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秀云
江苏宜兴 宜兴 214221
自清中期以来,紫砂陶艺由于文人参与制作,使其充满了浓郁的文人气息。文人在参与制作紫砂文玩中,借以言志,得以抒情。不仅阐明了自己的艺术观点,也表达自己的立身之本;不仅抒发对大自然的热爱,也表达自己发愤进取的志向。紫砂壶名扬四海,闻名天下,它把简单的泡茶饮乐增添了几分特别的雅致韵味和艺术气息,同时也给人们带来赏心悦目的感觉。紫砂壶,是中国特有的,集绘画、雕刻、手工制造于一体的工艺品。
紫砂壶,是中国特有的,是手工制造的陶土工艺品。紫砂壶产于江苏宜兴,从明武宗正德年间以后开始制成,蔚然风气,名家辈出,不断有精品传世。紫砂是土与火的艺术,也是人生艺术。
紫砂壶艺的形成,是历代陶工和民间艺人世代相承的结果,是人们利用紫砂泥特有的性能,在继承传统技艺的基础上进行不断创新的过程。因此,要想制作出高水平的作品,必须要具有文化内涵、艺术意识,必须要将传统和创新完美结合。
《来春抱竹》在传统的基础上加以创新,以竹为题材,壶身扁鼓,嘴、把、钮均为竹节形状,竹节苍劲疏瘦,颇有意味,竹节造型的壶把竹韵悠悠,呈上粗下细之势,整壶中正沉稳,饱满韵致,相得益彰,趣味无穷。壶底三足托高了整体壶身,更显气势。
《来春抱竹》不愧为一件形、气、神俱佳的紫砂壶,笔者的技艺出神入化般地运转在壶上,流露出超脱的意境与丰厚的内涵。两节竹枝作壶流,蓄势而出,引流向上,出水流畅如一泻千里。一枝细竹破节而出,几片竹叶轻抚壶身,生机涌动,每片竹叶比例协调,刻画逼真,意境唯美。竹一直被视作高风亮节、清净大雅的象征,在这里,不仅丰富了壶的内容,升华了壶的主题,更表达了作者高洁的人生志向及作为一代制壶人对于纯艺术的忠诚告白。古语有云,“看似平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紫玉金砂一抷土,真金玉露满怀情。制壶的道路是永无止境的,不仅要求工艺的精湛,更要制壶者高超的思想情怀。
《来春抱竹》作品借鉴竹子的优雅形态,将整体造型塑造得儒雅大方,颇具气场。壶把、壶嘴、壶钮,皆截取新鲜竹枝,竹节清晰逼真,纹路巧若天成,每段竹节似乎都有自己的特性,尽管折成艺术形象,却不失本色,一种力量呼之欲出,而这便是君子气节。
《来春抱竹》此壶短流,段节竹把,整体风格明快,衔接自然。以竹入壶,清雅悠然。壶之嘴、把、钮皆做竹枝状,壶流竹枝绵延至壶身,灵动轻巧。在昏黄的灯光下散发着清幽的味道。此壶优雅而独具风韵,外形沉稳大气,而竹叶、竹枝的姿态却是柔和潇洒,可谓是粗中有细,清风自来。
宜兴紫砂以其悠久的历史、独特的制作工艺、高雅的文化品位和公认的实用价值,在国内外享有极高的知名度和美誉度。紫砂有它清晰的文化背景和独树一帜的制作工艺,它所体现的工艺流程和独特的风格具有不可替代性,能够反映出中华民族的文化创造性、文化特质和文化价值观。从事紫砂工艺制作的人,大多数都是从年轻的时候便开始学艺,终身都在技艺上不断的磨练,只有这样,才能使技艺娴熟,达到得心应手的境地,制作出好的紫砂陶器。笔者从事紫砂壶设计和制作多年,正是技艺成熟、精力旺盛的年代。《来春抱竹壶》,吸取古人的制壶精髓,加入自己独特的个人风格,使之成为熔古铸今,具有创新意义的紫砂茗壶。
宜兴紫砂沉淀了千年的陶瓷文化和茶文化的精髓,细腻精致的陶土,可塑性极强,造型千变万化,种类多样,是传统工艺、传统文化与艺术的完美结合。宜兴紫砂壶制作工艺被批为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也被称为国家瑰宝。紫砂作为一个艺术体系的代表,标志着一个艺术门类的革新,紫砂艺人更是前赴后继,驰骋在艺术的海洋中,发展紫砂艺术,创造出紫砂艺术的广阔领域。
《来春报竹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