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职业院校一体化教学改革中学生职业素养提升策略的研究

2018-11-28 09:41刘相龙王锦
职业·中旬 2018年8期
关键词:角色定位职业素养工匠精神

刘相龙 王锦

摘 要:以就业为导向的一体化教学改革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实现了理论讲解与技能训练的有机融合,在加大教学改革力度的同时,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以培养适应现代工业发展、综合素质过硬的技能型人才。职业素养教育不仅仅是行为习惯的教育,更是对技能型人才“责任担当”与“工匠精神”的培养。本文就如何在一体化教学中进行学生职业习惯、角色意识及工匠精神的深层次培养进行探讨和分析。

关键词:一体化教学改革 职业素养 责任当担 角色定位 工匠精神

近年来,职业技术更新的速度已经远远超过了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速度,传统的教学模式已不再适应综合型技能人才的培养需要。一体化的教学模式使得理论学习环节与试验实践环节有机结合在一起,既克服了枯燥理论的陀螺式讲授,又解决了过分偏重实践而无理论支持的瓶颈问题,受到职业院校的广泛青睐。为了更好地适应现代企业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技工学校纷纷开展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改革试点。作为一体化教学的参与者,笔者在讲授了几门一体化课程后发现,在加大教学改革力度的同时,学生的养成教育更是不容忽视。如何将养成教育融合在一体化教学中,便成为一个值得所有教师共同探讨的问题。通过对多年级不同专业学生的学情分析,经过大量的教学实践,我们认为以下几个方面的职业素养教育对提高一体化教学效果,改善学生的学习状况作用明显。

一、“三大纪律”严抓不懈,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

说起课堂纪律可谓是教学组织的重要组成部分。没有井然的课堂秩序,教学效果根本就无从谈起,所以开课伊始的纪律要求必不可少。对于采用一体化模式的教学来说,严格的纪律不再局限于不准随便说话、交头接耳等行为性纪律要求,更多的则是与授课模式相适应的学习纪律,与技能培训情景相融合的“工作”纪律,以及保证高效学习的生活“纪律”。

1.学习纪律

一体化的课堂不再是老师站讲、学生坐听的老课堂。即便是枯燥的理论知识学习,也常常被师生探讨、成果展示等新方式所替代。仍然刻板地要求不准说话、不准走下座位,显然已经不再适合新的教学模式。越来越多的老师开始采取小组划定、区域化管理的方式组织课堂,根据教学情景的需要,施行小组内部监督、区域化成果比拼的方式激励学生,充分发挥学生自我管理的力量。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形成“自主学、大胆练、你追我赶”的学习纪律,远远胜过一遍又一遍的苦口说教。

2.工作纪律

为了让职业院校毕业的学生能够更好地適应企业的工作环境及管理模式,一体化教学并不仅仅是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也适时地将“工学结合”的理念引入到教学中。将教学内容归类项目化,模拟企业生产环境制定学习任务、领取器件耗材、学生自主设计实施,根据项目的完成情况给予计量评价并列入成绩。这样企业实际生产运行中的资源配置管理、质检考核、奖惩机制等具体要求都可根据课程性质采用不同的方式融入到一体化教学中去。学生在一体化的学习中也可以切实感受到在企业工作环境中所需的各种纪律约束,这样逐渐培养学生自发遵守工作纪律来约束自身行为,增进专业技能训练的同时不断适应企业化的管理模式。

3.生活纪律

很多老师认为,在课堂教学中规范学生的生活纪律,是绝对不可能的。确实如此,在实际教学中,无论老师如何要求,强调再多的纪律,也很难杜绝课堂睡觉、玩手机的现象。惊诧一片的同时,我们也是想尽办法,不断尝试。

学生自中学毕业决定学技术的那天起,大多早就忘记了书包的作用,“书本大概一放、文具可有可无、工具随手一捏,走起,上课去了”。上课时没书没笔没工具的状态,各位老师恐怕早已司空见惯。对此,我们使出第一招“背起书包进课堂”。有了书包,书、笔、笔记、各式工具每日必查、每日必用,至少可以避免啥也没有只能睡觉的情况。

手机现在谁也离不了,伸手不见手机,立马慌神,可拿着手机又干啥呢?微信、QQ、游戏……充电成为学生的第一需求。第二招,“手机加油站”。我们设置手机集中充电箱,上课前学生把手机静音放到置物格内直接连接充电器,这样统一管理,放学才可领取手机,上课不用手机。

学不进去又没手机玩,教师开始实施第三招“实训站立制”。我们将一体化教学区域划分为理论学习区和技能实训区,实训区不设座位。很多的一体化课程都采用“讲练结合、以练促教”的教学方法。学生完不成技能训练任务,就没有地方坐,想睡也困难。累了一天,第二天还得继续,学生放学后想不睡觉都难啊!

以上的三招确实有些狠,尽管如此,想收到实效还得任课老师实时督促、严格管理。教学过程并不是一味“教”与“学”,教师本身展示给学生的典范作用更是不容小觑。老师以身示范,合理安排教学过程中的学习与休整,从自己的课堂做起,逐步渗透引导学生,把各种散漫习惯放到生活纪律中来共同约束、共同进步。

二、责任担当点滴渗透,培养学生的角色意识

现在的学生独生子女居多,担当意识的培养不容忽视。传统意识中,一直都认为学生时期只要好好学习即可,至于自己的职业归属和责任担当那都是就业后的事情了。学生的学习目标不明确,主动性不高,再严格的纪律恐怕也无法将其真正领入课堂,而这也恰恰违背了技工教育的初衷。职业类、技能型的一体化教学就是要把学习的过程采用“工作”的方式体现出来,使其在“工作”中学习,在学习中“工作”。既然在“工作”,那么学生将来的社会角色、身负的责任与担当意识就需要在潜移默化中逐步建立起来。

宝剑锋从磨砺出,“大国工匠”的文化背景不同,年龄有别,但都拥有一个共同的闪光点——热爱本职、敬业奉献。他们技艺精湛,有人能在牛皮纸一样薄的钢板上焊接而不出现一丝漏点,有人能把密封精度控制在头发丝的五十分之一,还有人检测手感堪比X光精准,令人叹服。他们之所以能够匠心筑梦,凭的是传承、钻研,专注与磨砺。这一群劳动者,他们的成功之路不是上重点高中、名牌大学,而是追求职业技能的完美和极致。凭着专注和坚守,他们成为国宝级的顶级技工,成为一个领域不可或缺的人才。由此看来,无谓背景出身、无谓学历文凭,引导技校学生正确认识确定自己的社会角色,才能从根本上解决他们的学习态度问题。

在不断的教学改革中,我们采取工学结合一体化、校企合作的方式讲授专业技能,将“工作”的机会提前到教学过程中,学习的过程本身就是感受企业文化、参与企业生产的过程。通过任务驱动教学,以工作任务实施为主线,设立相应的引导问题,打破传统以教师为主的方式,教学过程由学生“被动接受模仿型”向“自主学习、主动实践型”过渡,充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的学习和参与热情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尤其是“学生工作页”的引入和使用,需要任课老师在教材的基础上大量融入企业典型工作任务。学生通过完成典型工作任务,实现企业实景模拟教学,在学习中即可切身感受到企业环境中的规章制度和管理模式。充满碰壁和挫折的学习过程逐渐培养出学生正确的职业归属感和责任感,而这也正是企业所看重的。经过多年的实践,在教学过程中增加职业归属教育的班级,学生在就业后的岗位稳定率要明显高于同专业其他班级。企业负责人表示:“工学结合”的一体化教学开展后,学生的角色定位正确,责任意识明显提高,毕业后大多能够非常快地适应岗位角色,并承担起自己的岗位职责,人员稳定性显著提高。

三、团队协作贯穿始终,磨炼学生的工匠精神

技工教育是直接面对用人单位的职业型教育。一方面,用人单位需求明确,需要能够直接上岗的技术型人才;而另一方面,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生产的高度社会化,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在各行各业中越来越受到廣泛青睐。因此,技工教育中团队协作意识的培养需贯穿始终逐步培养。

一体化教学中通常采取任务驱动、小组合作的方式开展教学。为了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在构建教学实施项目时,本着教学过程最大化贴近企业实际的原则,教学组织实施也参照企业真实情况,以此为依据构建学习小组。通过小组角色转换,个人与小组交叉完成实训,同学们加深了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记忆。不同层次学生共同进步的过程中,团结协作的意识也在同学们的心中不断萌生。随着任务难度的不断提升,同学们会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一起,想方设法地解决问题、攻克难关,在潜移默化中,“团结”“协作”渗透到了每位学生的心里。

通过对历年毕业生就业情况的追踪调查,我们细心地发现,技校毕业生很多存在上进困难、后劲不足的情况。究其缘由,正是缺少了不断雕琢、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为此,在一体化教学这个形式多种多样的课堂上,笔者大胆尝试“找问题——去解决”的教学方法,例如在继电器控制安装与维修的一体化教学中,实现了“点动”如何“连续”,实现了“连续”又如何“控制启停”,又如何“两地或多地控制”呢?学好“其一”带着疑问去解决“其二”,逐层推进,从起初的迫使学生“不得不查书”向学生“主动查阅资料”过渡。学生不断改进自己的工艺,对每一个任务都努力做到精益求精。

职业素养教育不仅仅是三大纪律的贯彻实施,更是责任担当的领会、社会角色的正确定位和“工匠精神”的培养与渗透。为了能够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职业养成教育在一体化教学实践中的地位日益凸显。想要有效落实,培养出综合素质过硬的技能型人才,还需要我们大家的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姜广政.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探讨[J].中国电力教育,2014(27).

[2]林迎春,李宇青.浅谈技校学生的养成教育[J].职业,2011(3).

(作者单位:刘相龙,青岛市职业教育公共实训

基地;王锦,青岛市技师学院)

猜你喜欢
角色定位职业素养工匠精神
初中语文教师在阅读教学中的角色定位
论足球教练员的角色定位
技工院校校级领导职业素养的建设及质量评价研究
高技能人才培养新模式职业素养+职业技能
基于CDIO的大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研究
德日“工匠精神”,中国怎么学
政府官员也需要“工匠精神”
电视新闻主持人的角色定位
少儿节目主持人的角色定位与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