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海安市雅周初中 李加圣
古诗文语言精练、炼字准确,具有很强的感染力,一篇诗文就是一幅画,诗情画意让人浮想联翩;一篇诗文就是一个世界,它把审美的对象、情绪、品质等传递给读者。古诗文对于帮助每个学生积淀中华古典文化、坚定人生信念、锤炼表达语言、形成鉴赏能力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所以应该让经典永驻学生的心田,让中华文化的基因融入学生的灵魂深处,成为孩子心中永恒的精神家园。
古诗文意境优美,但是因为诗人生活的年代距今久远,难以和学生心灵产生共鸣,因此同学们很难体会并解读诗人的时代背景,不能理解诗人的情感和诗文的意蕴,在教学时会与学生产生心理上的隔阂,也就不能充分发挥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目前古诗文教学的随意性和盲目性很大,教学中容易出现以下几个弊端:(1)机械背诵,学生不理解其中的含义,只知道完成老师布置的预习作业。(2)重理性理解,轻情感体验,学生无法体会诗文中所描绘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3)教师急于求成,引导过多,无法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统一的特点。就古诗文阅读而言,在第四学段提出:诵读古代诗词,阅读浅显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入选教材的古诗文都是经过千挑万选的优秀篇章,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影响学生的成长。因此教师需要还原生态语文,追求活力四射的古诗课堂,用心去思考古诗的内涵,咀嚼古诗的滋味,回归民族的古典情怀,引导学生在古典文化的森林中漫步,使课堂烙上艺术的印记,让古诗文学习过程真正成为学生思维再创造的过程。
《孟子》中有:“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是尚友也。”他认为文学作品和作者的生活思想以及时代背景密切相关,只有知其人、论其世,即知人论世,才能把握作者的生活思想和写作的时代背景,才能够客观公正地理解和感悟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
知人论世可见诗人的思想感情,有助于理解诗文表现的意境。对于中学生而言,知人论世是学习古诗文的重要方法,在课堂教学中能够帮助学生解读诗文。例如《桃花源记》中写道:“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诗人用虚实结合的手法描写桃花源自然环境优美雅致,社会安定和谐,桃花源人生活快乐幸福。通过描述桃花源人来此地的原因——躲避暴秦的压迫和社会的动乱,表达了他们渴望自由,追求美好生活的愿望,这也是陶渊明想表达的主题。陶渊明对政权更迭不满,但又无力改变现状,只好借助创作来抒发情怀,作品表现出对没有压迫、自食其力、和平的理想社会的追求。而七年级下册的《归园田居》,则用朴素自然的语言书写了平凡的劳动生活,诗文风格清淡典雅,表现了诗人对田园的喜爱和对归隐的自豪。陶渊明的诗文大多反映田园风光,但只有充分了解其人,了解他生活的背景,才能准确地把握这两首诗文的含义。
语文课题教学要创设切合于语文和谐教学的艺术情境,让学生能够缘境生情,激起层层情感的波澜,从而产生移情体验。首先,借助多媒体创设多彩情境。古诗和学生的生活相距甚远,所以教师要运用多媒体技术为孩子们营造出色彩缤纷、图文并茂、动静结合的教学情境。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帮助孩子了解作者以及作者生活的时代背景,让孩子有积极的情感体验,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过程,激发学习的兴趣,促使他们主动探究知识。例如《天净沙·秋思》一文的教学,可以利用多媒体展现秋郊夕照图:浪迹天涯的游子骑着一匹瘦马出现在枯藤、老树、昏鸦等意象组成的凄凉背景上,再配上音乐和名家的朗诵,把学生一下子带到了令人哀愁的情境中,使孩子们有身临其境之感。其次,借助画意理解诗情。苏轼认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我在二次教学《天净沙·秋思》的时候,不是按照惯例教学,而是让学生在读通、读顺、读懂课文的基础上,根据课文内容画一幅能够体现作者情感的秋郊夕照图。这样的学习方法让学生充分置身于充满乐趣的情境中,帮助学生创造性地感知诗文的意蕴美。最后借助表演理解意蕴。表演能够充分调动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木兰诗》的教学中,可以采用角色扮演的方法,让孩子们揣摩木兰、木兰父母、伙伴等的所思所想,学生很快入情入境,深入理解了诗文的意蕴。
首先要注意停顿,感受韵味,古诗文有约定俗成的读法。例如毛泽东的诗词《沁园春·雪》和陆游的《卜算子·咏梅》,读法肯定是不一样的。我们要教会学生停顿,同时要考虑句子的意义。在划分朗读节奏线时,要有利于学生朗读、理解诗文,练习多了,孩子们就能够养成朗读古诗文的节奏意识,逐渐加强语感。其次,要读悟结合,体会内涵。在古诗文教学中,我们要把品味语言和感悟情感有机结合,通过语言描述、自由想象等方式,读悟结合,读中感悟,以读促悟,让学生在读中理解、感悟、积淀,体验古诗文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语言美。
古诗文言简意赅,意蕴悠长,是中华民族的瑰宝,是华夏文明的传承。灿烂的文化应该镌刻在孩子们的脑海里,让他们的灵魂打上民族的烙印。教师应该精心预设、构建言意共生的古诗文课堂,让孩子们充分认识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从而让经典永驻学生的心田,全面提升他们的语文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