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性激励机制在大学生创新活动中的构建策略

2018-11-28 08:30石晶晶
文学教育 2018年31期
关键词:显性隐性激励机制

韩 玉 石晶晶

大学生创新活动作为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模块,得到了政府、社会、学校和企业的广泛关注和积极推动。目前,各高校在构建大学生创新创业激励机制方面进行了诸多探索,主要体现在物质激励、制度激励、荣誉激励等“显性”方面,产生了一定的作用[1-3],但是针对隐性激励机制在大学生创新活动中的激励策略研究不多。从创新活动的结果上看,存在着大学生对参与创新活动的比例不高、参与不够深入、质量有待提升等问题[4-6],本文主要针对这些客观现实,研究隐性激励机制的实施策略,力图从精神层面上引导师生客观理解并能深入参与到创新活动,真正发挥创新活动在人才培养中的功能。

一.隐性激励在大学生创新活动中实施的必要性

隐性激励是依靠信任、尊重、制度背后的理念、价值观以及文化内涵等精神性层面的内容通过内隐的暗示性与渗透性的方式来激励组织成员,从人的精神、心理层面的需要的满足激发组织成员更大的动力,能发挥较强的激励作用,具有内隐性、暗示性、激励成本低,激励作用持久的特点。这种激励活动是在组织成员不知不觉地情况下进行的,激励主体并不直接指向于激励对象的行为,表现出间接性的激励[7]。具体来说,笔者认为高校中隐性激励的实施的必要性有以下三方面。

1.有利于学校形成良好的创新氛围

学生参与创新活动的过程和形式,改变了师生间传统的说教形式,学生的角色从传统的“知识接受者”转变为“课程参与者”和“主导者”,教师的角色从“传授者”转换为“指导者”和“引导者”,一方面有利于师生关系形成一个更加平等的交流渠道,另一方面学生在自我探索的过程中,有追求的目标和学习的源动力,有利于形成自我管理、自我成长的自我激励,有利于创新精神的传播和创新氛围的营造,进一步巩固并改善的学风和教风。

2.有利于学生形成系统的知识结构

大学生在参与科技创新活动的过程中,实际是知识从无序到有序,从杂乱到系统的过程,很大一部分成果的获得首先是通过想象进行构思,并在实践中得以证实的,这在无形中赋予了他们丰富而严谨的思维想象能力,培养了他们敏锐的观察力和洞察力,让他们更容易接受新的知识,锻炼了学生实际动手操作的能力。同时,这种带着“项目”去对这些知识和内容的学习和锻炼,既有知识的学习,又有实践的锻炼,既有区块的区分,又有整体的联系,既有知识的传授,又有自我的探索,有利于学生系统性的对知识体系的训练和浓缩,形成更好的知识体系。

3.有利于形成新型的师生关系

创新活动中知识的传递方式从传统的“传授式”变为“探讨式”,师生交流的内容和形式更加宽松,师生交流的时间更加自由,师生面对面的机会更多,在这种情境下,学生对教师的认可从师者关系转向一种亦师亦友的情感认同,教师对学生的发现和培养也更为流畅,师生间的这种良好的关系,也有利于他们在“目标”中形成共鸣,在隐性激励的理解上形成共识,继而传递和继承。

二.大学生创新活动中隐性激励实施的难点

在现有的显性激励的基础上,实施隐性激励的目的是为弥补显性激励机制的不足和缺陷。而如何将隐性激励融入到育人的全过程,使其更好更有效地促进大学生创新活动的积极性,首先要全面了解隐性激励实施的难点所在。

1.大学生思想多元化

大学生是一群具有较高智商、较好素质的群体,对新事物的接受能力较强,在信息多元化的时代,个性特征明显,对事物的认知和接受力也具有很大的差异性。这导致在大学生创新活动的认识上、过程中、目的性差异较大,这些因素直接影响大学生参与创新活动的动机、态度和效果,因此在设计策略前要充分考虑到多层面、多目标、多需求的现实情况,注重通过隐性激励统一师生的价值认同,形成精神引导。

2.隐性激励实际见效的周期较长

当前大学生的创新意愿很强,在高校的显性激励的刺激下下,会偏向追求目标的达成而忽视创新过程的熏陶和内化。相比而言,隐性激励的效力不是能立竿见影的,它是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激励方式,它的传播途径是在潜移默化中完成的,这注定它的效力周期也相对慢一些。

3.与显性激励的互通性不足

隐性激励与显性激励是彼此联系的不可分割的统一体,显性激励要靠隐性激励实现持久的效力,隐性激励要需要借助显性激励的过程实现其渗透的目的。可以说,显性激励是隐性激励的外显,隐性激励是显性激励的内涵,只有两者相互配合才能相得益彰,但在配合的关键点的把握上还需要进一步研究,特别是两者融合的方式、内容、时间点上需要有科学的依据和实践的论证,才能达到1+1〉2的效果。大学生参加创新活动,更多的是因为显性的激励的刺激,而如何在过程中加入隐性激励的环节,是增强隐性激励效果的关键。

4.现有的评价指标不能完全代表创新的实际效果

现有评价体系的目标导向性过强,而且考核指标的覆盖面不全[6],现有的考核方式基本上是将成绩等同于效果,结果常常就是成绩掩盖实际的创新效果,事实上,学生创新活动包含的内容较多,事物相对繁琐,教师全程参与其中必然耗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但现有激励机制过度的制度化、行政化,追求管理的便利,简单的量化指标数据实质上已完全不能表达客观事实的质量和过程的复杂,实际的评价指标完全不能等同于本质的创新效果,也就是说数量的简单量化不能代表质量的提高,在这种评价体系下,不良学术问题频频出现,实质参与度亟待优化,教师职业认同感降低,价值观扭曲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7-8]。长久如此,必将迫使师生为完成短期考核指标而忽视创新精神的初衷和内在精神层面的素养。所以说,隐性激励机制的必要性愈加强烈。

三.隐性激励在学生创新活动中的构建策略

1.建立公平公正的制度保障

校园制度的公平公正是师生参与创新活动的重要保障,是指引师生行为担当的关键一环。具体实施中,首先要进一步完善相关大学生创新激励制度,将文化理念融入到文件制度中,让创新文化成为引领和指导创新活动的“启明星”,让每一个参与创新活动的师生都能理解创新的意义和价值。其次正视制度的不完善,创新活动是一个过程性的活动,其复杂性在于“成果”不等同于效果,显性激励多是的从结果层面给予肯定,隐性激励机制则应该立足于过程化的激励,形成“隐性激励为主,显性激励为辅”的激励机制,定期调整和论证学校现行的制度,切实落实到制度的改革和创新上来。第三,要契合创新活动的实际情况制定制度,不能单方面考虑管理层的意志和需求,要尽可能地让师生参与讨论、修订和落实的实践中来,真正搭建一种“人人要创新,人人可创新,参与求有益、成绩不强求”的宽松创新氛围,不仅要通过内容的完善覆盖师生创新的全方位、全过程,还要通过规范的体制规避投机取巧、规避杀鸡取卵式的片面性导向,传递给师生归属感和信任感,激活师生内心对创新的追求和渴望,不急于求成。

2.塑造合理可行的传递载体

要建立行之有效的隐性激励机制,必然不能缺少一系列的传递载体和平台。为此,首先要重视师德师风的教育力量,利用教职工政治理论学习的制度,开展师德师风教育,使每位教师都能不忘教书育人的初心,牢记立德树人的使命,时时注意教师“行为示范”的价值体现,传递正能量。其次,要利用新媒体等宣传平台做好榜样教育,讲好师生创新创业的故事,向社会、校园发出创新的声音。第三,要梳理现有的学生创新体系的内容,纳入到“第二课堂成绩单”的制度体系。第四,要建立服务学生创新的扁平化管理组织。如宁波工程学院成立的大学生科学技术协会,在学生科技创新的组织、宣传中拉进了与同学的距离,较好地充当了桥梁和纽带的作用,极大促进了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和参与率。肯定的说,任何一种文化都是具有惯性的,学校创新氛围的建设也不是一蹴而就的,要通过亲情教育、朋辈教育、情感教育等协同效应增强学生创新活动的骨干队伍建设[9]。

3.弘扬崇尚科学的文化追求

研究发现,所有的文化没有科学精神的支撑,就会缺乏真实性和正确性,也会失去不断开拓创新的精神力量[10]。也就是说,崇尚科学的文化追求是创新的动力源泉,只有崇尚科学的文化追求,才敢于质疑旧论、挑战权威、创立新说,才能发现新现象、把握新方向、掌握新技术、提出新思路,在实践中才能持续创新。落实在学生创新实践中,首先要建立科学的管理体系,形成领导核心体系,打通“三大课堂”的结点,发挥三个课堂的联动作用。其次要挖掘“团队”的协同作用,强调教师的学术引领价值,引导学生有的放矢而不是去“碰运气”,逐步形成“教师团队化,学生梯队化,备赛基地化,研究阵地化”的格局。其次在创新评价中要体现科学化,区别于教师的创新评价指标,不能唯论文、唯项目等来衡量学生的创新能力,要大力引导学生在“微创新”或是“二次创新”上多下功夫。可以说,创新没有“标准化”,评价也不能“标准化”,要设立“特区”,对于无法用现有的评价指标去评判的创新成果,要建立特殊的评价流程。具体而言,就是不仅把握好“大众创新,万众创业”时代下的优良社会环境,更需要高校自身的革新,大胆借鉴和探索,用科学的精神来领航创新的方向[5]。

4.营造和谐奋进的校园精神

校园精神实则是校园文化的精髓和核心。每所高校的校园文化不尽相同,其原因就在于每所大学的校园精神是不同的。校园文化弥散校园,渗透于师生、员工观念、言语、行为举止当中,渗透在师生员工的学习、工作、生活的态度情感之中。而在如何形成校园精神的引领问题上,应该重视礼教的作用,注入精神内涵。如可以通过各种重大活动的仪式设计、学术典礼、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多种形式的学术论坛、文化讲座、学术交流会等,增强学生的价值认同与文化使命感[11]。可以将校园精神融入到学校的校史馆、文化长廊、建筑文化等中,植根于每一位校友内心中,形成师生、校友、社会人士共同的认知特征。特别是教师作为校园精神忠实的守护者和引领者,对校园精神的理解最为深刻细致,对校园精神的感悟也更为透彻全面,因此,一支优秀的教师队伍对高校来说至关重要,他们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更能把握学生创新的独立性和灵活性,保护好学生某刻“灵感的冲动”,在创新活动的宣传和开展中有着不可代替的作用。因此,学校应该尽力创造轻松舒适的工作环境,为师生创新灵感的激发提供条件[12],也是为和谐奋进的校园精神的营造做好保障。

猜你喜欢
显性隐性激励机制
浅谈学校管理中的激励机制
让“隐性课程”会说话
激励机制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应用
高中生物学中的隐性定理
关于现代设计应用中中国元素的显性和隐性表现
巧抓“隐性”表达 精彩“显性”表达
利用“隐性”圆,巧解一类题
大学生生命观教育的显性途径探究
“显性”之异与“隐性”之通
浅议中小企业激励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