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秀春
【摘 要】博大精深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植根于国人内心深处,成为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和心理归依,成为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丰厚滋养。如何用传统文化滋养文艺创作,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益思想、艺术价值与时代特色和要求相结合,运用丰富多样的艺术形式进行表达,推出一大批底蕴深厚、涵育人心的优秀文艺作品?笔者尝试着从文艺创作的“四体”:主体、客体、受体、载体四个方面入手,即:创作者、客观世界、受众、作品四个方面,就如何做好传统文化的消化吸收、收集整理、传承弘扬、艺术展示展开表述:用传统文化滋养文艺创作,首先要让传统文化滋养创作者;其次,要在反映客体世界中艺术呈现传统文化;第三,展示传统文化的作品要入情入理,抓住观众,易于乐于被受众所接受;第四,要在最终的作品呈现上要去粗存精,彰显传统文化之精髓。
【关键词】传统文化;文艺
中图分类号:J0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1007-0125(2018)24-0236-02
历经5000多年悠久历史,中华儿女创造了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它深深植根于国人内心深处,成为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和心理归依,成为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丰厚滋养。新的历史时期,党中央审时度势出台《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提出用传统文化滋养文艺创作,要“善于从中华文化资源宝库中提炼题材、获取灵感、汲取养分,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益思想、艺术价值与时代特色和要求相结合,运用丰富多样的艺术形式进行表达,推出一大批底蕴深厚、涵育人心的优秀文艺作品。”《意见》的出台,体现出国家对艺术生产的重视,也为新时期群众文艺创作指明了方向。作为一名基层群文工作者,如何因时而动、奋发有为?笔者以为当从文艺创作的“四体”:主体、客体、受体、载体四个方面入手,积极做好传统文化的消化吸收、收集整理、传承弘扬、艺术展示等工作。
一、广文博览,让“主体”满腹经纶
人,是文艺创作的主体。传承发展优秀传统文化,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人是至关重要的。作为文艺创作的主体,他必须根植传统文化的深土厚壤,不断汲取传统文化的养分精髓,才能逐渐生长、绽放那传承传统文化芳华的叶脉和馨香。中华民族历史悠久,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五千年文明源远流长,四大发明、四书五经,恢弘博大、气象万千。传统的古文、古诗、音乐、戏剧、曲艺、国画、书法等等浩如烟海,已深深融入了我们日常工作、学习和生活。每一个从事文艺创作的人,要想能够创作出有思想高度、有文化深度、有影响力度的作品,必须要经过深厚的传统文化滋养。俗话说“腹有诗书气自华”,“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书山有路勤为径”等等,无不激励着我们只有通过勤奋而又广泛的阅读,才能不断提升自己的文化涵养,从而日积月累、厚积薄发。在日常文化实践中,为了用文化充实提高作者的思想水平,我们一方面采取“请进来”方式,通过“三水书苑”“百姓讲堂”给大家系统讲解传统文化,另一方面采取“送出去”手段把创作人员送到高等专业院校进修培训,主动和被动相结合,教学和自学齐进行,不断地推动创作主体对传统文化的学习消化,从而逐渐提炼出“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仁爱和平”传统文化之精髓推广传授、大力践行。
二、兼收并蓄,让“客体”血肉丰满
优秀的中华文明和鲜活的大千世界是文艺创作的客体,如何在纷繁復杂的社会生活中发现和寻找美学素材,怎样将传统文化的精髓融入文艺创作的实践?这就需要我们不断从生活中去感受,从传统中去挖掘。对于创作者而言,每个人的艺术感悟不同,创作激情相异,这需要我们将艺术视野聚光到传统文化。因此,一方面,要坚持深入群众、深入一线;另一方面,要倡导“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文艺创作不仅要有当代生活的底蕴,而且要有文化传统的血脉。”广大的基层文艺工作者只有兼收并蓄,去伪存真,弘扬正能量,高扬主旋律,用鲜活生动的文学语言和光彩夺目的艺术形象,“为历史存正气,为世人弘美德”,才能客观而又艺术地呈现我们所处的时代,才能真实而又生动地描绘优秀的传统文化,让艺术形象血肉丰满,让艺术描述真实可信。
三、情理交融,让“受体”同频共振
读者和观众是文艺创作的“受体”,只有情理交融、张弛有道的优秀的作品才能赢得市场、打动人心。因此,广大文艺工作者必须在感悟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进一步走进生活,深入群众,吃透生活底蕴。只有把生活的体验真正变成自己内心的感受,才能创作出深刻的情节和动人的形象。文艺创作不能一蹴而就,它需要持续打磨和不断提高。在掌握受众心理的基础上,大力弘扬“仁义礼智信”等核心价值理念,大力弘扬和睦邻里、助人为乐等中华传统美德。在日常的文艺创作实践中,我们经常性地要服务中心、服务大局创作作品,这时我们既要大力宣传新人新事新风貌,也要讲究宣传的艺术,既要有道理说服力,也要有艺术感染力。否则,在当今网络普及、各种思想流派纷呈的时代,受众是不吃你的那一套的,很可能会劳而无功,事倍功半。例如围绕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宣传,我们没有简单程式化、图表化解说宣传内容,而是迎合观众审美需求,巧妙借用如今群众喜闻乐见的城市民谣、摇滚说唱、音乐剧等形式开展舞台作品的创作表演,情理交融润物无声,达到了理想的宣传功效,得到了市民的广泛认同。
四、去粗存精,让“载体”流光溢彩
作品是文艺创作的“载体”,在传承传统文化的同时,我们一定要尽力做好去粗存精、古为今用的文章,才能让作品经得住历史和人民的考验。“不薄今人爱古人,清词丽句必为邻。”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绝不是死搬硬套、僵化教条,要坚持活学活用、古为今用。它需要我们每个人深入挖掘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精华,要跟现今时代的节奏合拍,而绝不能信手拈来、不加思索,要学会去粗存精、取舍相宜。古为今用,当辩证取舍、推陈出新,“以古人之规矩,开自己之生面”。例如,在庆祝泰州市建市二十周年文艺大创作活动中,我们结合“中国好人”——姜堰诚信老人李开城的真实事例,创作了小淮剧《父还子债》既源于生活,有高于生活。一炮走红,演出数十场,影响千万家。虽然在形式上免不了传统说教的痕迹,但是在舞台艺术呈现上和艺术审美的眼光里,我们都做了较好的古为今用、推陈出新实实在在的努力,取得了理想的演出效果。
群众文艺的繁荣离不开群众文艺创作,群众文艺创作的成功离不开优秀的文艺作品。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座谈会的讲话中指出:“广大文艺工作者要把创作生产优秀作品作为中心环节,不断推进文艺创新、提高文艺创作质量,努力为人民创造文化杰作、为人类贡献不朽作品。”所以,文艺工作者包括我们所有的基层文艺爱好者,都要不断提炼传统文化之精髓,滋养文艺创作之“四体”,在高歌猛进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新征程上,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高高飘扬的鲜艳旗帜,用优秀的群众文艺焕发和凝聚起亿万人民同心共筑中国梦的磅礴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