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助感官激活词语感受语言的魅力
——浅谈低年级词语教学

2018-11-28 06:15沙小莉
名师在线 2018年25期
关键词:孔繁森黎明散步

沙小莉

(江苏省兴化市新生中心小学,江苏兴化 225700)

引 言

汉字,是一种语言符号,当它以最小的造句单位——词的形式出现时,就能描绘一幅画面,表达一份情感,说明一段见解,字就会鲜活起来,灵动起来,充满鲜活的生命力。新课标中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丰富学生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这应该是教师在指导学生接触每一个文本时的基本理念。低年级学生刚刚正式接触成篇的文字,在课堂上不仅要识字,更要搭建文字和心灵的桥梁,让冷冰冰的文字“变”得温柔起来,透过文字的窗口,让学生感受到文本背后瑰丽的世界,这对培养学生对文字的亲近感,培养学生的语感,具有重要作用[1]。

一、直观展示,触摸词语,搭建桥梁

如果能将抽象化的文字符号与形象的画面相连,低年级学生认字识字、读词读句就会轻松愉快很多。对于学生来说,只有文字有了意义,才有价值。有时候,为了让学生们理解词语,我们挖空心思,费尽口舌,可面对的依然是学生们空洞茫然的眼神。其实,很多词语与生活中的直观形象、画面紧密相连,直接的展示反而是最便捷、有效的途径。

例如,在苏教版一年级《草原的早晨》一课中,开头出现了“黎明”一词。“黎明”对于学生来说是新鲜的词汇,立刻就有学生询问这个词语的意思。单纯地解释为早晨,不够准确。说是太阳刚刚升起来的时候,学生们又对这样的画面很少能感知到。通过抽象的语言来理解抽象空洞的文字符号,只会让学生陷入更大的茫然,倒不如直接给他们看看黎明的图片。晨光熹微,天空微明的鱼肚白,晨雾还未散尽,草叶上的露水晶莹剔透,这就是“黎明”。让文字直接和画面对应起来,在图片中,让学生好好感受画面的美与静,再回到文字上,通过朗读文字表现对画面的感受,学生的声音都变得安静、柔和起来。画面停驻在了脑海里,与文字紧密联系在一起。以后看到同样的画面时就能激活“黎明”这个词,而在遇到“黎明”时又能再现这样的景致,文字的意义就丰富起来了。

我们经常让学生感悟,可在缺少感知的时候,“悟”从何来?在低年级的课文里,经常会遇到一些和学生的生活经历相距甚远的字词,如“港湾”“渔船”“椽子”等词,自小在城市生活的学生很难想象出这是什么,这时就可以利用直观、形象的图片直接给学生展示相应的画面,让学生在可视、可听的情境之中认识陌生事物,并建立词语和事物间的联系,自然而真切地感受这些字词带来的画面感。

二、舒展身姿,理解词语,拓展思维

低年级学生活泼、好动,除了生长因素之外,大概因为人天生就是好奇的生物,这个世界太吸引他们,他们身体的各个部分都渴望参与,所以他们才更喜欢在各种各样的活动中感受这个世界。在词语教学中,学生会接触到很多动词,不妨适当让学生们动起来,借动作与思维并行,不仅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更能巧妙地借助动作理解、感受词语。

苏教版一年级教材中有一首小诗《雨点》,小雨点落在了池塘、小溪、江河、海洋里,并在不同的水流中睡觉、散步、奔跑、跳跃。“散步”是怎样的动作呢?让学生们演一演,有学生走得快,大家说要慢一些才叫散步。那慢慢走就是散步吗?有学生提出要边走边欣赏周围的景色,很悠闲很快乐的样子。再让学生来扮演雨点演一演在小溪里散步,并提问:你看到什么样的风景了啊?感觉怎么样?学生们说得有趣极了,“我看到了岸边绿绿的小草,还跟它打了招呼,我很高兴。”“我看到了粗壮的大树,把阳光都遮住了。”“我遇到了可爱的小鱼,它还对着我吐泡泡,真有趣啊!”带着学生们边“散散步”,边读读有趣的词和句子,学生们也变得悠闲、快乐起来。运用动作表现拉近陌生词汇和学生的距离,这是低年级学生理解词语的一个重要且有效的方法。

生活里你看到过人们散步的场景吗?人们散步的时候还做些什么呢?学生们自然联想到很多:吃过晚饭,我和妈妈去沧浪河边散步,我给妈妈讲了很多班上的故事;爷爷和奶奶每天都要出去散步,他们说这样有益健康;我们一家三口总是傍晚出去散步,爸爸喜欢边散步边讲笑话……生活赋予了“散步”悠闲、温馨、愉悦的感觉,让学生把这样的感受放到词语里,放到诗歌里,再用朗读去感受、去表达,把词语动态展现在肢体中。

三、创设情境,辨别词语,感受异同

低年级学生特别喜欢表演,在设置的教学情境中,能直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习语言成为学生主动进行的、快乐的事情。在文章的情境中,更能巧妙地在不用言说的语境中让学生理解、体会到词语的内在含义以及细微差别。

在教学二年级上册的《孔繁森》一课时,其中第三自然段写道,孔繁森深夜至医院献血,文本连续出现了“请求”“再三恳求”“勉强”几个理解有难度的词语。在字典中,“请求”指提出要求,希望得到满足;“恳求”是指恳切地请求别人的意思;“勉强”在课文里是指牵强,理由不充足。这样的解释丢给低年级学生,只会让他们一头雾水,更加无法理解。在这个时候,结合语境,创设情境,让学生们换位阅读,在投入的表演中,感受词语的意思,辨别词语的异同。

在阅读课文时,把自己假设为文中的孔繁森,站在他的角度去想、去说。“如果你是孔繁森,你要向医生要求献血,你怎么说?”在学生的表演中,告诉学生们,像孔繁森这样告诉医生要献血,希望医生答应的,就是——“请求”。再引领学生们继续深入表演,“孔繁森年纪太大了,身体又不好,献血对他的身体很不利,医生没有答应。见医生不同意,孔繁森更加着急了,他又会怎么说呢?”在学生一次次急切的表达中,告诉学生,孔繁森这样真挚、诚恳的请求就叫作“恳求”。医生实在没有办法拒绝了,只好含着眼泪答应了,这就是“勉强答应”。学生们在说说、读读、演演中感受了这几个陌生词语,他们对课文语言的理解也大大超越了那种注解式的字面的讲解。在理解、辨析的基础上,学生更能深刻地感受孔繁森的人物品质。

在语境中,不用字典上的古板解释,学生们在自己的朗读表演中就能比较异同,感受词语内在的细微差别,获得形象的感染、情感的体验、智慧的启迪,所有这些都有效地促使儿童掌握教材语言,水到渠成地从形象的感知达到抽象的理性顿悟。

结 语

低年级的学生怎么才能感受到阅读的乐趣和语言的魅力呢?从每个灵动的字词入手。每个汉字、每个词语,都不是冷冰冰的符号,它们有温度、有气息、有情感、有画面,当把这些跟文字联系起来时,文字就变得生动、鲜活起来。

猜你喜欢
孔繁森黎明散步
黎明的沉思
风云三号E星——黎明星
东方黎明
小赛去散步
小豆豆去散步
孔繁森
高原上的追寻——沿着孔繁森的足迹
纪录片《好人好官孔繁森》首映
黎明
最美妙的散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