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琪
(江苏省南京市上元小学,江苏南京 210000)
人是多感官动物,缺少了情感滋润就不能健康成长。志不强则智不达,情感动力不足,学习效率就低。英语教学作为语言教学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情感交流的过程。积极健康的情感交流能够有效地强化人的智力活动。
培养和发展学生在英语学习中的积极情感,关键在于我们教师。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中强调人需要被尊重,学生在教学互动的过程中渴望得到师长和同伴的肯定与尊重,以此为基点的情感目标制定有利于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亲其师,信其道。”学生对教师的情感可以迁移到学习过程中来,当学生从情感上认同,才能打开心理屏障,自觉自愿地接纳教师所授的知识。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明确了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任务是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帮助学生建立学习的成就感和自信心。在教学建议中提出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关注学生的情感,把英语教学和情感教育有机结合。在三维目标中将情感目标置于首位,强调在英语教学中利用影响学生学习效果的积极情感因素,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习动机,调整学习态度,树立自信心,增强学习的原动力以及学习的自主性和目的性。因此,在小学英语教学中在充分考虑认知和技能因素的同时,还要充分重视情感因素,努力发挥情感教育的积极作用,完善情感目标,改善教学环节,以优化教学效果,促进学生素养的全面提升。
语言是一种交流工具,服务于生活,进而语言教学理应关注学生的生活。学生是活生生的人,他们的成长要在现实的社会生活大背景中展开,并从中学会交流、体悟文化。但学生也是发展中的人,教师在实施情感教育的过程中还要关注学生的潜在情感。所以,情感目标的达成过程要以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为基础,关注学生当下的语言情境,结合知识和技能目标,在现实生活中寻找对学生自身健康成长有价值的话题,这样才能激起学生交流、表达的情感欲望,满足他们的成长需要[1]。
兴趣是教学中不可忽视的学生成长需要,也是英语教学的切入点。思考是思想升华的基础,能带动学生深层思维的发展,能促使他们跨越最近发展区,进而深化认识,提升境界。情感目标的达成过程也要考虑学生的“情感最近发展区”,从实际发展水平和潜能发展水平两方面进行预设。
学生的发展是连续的生长过程,每个阶段都有其独特性,各阶段逐层递进。情感目标的达成也要注重系列性,综观学生的整体生活,还要关注到不同知识层面和年龄层次的不同水平,实现情感发展的立体平衡。
在教学实践中,教师需要剖析教材,深度挖掘教材中的德育资源,寓德于教,有计划、有目的地进行情感意识的强化。备课时,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的学校生活和社会生活,找好德育的切入点和结合点,进行自然的渗透。
小学英语教学中常用直观教学法,能够为学生创造较为真实的语言环境,能够长久地吸引学生,使英语课堂形象化、趣味化、交际化,能激发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兴趣。实物展示、动作表演、语言描述、音乐伴奏、图片烘托、电教模拟等都不失为好的情感教学体验途径,在教学活动中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此外,教师还要布置课前预习任务,安排知识讲解员,在适当的时机给予点拨和指导[2]。
科学的、得当的教学方法是教学成功的根本保证。但是仅有好的教学方法是不够的,想要从一切方面教育人,就要从一切方面了解人,因而教育教学是师生间心灵的沟通与对话。教师给予学生的心理支持可以创设愉悦轻松的学习氛围,提供情感交流的安全平台。
教师应该明白,每个学生都有学好的愿望,批评和表扬的评价目的同样都是出于爱护和帮助。因而,采取批评的方式应是理解、宽容的,富有教育艺术的。既不伤自尊心,不侮辱人格,又能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拳拳之心,把教师的批评当成一种教诲,把教师的批评化作一股积极的动力。唯有这样以鼓励、正面引导为主的评价才能使师生情感融洽。用积极的评价促进学生道德情感的生成,亦是学生成长的需要。
小学英语教学中情感目标的达成,通常以学生的情感性或体验性的思维和态度来加以把握,在课堂教学活动中融入自己的热情和激情。但是,学生活动面窄,接触的事物不多,对日常生活中的道德标准认识不够,所以教师进行情感教育的全面渗透,对他们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课外拓展活动是课堂教学的补充和深化,是师生情感升华、培养学生英语综合素养的大舞台。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能力,在语境中、活动中、模拟交际中学习英语,感受语言,逐步扩展道德品质和情感教育的内容与范围。通过课外活动的有效延伸,让学生时时在英语中感受到成长的精彩[3]。例如,运用英语活动课的形式,把学生带到各种场景中,让他们感受英语氛围,感受西方语言文化的魅力,从而达到升华情感、全面达成教育目标的效果。
没有德育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关注学生情感教育目标达成的教育才是学生成长的需要。和谐、高效的课堂应不断关注学生的情商、智商的全面培养,提高学生学习的情感素养,以情促学、以情优教,点燃学生对英语的求知欲望。我们要把情感教育有序地渗透到英语教学中去,以达到“融情于景,由情入理”。在教育教学改革的大潮中,我们要充分发挥学科优势,自觉担负起培养具有高尚人格、美好心灵和丰富知识新一代的教育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