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时代,我们怎么做教师?

2018-11-28 07:45林志明
师道(人文) 2018年11期
关键词:人工智能时代老师

林志明

前些时,朋友圈里曾热传过一条信息,说英国BBC根据剑桥大学研究者提供的数据,预测了未来“最容易被淘汰”和 “最不容易被淘汰”的职业,其中排在前10位的分别如下 (图1、图2):

图1

图2

仔细分析这份材料,我们不难发现,那些简单的、机械的、重复的、无需多少天赋的行业,很容易被人工智能取代;反之,那些具有创造性、审美性、关乎心灵与情感的职业,大多不容易被淘汰。

在这份材料中,让人颇感欣慰的是,“教师”是 “最不容易被淘汰”的职业之一。这不由得使人想起几前年,当人工智能刚刚进入教育行业时,网上有一篇文章就曾认为:“考虑到离开教师这个职业的数量以及为了满足联合国提出的可持续发展目标对教师的需求都在大规模增长,用机器取代教师似乎是个不错的选择。机器不会组织工会闹事,机器不会生病,机器不会有压力,机器不用付工资,而且上课出题总能 100%保证表现稳定。谁不喜欢呢?” (《人工智能对于教育行业来说意味着什么?》,作者据称为 Graham Brown-Martin, 即 《重新想象学习》的作者格雷厄姆·布朗·马丁)若果真如此,教师距离被淘汰也就不远了。可事实上,说这话的人把 “教师”这一职业想简单了。

雅斯贝尔斯说: “教育,是关于灵魂的教育,而非理性知识和认识的堆积。”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教师的作用不仅在于向学生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更在于唤醒情感、感召人格、启迪智慧。所以,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教师的一些劳动可能会被人工智能取代,比如,学生可以通过网络视频来获取知识、学生的作业可以通过技术手段来批阅与分析等。但我始终坚信,优质、鲜活、关注生命的教育,一定是在师生面对面的课堂上。在这里,教师通过一言一行、一颦一笑、一举一动,向学生传达自己的温暖与关爱;学生在一举手、一投足、一抿嘴、一蹙眉之间,向教师传递自己的困惑与欣悦。这种人际间微妙、细腻、丰富的感情互动,岂是冰冷的人工智能所能给予的?

当然,说教师职业不容易被淘汰,并不意味着教师个体不会被淘汰。事实上,由于AI技术的不断发展,教育理念的不断更新,社会对教育的要求不断提高,很多教师尽管仍站在讲台,但就教育思想、教学理念、专业技能来说,实际上已成了 “被淘汰的大多数”。

说这话,绝非危言耸听。以我观之,时下有很多教师只想安然地待在 “舒适区”,吃着老本、混着日子、等着退休,将自己囚禁在得过且过的牢笼中。不信的话,你去看看,在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工作中,大家习惯了循规蹈矩,习惯了惯常思维,习惯了安于现状而不越雷池。 “他们不肯接受创新的东西,不敢冒任何风险,而且什么都要以自己的标准为正确准则。”(白宇极: 《为什么教师的思维容易封闭》)所以,马云曾说: “我以前看不起商人,现在看不起老师,因为有些老师教了几十年都没有改变。”这话听着刺耳,却发人深省。如果我们放眼四周,很多教师的教学与十年前、二十年前几无多大变化。而事实上,别说十年,就算是与三年前相比,很多行业、很多领域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去年,成尚荣先生在 《教育研究与评论》杂志上发文,题为 《学会改变》,其中谈到几个事例——

在2016年里约奥运会上,中国体操军团折戟沉沙,只收获了两枚铜牌,创下了有史以来征战奥运会的最差成绩。曾经的 “王者之师”为什么会遭遇如此挫败?原因之一就是如今体操的评分标准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而中国体操队还是带着老眼光、老标准来参赛,岂有不败之理。

同样是在2016年,诺贝尔文学奖爆冷颁给了美国民谣歌手鲍勃·迪伦,一时间,舆论一片哗然,人们纷纷质疑:一个搞音乐的凭什么拿诺贝尔文学奖。可是仔细想想,似乎又没什么不妥。本来嘛,文学的边界就很宽泛,其中就包括写歌作词。

还是在2016年,教育部正式发布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这就意味着中国教育由 “知识核心时代”开始走向 “核心素养时代”,将培养 “全面发展的人”作为教育的核心任务。对于教师而言,这无疑是一个全新的开始,也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达尔文早就说过: “能够生存下来的物种,并不是那些最强壮的,也不是那些最聪明的,而是那些对变化做出快速反应的。”作为教师,你若固步自封、不思改变,注定会像张泉灵说的那样: “时代抛弃你时,连一声再见都不会跟你说。”

怎么改变?在我看来,教师首先要有 “破”的勇气。

以前,我们一直以为,那些热爱教育、关爱学生的老师是好老师;那些默默无闻、勤勤恳恳地工作的老师是好老师;那些会上课、会研究、会写论文的老师是好老师……可事实上,如果深入考量当前的教育评价标准,这样的老师不一定仍是真正的好老师。教育关涉的问题确有普适性的一面,如果站在 “人”的角度来审视,我们就会发现,教育的本义无非就指向一个字: “人”。让 “人”变得更加美好、让 “人”变得更加快乐、让“人”变得更加智慧,是所有时代好教育的共同追求。但一个时代也有一个时代的客观形势,如何在已经变化了的形势之下寻求让 “人”变得更加美好、更加快乐、更加智慧的路径,则是这个时代的教育诉求,需要教师不断思索。所以,好老师应当不断拆掉思维的围墙、拓展认知的疆域,不断寻找教育的更多可能性。

前几天,学校让一位老师去参加科学新教材培训,这位老师死活不去,其理由却让人大跌眼镜——自己是数学老师,不是科学老师。这样的现象在我们身边极为普遍。如果哪位语文老师忽然改教数学了,或者哪位音乐老师忽然改教语文了,周围人总会投去惊疑的目光。当然,也免不了有一些家长的质问: “怎么换了个美术老师来教数学?” “怎么换了个科学老师来教英语?” “怎么换了个体育老师来当班主任?”……

其实,小学阶段的学习相对于中学而言,知识的学科化、专业化较为淡薄,过于注重学科专业知识的传授、记诵和习得,反而会适得其反。近年来已有一些学校在尝试“全课程”改革,把小学学习的主要课程,即语文、数学、科学、英语和思想品德等,放在一个综合课程体系下进行教学。这种学科融合、跨界教学,是从学生成长的身心规律和节奏出发的改革,也是未来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那些陈陈相因、抱残守缺,只懂得教学生怎么刷题、怎么操练、怎么应试的教师,终将被时代淘汰。

再者,我以为一位真正的好老师还得有 “立”的锐气。

时代发展至今天,无论是大公司还是中小企业、公益单位还是盈利机构,如果没有自己的 “杀手锏”,很难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得一席之地。同样道理,如果一位教师从教多年,仍没有形成自己的风格、没有打出自己的 “品牌”,只会跟在别人身后摇旗呐喊、人云亦云,自然难称好老师。一位真正的好老师,必须要有拿得出、打得响的 “拳头产品”。这个 “拳头产品”,就是自己的 “独特标识”。就像闫学老师所说: “如果有一天大家提到某一个教育领域,自然地提到你,或者大家一看到你就自然想到了某一个教育领域,这时你就有了自己的专属教育品牌。”所以,一位真正的好老师,必须用心经营自己的教育产品,努力打造自己的教育品牌。唯此,才能在在风起云涌的AI浪潮中立于不败之地。

猜你喜欢
人工智能时代老师
2019:人工智能
人工智能与就业
数读人工智能
e时代
e时代
e时代
下一幕,人工智能!
老师,节日快乐!
老师的见面礼
六·一放假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