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根植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本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之一,马克思主义理论从传入中国至今就一直指导着我国的革命、建设和改革,其中国化的理论成果也被广大的人民群众所接受和践行,究其原因则在于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传统文化有共同的价值契合。就以我们高职开设的《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为例,经过教学实践发现,多数学生认为该课程枯燥、乏味、理论性强、难以理解,但如果我们在讲授中穿插相应的中国的历史、中国的文化,效果就大不相同。如我们在讲授唯物史观时,就可结合中国的民本思想,历代王朝更替的史实,既有利于学生理解这一观点,又有利于传播中国传统文化。正所谓,“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批判继承、综合创新”。实践上来讲,把传统文化融入思政课有助于增强思政理论课的教学实效性,也有利于促进思政课的课程创新。当今社会,随着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的日益推进,越来越多的价值取向冲击着当代青年,影响着学生价值观念的建构,更有甚者,在大学生群体中出现了理想信念缺失、政治态度消极、享乐主义、自私自利等问题,在这种形势下,高校思政课显得力不从心,存在教条僵化、形式呆板等问题,导致吸引力不高,实效性差,而优秀传统文化可以弥补这一不足。例如,我们在讲授《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时,其包含的爱国、诚信、明礼、友善等教育都能从传统文化中汲取养分,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给我们提供了大量的教育素材,一方面有利于更浅显易懂的讲授,提高课程的实效性,做到“润物细无声”。另一方面,借助弘扬传统文化这一平台可以通过多种形式活化思政课堂,促进课程创新。
高职思政课融入传统文化的有效途径。中国传统文化中讲求“知”“行”统一,高校思政课又是一门理论课与实践课并重的课程。传统文化融入思政课的方式也应该做到知行统一。“知”即在教学内容中要融入传统文化,“行”即在课外实践中融入传统文化。从“知”的角度来讲,优秀传统文化与思政课教学内容的融合是其两者相融合的根本途径。第一,思政课教学中要合理的设计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内容。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为例,该课程整体上可以分为三个模块:理想信念价值观教育、道德品质与规范教育、法治意识教育。在第一模块的教学中,可以融入“立志、修身、礼义”等传统观念,强调“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等,教育学生将个人理想信念与国家兴衰、民族荣辱紧密相连;在第二模块的教学中,可以融入“忠孝、诚信、思维、八德、五伦、五常”等,告诉学生“大德必得其位,必得其禄,必得其名,必得其寿”。第三模块的教学中,可以融入中国传统文化中各家的法治思想。第二,利用新媒体,引发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兴趣,提升思政课的实效。大学生生活在网络新媒体时代,一部分精神空间被手机、网络等数字多媒体所占据,我们应该恰当选择应用这些新媒体,如,我校使用的蓝墨云班课,加强师生互动,教师上传有关传统文化的视频、图片、PPT等,讓学生点击观看,发表评论,共同分享。当然,学校也要利用新媒体创建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网页和资料库,运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达到寓教于乐弘扬传统文化的目的。从“行”的角度来讲,实践中融入传统文化是两者相融合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 王敏.思想政治教育接受论[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2:5—13.
[2] 刘岩 李彩华.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接受问题是项重要的研究课题[J].求实,2010(06):13—14.
[3] 教育部敢于印发《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的通知[Z].教社科[2014]3号.
【基金项目】山东省学校德育理论研究课题——“传统文化融入高职思政课教学中的理论接受问题研究” 项目编号:2017-xd-0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