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 倩
(江苏省扬州育才实验学校,江苏扬州 225000)
译林版小学五年级《课课练》在每个单元的课时作业或者单元测试中都安排了英语写作。作为英文写作的起始阶段,教师如果不做指导就布置学生去写,对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学习能力强的学生可能会根据课文进行仿写;普通学生可能会从课文中摘抄或改写相关的句子;学习能力弱一点的学生可能就只能写简单的几句话,或者会觉得无从下手。这些都不利于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或者会让学生对英文写作产生抵触情绪。笔者在平时的教学中,针对《课课练》中的写作题,都会作10分钟左右的写作指导,具体操作步骤如下。
让学生在看到作文题目后,将想到的内容记录下来,可以是句子、词组,甚至是一个单词。接着引导学生根据思维导图,发散思维,展开合理的联想,想到什么就写什么,无须讲究逻辑,只要在指定时间内列出相关信息即可[1]。
【案例】《课课练》 Mid-term test中的作文指导片段:
Step one
Non-stopping talking: What' s in our school? (30s)
Quick response: How many...rooms are there? (30s)
Step two
Pair work: Where are they? How are they? (60s)
Step three
Group work: What can we do in a/an...room? How do you feel there? (2 min)
基于本书第一单元和第二单元的教学,学生们已经熟练掌握了关于My school相关的词汇,故安排Non-stopping talking的形式,让学生展开头脑风暴,回顾所学词汇。再以抢答的形式聚焦功能教室和操场,同时,学生们的抢答过程,也是一次很好的听力练习,没能抢答到的学生可以记录下正确的数据,提高介绍学校时的准确度。这是笔者经常开展的两个教学活动,学生们都把它当作一种竞赛游戏,进而表达欲望强烈,都争先恐后地参与其中。由于学校的功能教室并不是集中在一栋楼上,而是分布在三栋教学楼及两座自建房中,所以笔者接着设计了同桌合作头脑风暴的活动,互相说一说各教室都在几楼,可以用哪些形容词去描述这些教室。这一活动难度不大,基于学生观察力和知识储备的差异,提供了生生交流的机会,促使他们共同进步。最后是四人小组合作开展头脑风暴,这个活动有一定的难度,尤其是How do you feel there?这个问题,学生第一次在谈论功能教室时遇到这种表达自己真实感受的问题,所谓三人行必有我师,故此安排小组合作。在这三个头脑风暴的冲击下,学生的储备知识被彻底激活,为写作做好了充分的准备。
口头表述活动适用于已经给出文章结构、填充式的写作练习。这样的练习只需学生填写短语或者仿写句子,对于已有四年英语语言积累的学生而言,此类写作比较简单,完全可以独立完成[2]。
【案例】《课课练》Test for Unit 3中的作文指导片段。
Step one
Draw an animal friend.(2min)
Step two
Look and say. (1 min)
第一步,让学生画自己的动物朋友的过程,其实就是一个让学生全面了解自己动物朋友的过程。在画的过程中受时间限制,学生会重点勾画该动物的特征部位,这也是一个筛选写作内容的过程,可以促使学生着重描述自己动物朋友的特别之处,使得文章有特点、有个性、有新意。第二步,直接让学生看着自己的画,根据《课课练》中提供的作文框架,说一说自己的动物朋友。一分钟的自由准备后,就面向全班进行口头汇报。在汇报学生的选择上,教师要有差异意识,要充分了解学生的学情,兼顾所有学生,选择不同英语水平的学生进行汇报。先请学习水平较低的学生汇报,有利于教师调整教学目标的下限,设置合理的保底目标;再请中等生汇报,有利于教师发现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确定教学的重难点;最后请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进行汇报,有利于教师捕捉学生的动态生成,设置恰当的弹性目标。这样才能将这10分钟的指导效率最大化,使得每个层次的学生在这10分钟内都有不同的收获和提高。
教师的点拨要简洁、精当,避免过度示范,造成学生一味模仿,导致作文千篇一律,反而限制和束缚了学生写作能力的发展。
教师可以正迁移语文写作教学,讲明英语文章通常的基本框架:开头—中间—结尾。同时也要言明:英语作文的开头要开门见山,直奔主题。译林版小学五年级英语《课课练》中的写作练习中,大部分都给出了开头,学生往往会只写中间而忽略了结尾,导致文章结构不完整;而少部分文章没有开头,直接呈现中间部分。笔者以为,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发现这些缺失的开头或结尾,及时指导学生补全,强化首尾呼应的文章结构。
条理清晰、逻辑严谨的文章,才能算得上是一篇合格的文章。比如,介绍房间、学校这样的说明文,教师就要按照参观的顺序从一楼到顶楼,从外到里,或者从左到右,先中间后两边的空间顺序去逐一介绍。再如,描写爱好特长这类有一定逻辑性的文章,教师就要引导学生去细细推敲句子与句子之间的关联性、紧密性。哪些句子之间存在着必然的联系,关系紧密的句子就要组合在一起,形成层层递进的关系。又如,介绍节日的作文,教师就要抓住重要的时间点、代表性的事件,按照时间顺序来写。通常在这个过程中,笔者会让学生将自己文章中的句子进行重新排序,使文章的脉络更清晰,层次更分明。
五年级的学生在写作时,通常句式单一,刻板且重复,大多使用简短的简单句,文章缺乏可读性。在日常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多积累近义词、反义词、同义句,丰富学生的词汇量和句式。教师还可提供一些关联词,如and, but, so, because,also, too, fi rst, next, then, fi nally等,以此引导学生选用恰当的关联词将短句整合,从而使语句更为自然、通顺。例如,使用板书中介绍功能教室的形容词时,笔者通过夸张的语气,引导学生写出如下句子:It' s big and bright/ clean/ nice. It' s small but clean/ nice.在写功能教室内的活动时,笔者通过肢体语言,引导学生写出如下片段:There is a music room on the second fl oor.It' s big and bright. We can sing and dance there. I like this room because I like dancing. I usually dance with my friends on Sunday so I' m good at dancing. 这段描写赋予了音乐教室勃勃的生机,读之有很强的画面感,能激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综上所述,只有教师的指导得当,学生在写作时才不至于无处下笔。在指导的过程中,先激发学生的知识储备,让学生充分运用平时学到的单词和句型;然后让学生进行口头表述,引导他们用较规范的句式去表达观点或描述事物;最后教师进行点拨,就文章的结构、写作顺序、语句通顺方面进行全面而细致的指导。如此,学生们的写作能力又怎能不提高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