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恩樵和他的 “全语文教育”主张

2018-11-28 07:45
师道(人文) 2018年11期
关键词:语文课堂教育

子 玉

刘恩樵,江苏连云港人,现为苏州昆山市兵希中学初中语文教师。从事初中语文教学30多年,遵循常识,思考不辍,实践不止,形成了 “全语文教育”的教学主张,成为 “全语文教育”的倡导者和实践者,同时也形成了简约、平易、灵动、智慧的语文课堂教学特色,他也因此被评为江苏省初中语文特级教师、江苏省教学名师、正高级教师、江苏省教育科研先进个人、江苏省中小学优秀德育工作者、苏州市学科带头人、全国新教育实验先进个人。著有 《新语文叙论》 《新语文教学叙论(第二部)》 《一个人的教育史》 《我在这里》等,在《人民教育》 《语文建设》等报刊发表文章200多篇,在全国各地讲学200多场。

2017年11月,苏州市教育局确定兵希中学为 “全语文教育”课程基地建设。以此为标志,刘恩樵老师的 “全语文教育”主张基本成型,并由 “民间”登上了 “殿堂”。

倡导 “全语文教育”,是为了改变狭隘语文、异化课堂的只重教材、只重课堂、只重阅读教学、只重分数的教学流弊,将目光投向更广阔的领域,把思维提至应有的高度,构建启迪智慧、滋养性情的语文教学框架,让语文之花开在学生心间,绚丽生命。 “全语文教育”的要义在于:着意于学生人文底蕴和语文综合素养的全面发展,着眼于学生语文听说读写思能力的全面提升,着力于第一课堂、第二课堂与第三课堂的全面融合,着重于国家语文课程、地方语文课程与校本语文课程的全面优化。

为打造全新的语文课堂,重塑语文人形象,刘恩樵老师弃旧创新,提出新 “四重”:重素养、重实践、重自主、重开放,以提升品德修养、审美情趣、个性人格为目标,培养学生的课程意识,让他们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获得积淀,在合作中保持思考的独立性,在探究中提升批判、建构能力。 “四重”不单是学习方式的变革,更是教育理念的跨越:借助丰富的语言活动,让学生识得语文的广博,寻求思维的发展,在课堂里观照人生,由当下走向未来。

“全语文教育”崇尚创新,又能立足课堂,结合学生实际,确立带有鲜明特征的学科教学方略:强化举三,强化体悟,强化习惯。三个 “强化”意在对语文教学偏差施以有效的 “矫正”,让学生在多梯次、多样化的吟读中悟到学习方法,获得独特的认知感悟,品味文字的意蕴美感,优化语言的运用能力,打通文本和生活的联通脉络,养成学习语文的良好品相,最终促成文本对灵魂的滋补浸润。

再好的教学理念如果只停留在言语的论说上,而没有实践的支撑,以检验其优劣,测度其可行性,理念建构的意义和价值也都会大为衰减。 “全语文教育”在操作层面提出了许多新策略, “语文学习文化”的营造, “语文学习实验室”的打造, “学生写作馆”的建设, “阅读存折”的设计, “个人阅读 (写作)史”的面世, “学生语文作品”的传播,改变的不光是语文课堂的封闭、枯燥、沉闷,更有学生语文学习的心气。为有效规避语文课堂的空心化,刘恩樵老师借助 “大阅读,日写作,思课堂,微课程”等方式来矫正学生的 “豪放”与 “粗疏”,使得语文课入心沁脾。通过课堂观察和思辨,他探寻出通向 “全语文教育”的基本路径:每日练字20分钟,以求一笔好字;每周安排一节说话课,每日晨读20分钟,以练就一张铁嘴;坚持阅读名著,以拥有一肚学识;每周5篇随笔、一节赏析课,以写出一手美文;每学期安排一次远行,行一程心旅;在语文学习中提升智慧,铸造一颗诗心。 “六个一”立足课堂,沟通课外,指向生命,关注核心素养,既可操作,又拒绝低俗,对心灵的丰盈和人生的美丽起到了助推作用。

“全语文教育”之首功在于“新语文教学”。其有效落实在于把握四个关键点:建立亲和民主的师生关系;将激励变成语文学习的法宝;改变评价方法,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努力提高教师的语文素养。优质教学必然地建立在心灵相承、情感相拥的基础上,课堂民主,气氛融洽,教师亲和,学生敢言,高质量的课堂对话才能完成,灵动的思维碰撞才会真正发生。激励有用,能带给学生愉悦感,但不可随意,更不能敷衍,而应该真诚,有针对性,能入心,醒脑,怡情。评价形式应多样,或综述或点评,或精准或模糊,总要理性,切实,以助力成长、温暖心性为要,让学生进教室时满怀期待,出课堂时意犹未尽。 “全语文教育”呼唤新语文教师。而语文教师之新,在于对语文教育的理解渐次深刻,对教学方法的选择日趋精熟,对专业素养的瞩望更见深情,对教育人生的打磨越发自觉。语文教师由新至美,在于用才识惠泽生命,用智慧激荡人生。让语文教学惠人利己,语文课堂弥漫诗意,语文教师需要不断学习,持续思辨,做语文课程的建设者,做语文教材的开发者,最终在自我提升中养成宏大气魄。

生活与语文是连通贯一的,因此,向生活学语文,将 “生活语文”纳入实践、研究范畴,使之成为 “全语文教育”的重要义项,在刘恩樵看来,就是天经地义的事情。 “生活语文”目标多元,路径多种,意在彰显语文教学的工具性,让学生熟练运用语言文字,提升语文素质,促成语文教学的生活化,实现学生生活的语文化。让语文与生活互为依附,语文与生命激情碰撞,引领学生从一本书的局促中走出来,步入更广阔、生动的世界,能规避课堂的狭隘与无味,创设鲜活、有趣,可给生命带来质感和美感的 “大语文”。

一些教师将语文与生活剥离开来,在教材与教参里寻找教学资源,是为了应对考试。可惜,局限一隅,拾人牙慧,并没有得到希望中的高分。诚然,文本需要认真的解读,但只看到文本,必然会狭隘视野,而没有自己的思考,只做“教参文字”的 “搬运工”,只会衰弱自身的思辨力,最终导致我们在专业发展的道路上失去竞争力。而追寻生活语文,语文将向我们打开多情的大门,进而亮丽我们的眼睛,丰富我们的智慧,最终达成生活与语文的互相映衬,专业和人生的共同成就。

刘恩樵老师不光追求指向生活的大语文,还着意探寻性优质洁的“纯净”语文。 “绿色语文”就是他在对应试语文进行深刻反思之后提出的,意在赋语文一片清明。毫无疑问,考试有必要,检测学生学习成效的做法也不能废止,但过多的考试无疑会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他们疲于奔命,进而消减语文课堂的乐趣,榨干语文教育的营养,让学生厌在眼里,烦在心中。刘恩樵清楚地洞悉了这一点: “多做题,少读书,使语文失去了大地营养的借给;隔绝生活,闭门作文,使语文失去了灿烂的阳光的沐浴,语文之树变成灰色的了。”为了减少课堂里的技术性操作,实现对心性的滋养和灵魂的慰藉,他提出将阅读做大、把写作做熟的 “三多三少”:多读书,少 (精)学教材;多写随笔,少做练习;学生多讲,教师少说。应该说,选入教材的文章多属经典,但语文学习既要保质,更须求量,否则,只会造成学生营养的贫乏、视野的狭窄和心智的困顿。而将学生放进书海,就像把鱼儿投进大海一样,可以获得更广阔的成长空间。当然,少学教材的前提是教好教材,向课堂要质量。刘恩樵不光引导学生多读,精读,还指导他们同读一本书,鼓励他们在交流时各抒己见,将课堂打造成知识和精神共同成长的沙龙。写作的过程,其实就是对生命的再度认识,对美丑的深入辨析,对性情的不断陶冶的过程,多写随笔,不光破除了僵化的教学模式,还积累了学生的写作情感,敏锐了他们的语言嗅觉,让他们懂得抒写性灵的重要性。在课堂教学中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唱主角,在简约与开放中鼓励学生阅读、发现、创造,刘恩樵实现了 “为育人而教,为做人而学”的教育目标,让语文课堂变得更加丰腴。

刘恩樵一直立于语文阵地,“在微观与个体的层面上摸索”,追求语文教学的至高、至远、至真、至美境界:既能上连天云,又能下接地气,既能大而化之,又能小而行之。接地气,课堂才会有根,连着学生,接通生活,语文才能熨帖生命,温暖灵魂。可以说,正是刘恩樵们的努力探寻,自成格调,才成就了当下语文的百花争艳,缤纷五彩。

教师鲜明教学特色的形成,不该浅尝辄止,固步自封,更不可守承 “旧有”,在重复中空耗生命,而必须大胆突破,勇敢超越,创建属于自己的 “新有”,以美丽课堂气象,丰满教育人生。成长需要思考,成功仰仗总结, 《破 “旧四重”,立“新四重”——兼论语文教与学方式的转变》的面世,标志着刘恩樵 “全语文教育”的研究进入了新阶段。

“全语文教育”的核心是践行大阅读,践行日写作,践行思课堂,践行微课程。刘恩樵倡导的“大阅读”包括多层含义:阅读意义大;阅读面广;阅读量多;阅读求精。倡导日写作,目的在于改变习题统领课堂的现状。 “日写作”贵在坚持,重在积累,意在养成习惯,以丰富学生的精神,促进他们的成长。在作文教学中,刘恩樵老师提出的 “二八律”与 “333工程”,在初中语文界产生了积极影响。 “二八律”为二分课堂,八分课外;二分博发,八分积累;二分精彩,八分寻常;二分评判,八分激励;二分技巧,八分思想;二分规范,八分自由;二分特长,八分合格;二分学生,八分教师。“333工程”指着眼于初中三个年级的整体规划,实现三个目标重点,落实三个维度,实现 “生活、习惯、兴趣”、 “立意、结构、语言”、 “思维、思想、风格”的三级提升。

思课堂重在改变学生在课堂上只管听讲、只顾记录的学习状态。“思”的要义是以 “思”统领听说读写的训练,即通过具体的课堂语文训练活动,让学生在课堂上的思维活跃起来,以 “思”为总开关,切实落实听、说、读、写的能力训练。

打造 “思课堂”,刘恩樵就从自己的课堂研究入手。打磨一堂课,使之亮丽,温情,将其书写成教育人生的美妙一页,须用心至诚,用情至深。 《我像伽利略一样“疯”着》就记述了他磨课的艰辛,也披露了上出 “语文味”之后的喜悦。六次设计教学方案,六次推倒重来,直到第七次,解得了 “疯”之意,察出了人之情,才志满意得。刘恩樵之 “疯”,比起伽利略之 “疯”,丝毫也不逊色:伽利略之疯,是为了科学,刘恩樵之疯,是为了教学,二者看似不相干,本质却无差别:都希望在自己的领域做到极致。课结束,思考却没有画上句号。研讨这一课的得失,刘恩樵又开始了新一轮的 “疯狂”。

好课是教师的面子,更是精神的里子。精心打磨课堂,让刘恩樵的教学底蕴越发丰厚,课堂智慧更加饱满。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说,为课而 “疯”的教师,留给世人的,是最美的生命瞬间!著名特级教师蔡明和杨斌是这样评价这堂课的:“刘恩樵老师的课堂教学平易,让学生有亲近感;简约,让学生有自由的空间;灵动,让学生有不断的精彩的生成;智慧,让学生获得智慧的启迪。”可以负责任地说,一堂课的智慧显现出来的,是教师数十年如一日的努力。而刘恩樵的不断学习,锐意探索,精心打磨,打造的正是他精彩的教育人生。

践行微课程,注重通过组织语文性的微活动,以丰富学生的语文经历,带动学生的阅读与写作,唤起学生的语文热情,在综合性实践活动中提升语文素养。 “微课程”的 “微”重在突出 “小主题” “小体系” “小活动”,以 “小”积“大”。语文微课程的基本类型包括讲授微课程、共学微课程、独做微课程与共做微课程等。

为了更科学地架构 “全语文教育”,刘恩樵瞩目他山,以拓宽视野。成功申报江苏省 “十二五”重点立项课题 《大陆与台湾初中语文教学比较研究》 《内地与香港初中语文教学比较研究》之后,他多次走进台湾与香港学校,深入课堂听课,与同行真诚交流,意在通过对两岸三地初中语文教学现状的对比研究,寻求汉语言教学的有效策略。在此课题研究期间发表了三十多篇专题论文,也丰富、完善了他的 “全语文教育”主张。

对教师专业发展的思辨,引发了刘恩樵老师的自我追问:我的专业成长有着怎样的故事?我的专业发展有着怎样的历程?我的 “全语文教育”收获了哪些经验?他的回答是:不怕弱,就怕怠;不怕慢,就怕停;不怕散,就怕弃。只要行动,就有收获;只要坚持,就有奇迹;只要钻研,就有特色。在语文大海里摸爬滚打的三十多年里,刘恩樵老师就是以积极向上的心态,坚持不懈的定力,读写不辍的行动,积跬步走出了千里,积小流成就了江海。

教育家也好,普通教师也罢,教育理念、教学思想的形成不能指望一夕达成,更不应寄希望于空中建楼。在自己的 “责任田”里做试验,长期深耕,播下良种,辛勤培育,花儿自然芬芳,果实必定甜美。而这个心灵与智慧共生的过程,也就是教师的专业发展旅程。刘恩樵老师将语文教学看做一片田园,多年耕耘,多年培植,多年勤育,既成就了 “全语文教育”,也精彩了自己的教育人生。

猜你喜欢
语文课堂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甜蜜的烘焙课堂
题解教育『三问』
《快乐语文》2022年全新改版!
美在课堂花开
翻转课堂的作用及实践应用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最好的课堂在路上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语文知识连连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