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戏曲音乐对民族声乐的影响

2018-11-28 01:57李优
戏剧之家 2018年24期
关键词:戏曲音乐民族声乐

李优

【摘 要】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文明古国,独特的文化和审美孕育出了诸多优秀的戏曲艺术形式。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变迁,戏曲艺术冗长的体量和程式化的结构并不能够完美地适应时代要求。求新求变的新一代中国音乐家们总结和吸纳了戏曲优秀元素和西方声乐的表现方式形成了今天我们见到的民族声乐。本文着重讨论戏曲音乐对民族声乐的影响,也希望借此折射出我国民族声乐的发展轨迹和发展方向。

【关键词】戏曲音乐;民族声乐;关系与影响

中图分类号:J61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1007-0125(2018)24-0037-02

中国是一个拥有5000年历史,56个民族的文明古国。在诸多条件的催生下,我国的艺术文化更是影响了全世界,尤其是最为著名的戏曲艺术。但随着时代的变迁,工业化时代的来临,开放的中国真正与世界接轨,中西方文化差异之间存在的碰撞转化为了融合进而产生新的发展,其中就包括民族声乐。民族声乐是一种中国特有的声乐演唱形式,传承吸收了很多戏曲元素,让它保留了优秀传统文化基础上更紧密贴合时代,深受国内外的认可喜爱。

一、民族声乐界定以及与戏曲的关系

(一)民族声乐的界定

民族声乐是指中国近现代形成的一种独立的演唱形式称谓,与我国传统的民族声乐大概念存在本质的区别。如今提到的民族声乐是一种传承了各类传统民族声乐演唱形式精华,在融合了西方声乐演唱元素基础上形成的一种新的演唱形式。这种演唱形式自成一派,或保留唱腔或保留技巧,或吸收形式或突出审美,总之,它融汇了中国人对声乐演唱的独特理解也给予了它与其他演唱形式的差异化定位。实际上,很多专家学者都根据个人的理解对民族声乐下了自己的定义,但是我认为,民族声乐还是一种在持续发展的艺术形式,从形成之初就一直在传承、吸收、借鉴中囊括属于它的鲜明风格和独立特征。直到今天,民族声乐还在发展和延续,也从戏曲与西方声乐中融会贯通出一种新型的艺术,而并非是纯传统或纯西化的声乐形式。

(二)民族声乐与戏曲的关系

交集性:戏曲艺术无论是从唱腔、演唱技术、咬字发音还是表现形式,都是民族声乐形成与发展的基础。戏曲艺术是多种多样的,它的形成与演化带有各个地区人民的审美倾向和表达方式,如北方戏曲的豪放与豁达,南方戏曲的婉转与悠扬,都透露着人们的性格和对美的追求。民族声乐脱胎于中国的戏曲,它们之间存在的表象交集可以说是无处不在的,戏曲本身是复合型舞台艺术,包括肢体动作、唱腔、唱词、服饰道具、美术化妆等,民族声乐在形式上弱化了戏曲的过程,但是却吸收升华了戏曲演唱上的精髓。在文化底蕴上,民族声乐就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中国人民心理与审美思想的一种体现,也与戏曲艺术一脉相承。在戏曲和民族声乐中,美育和德育的功能是不容忽视的,仁义礼智孝的优秀传统文化都保留和传承在这两类艺术形式中,所以说,它们之间的交集性是紧密不可分的。

差异性:戏曲艺术与民族声乐本身是两种艺术形式,两者之间存在绝对的差异性。首先,传统戏曲艺术传承与发展是在各自地域进行,即便是同类戏曲中的不同派别都不会进行交融甚至互通,更别提吸收西方声乐形式。但民族声乐在传承了戏曲的精华后更是兼收并蓄地进行西方音乐吸纳,以开发的态势进行引进吸收。另外,民族声乐演唱更多的是以短篇幅,小结构的形式出现,即便民族歌剧也是在个人风格的民族声乐基础上演变而来的。戏曲则不同,它们即便是折子戏也是脱胎于整体的大剧本结构下。最后,现在来看,戏曲有自己的程式结构,可以发展变化但是不能脱离,但民族声乐程式化的内容剔除,让风格灵活多变且能够满足普遍审美和独特审美。

民族声乐与戏曲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似曾相识却又面貌一新是民族声乐给人带来的最根本的感受。它让喜爱中国传统艺术的人们寻到戏曲的身影,又让接受西方艺术洗礼的新时代人群也能找到审美契合点。客观说,民族声乐更全面,更包容。

二、戏曲唱腔板式对民族声乐的影响

唱腔可以说是中国各类戏曲艺术中最具特色和代表性的组成材料之一了。例如秦腔中的“欢音”与“苦音”,再结合板式上的快板、慢板、摇板等节奏变化,就使得每一种情绪都能够通过唱腔进行区分。在民族声乐中,对于唱腔的运用和吸纳也是很明显的,例如托腔。托腔是很多传统戏曲中都会运用到的一种增强人物情绪的表现手法之一。这种唱腔技巧有长有短,运用的位置也不尽相同。在民族声乐中,运用托腔能够让演唱与音乐伴奏形成一种持久且委婉悠长的持续融合,无需唱词参与,只在旋律进行配合,很好地表现人物情绪的延续。又如甩腔,甩腔是专用于结尾的一种唱腔,这种唱腔与托腔非常类似,但是这种唱腔需要体现出流动感,要在旋律上进行加花变奏且不能停顿。

由于古时中国环境地域的壁垒导致了“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也造就了地方语言和思维方式下产生的地方戏曲腔调。这些腔调本身有的已经消亡,但是由于民族声乐的引入和对戏曲优质元素的吸收,使得这些优秀腔调得到了另类的传承或二次创造。例如《珊瑚颂》就采用了浙江一带的戏曲音调和唱腔元素进行创作,《小二黑结婚》则采用了山西梆子的音乐语言来展开,使得音乐有一种淳朴的地域特色,极具辨识度。

板式是我国戏曲艺术中最常见的一种术语。也是最能直接体现强弱和速度变化的一种形式,例如一板三眼,一板一眼等等。这种抑扬顿挫的表现方式特别适合中国文字的咬字与发音,也最能够体现音乐中人物性格和情绪的变化。一般来说,唱腔和板式两者之间是不割裂独立出现的,将之应用在民族声乐中可以根据音乐的规模协助旋律起伏变化,而且这種变化所自带的情绪能够很好地帮助歌词和剧情思想的传达。例如《海风阵阵愁煞人》第一句就用了散板的形式,节奏快慢完全由演唱者完成,使得内容可以根据情绪进行调整。

总的来说,戏曲唱腔和板式是一种较为固定的艺术材料,也是植根于中国人民传统审美标准内的,民族声乐借鉴与改良可以保留这份已有标准,还能自由发挥音乐带来的多样性。

三、戏曲表现形式对民族声乐的影响

(一)特殊演唱表现形式的借鉴

中国戏曲艺术是一种现实生活的艺术反映,除了变化多端的旋律唱腔以外,念白也是一种不容忽视的表现形式,民族声乐中也进行了借鉴。念白是一种介于唱与说之间的通过音调处理后的戏剧化表现形式,多用于表现内心的情感,有些类似于歌剧中的宣叙调,不同之处在于念白种类很多也更复杂。在民族声乐中采用念白的形式往往集中体现在大型作品中,用于生活化的处理,也为了丰富音乐结构的丰富性。例如民族歌剧《兄妹开荒》的唱段《向劳动英雄们看齐》中,就有哥哥与妹妹通过念白进行对话的场景,这种将念白夹杂在演唱中特别突出了音乐的对比和表现方式的灵活性。

(二)外部形体表现形式的借鉴

戏曲本身就包含艺术化的形体动作,这种动作来源于现实生活却又进行了抽象化的处理,以便更符合舞台表演和剧情的表达,这种行为上的语言对戏曲有着决定性的作用,以至于很多动作代表了某种情绪或是某种标志。受到戏曲影响的民族声乐,即使以小题材,小规模的表演方式出现在舞台上,也会融入一些戏曲中的形体动作,用以辅助演唱。此外,戏曲艺术中大动作很多都具有概括性,无论是实物表现还是情感概括,这种方式也被应用在了民族声乐中。最后就是表情动作,表情动作是一种隐性動作,但却是最能够直接体现出来人物情绪和情感的方式。在民族声乐中,无论是歌唱新生活的喜悦还是爱恨情仇的宣泄,都借鉴了戏曲艺术中的表情处理,略微夸张却又点到为止,增强了演唱的张力。在民族声乐歌剧中,对于外部形体的运用更是全面,包括传统艺术动作以及常见的抽象化的行为处理,再加上现代的服饰和舞台处理方式让整个作品既保留了独特的美学意境,也兼具了时代的审美要求。

四、戏曲演唱技巧对民族声乐的影响

演唱是民族声乐中对戏曲借鉴最为显著的一部分,由于戏曲种类繁多且唱腔复杂,中间所包含的气息运用以及咬字吐字也都不尽相同。但是民族声乐则用科学的方法总结了戏曲演唱技巧来丰富和奠定自己独特的唱法特点。首先,用气。民族声乐借鉴了戏曲中气运丹田的方法,将气息沉淀在下腹部位置来进行演唱的支撑,其中还加入了诸如偷气、换气、抽气、歇气等技巧,这些技巧最终演化出了“声高气低、声低气提、声强气沉、声弱气稳”的演唱法则。其次,咬字吐字。我国的戏曲艺术讲究依字行腔和字正腔圆的发声法则。民族声乐虽然在唱法上会有很大的变化,但是咬字和吐字也遵循着中国文字四声发音的原则,并保持声音服从语言和字音的标准。此外,民族声乐中的咬字和吐字不仅要清晰,还要圆润注意韵味,更要把握其中的技巧,其中包括发音和收音的技巧。根据歌曲作品的意境来对文字进行处理是最能够检验演唱者水平的标准之一。最后,神韵。戏曲艺术中的韵是一种处于顶级层次的审美体验,也是音乐类艺术的最高追求,是音乐旋律之美和语言之美高度融合统一之后带给欣赏者最终的需求。在这一方面,民族声乐对戏曲的借鉴也是极为深入的。平仄的阴平、阳平、上声、去声是我国民族声乐特点,这也决定了抑扬顿挫对韵的把握是身份恰当的。例如《故乡是北京》这首歌曲,歌曲音调采用了北京语言发声特点,也结合了京剧那种行腔变化和强弱对比,把感情寄托在“韵”中,保证了情感的表达,再加上“京腔京韵自多情”“甘美芬芳故乡情”等诗化后的歌词,使得整首作品情感直达心底。

演唱技巧是服务民族声乐的必要元素,但是自成一派却又不独立存在是戏曲艺术给它提供了土壤和成长的空间。新时代人们对美的追求是理性的也是感性的,一方面在追求科学的方法以外,另一方面也在让戏曲的美得到了保留,这也正是大家如此喜爱民族声乐的根源所在。

五、结语

我国的民族声乐目前的发展道路类似于西方声乐演唱的那种按唱腔方式进行分门别类,教学与管理更加科学规范。但是这并不妨碍与戏曲之间的联系,民族声乐开放发展的态势决定了与西方声乐艺术的融合,但中国几千年时间传承下来的思维方式和审美标准却决定了戏曲是民族声乐根源这一事实。当然,民族声乐的出现与演变也有一定的时代和环境因素,建立科学且现代的民族声乐演唱体系,才是持久发展的立足之本。

参考文献:

[1]张文英.论现代民族声乐表演艺术对戏曲演唱与表演的借鉴[J].四川戏剧,2005.

[2]柳华方.戏曲声腔艺术在民族声乐演唱训练中的吸收与借鉴[J].临沂师范学院学报,2001.

[3]王小宁.20世纪中国歌剧对戏曲诸因素的吸收[D].福建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3.

猜你喜欢
戏曲音乐民族声乐
晋剧行当音色特征及音色调节
民族声乐教学中男高音歌唱的技术训练与能力扩展
论民族声乐的科学训练
探究我国音乐发展的“多元化”
苏州滩簧独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