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温州市仰义第一小学 林志辉 许建云
教学内容:人教版六年级下册第47页内容。
教材分析:
《反比例》是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比例”单元第五课时内容。通过对正比例与反比例知识的学习,可以加深学生对比例的理解及对数量关系的认识,初步渗透函数思想,为今后学习中学数学打下基础。
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是通过具体情境,与学生的生活结合起来,淡化脱离现实背景判断比例关系。认识成反比例的量,能找出在生活中成反比例的实例,并进行交流。显然,理解反比例的意义,判断两个量是否成反比例是本课的教学目标,也是本课的重难点。
教学目标:
1.在具体情境中,理解反比例的意义,并能判断两种量是否成反比例关系。
2.经历对比归纳、抽象模型的学习过程,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初步渗透函数思想。
3.在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中获得积极的数学学习情感体验。
教学过程:
1.对比分类
师出示“前测学习单”中的4张表格:
A.用60元购买笔记本,笔记本的单价和数量如下表:
单价(元/本)数量(本)1.5 40 2 3 4 5 6 30 20 15 12 10… …
B.用60元购买笔记本,已花的钱和剩下的钱情况如下表:
已花的钱剩下的钱10 50 15 45 20 40 30 30 40 20… …
C.一辆车以同样的速度前行,行驶的路程和时间如下表:
时间(时)路程(千米)1 2 3 4 5 90 180 270 360 450… …
D.小明读完一本书,平均每天看的页数和看完全书所需天数情况如下表:
平均每天看书的页数看完全书所需的天数10 12 15 8 20 6 30 4 40 3… …
教师出示分类结果(C和A、B、D),提问:谁看明白了它是根据怎样的变化规律来分类的?
学生根据分类结果反推分类标准。
(设计意图:(1)观察表格中的两个量,发现其变化规律,渗透函数思想。(2)给表格分分类,在分类中倒逼学生思考分类的标准,从中解读出增减变化趋势。(3)学习单里的素材贯穿本节课始终,更好体现了结合学生熟悉的具体情境这一教学目标)
2.复习正比例
教师提问:表格C中的两个量之间成什么关系呢?怎样的两个量成正比例关系?
追问:你能想象出它的图像是什么形状吗?教师运用几何画板演示正比例的图像。
(设计意图:结合具体情境,组织学生复习正比例的意义和判断方法。通过学生对原有正比例知识的唤醒,加强解读不变的量、变化趋势、函数图像。通过结合几何画板演示正比例的函数图像,再次感受一增一减的变化趋势)
3.出示课题
师:表C中的两个量成正比例关系,一个量增加,另一个也增加;而表格A、B、D中的两个量,一个量增加,另一个量反而减少,那它们之间成什么关系呢?
学生猜测,教师出示课题:反比例。
1.自学反比例
本报讯近日,晋煤金石化工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成立扭亏脱困项目部,重点推进“系统提取LNG、节能升级改造”等多个项目。
学生带着“如何判断两个量是否成反比例关系”这个核心问题进行自学。
2.对比判断
教师组织学生汇报自学情况,判断表A、B、D三张表格中的两个量是否成反比例关系。
(1)立。师:表A中的两个量是否成反比例关系?学生先独立思考,再同桌交流。
师小结:像这样单价增加,数量减少,总价一定,这两个量就成反比例关系。
(2)破。师:表B中,总价也是一定的,都是60元,教师判断这两个量是否成反比例关系,同意的请举手。
预设此时大部分学生先会举手赞同,慢慢地学生存在质疑,然后在辨析中明理。
师小结:已花的钱+剩下的钱=总价(一定),和一定,不是乘积一定,所以不成反比例。
(3)立。师:那我们来观察表D,表中的两个量到底成不成反比例关系呢?
学生回答,落实反比例的判断方法。
小结:每天看的页数×所需天数=总页数(一定),成反比例关系。
(设计意图:在“立—破—立”的过程中,学生构建反比例概念理解模型。在破与立的思维碰撞中激发学生的兴趣,多角度、立体式的感知、触摸反比例的本质)
3.对比归纳
师:通过刚才的学习,你能用自己的话来说说,怎样的两个量成反比例关系?
学生通过对A、B、D三张表格进行对比,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归纳反比例的意义。
小结:一个量增加,另一个量反而减少,它们的乘积一定,这两个量成反比例关系。用字母表示:xy=k(一定)。
(设计意图:对比三个表格中两个量的变化规律,用自己的话来说一说怎样的两个量成反比例关系。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表达形式,可以是具体直观的数据说明,可以是半抽象的增减趋势,还可以是抽象的表达形式,引导学生从直观到抽象,构建反比例的意义)
1.出示图1
师:谁能快速地判断表中的两个量成反比例关系?
追问:那成反比例的两个量的图像是什么形状呢?(教师利用几何画板动态演示反比例的图像)
师:当时间是1小时,速度是?
生:240米/小时。
师:当时间是2小时,速度是?
生:120米/小时。
师:当时间是3小时,速度是?
生:80米/小时。
师:时间越来越大,速度?
生:越来越慢。
师:感受到了吗?在变化的过程中有一个量始终保持不变,是哪个量?
生:路程。
师:那你在图像上能找到吗?
生:反比例图像上黄色部分的面积始终是240,保持不变。
师生小结:像这样一个量增加,另一个量减少,而它们的乘积始终保持不变,我们就说这两个量成反比例关系。
图1
(设计意图:反比例的教学都是从具体问题情境入手的,也就是从特殊到一般学习反比例问题,但问题情境千差万别,容易干扰学生的注意力,而反比例的图像表征却始终保持了一致性,对学生理解反比例的本质起着“直击要害”的作用)
2.对比辨析
师:同样都是速度、时间、路程,为什么左边的两个量成反比例关系,而右边的两个量成正比例关系呢?(图2)
图2
追问 :那如果时间一定,路程和速度之间成什么比例?
(设计意图:结合正反比例的表格、图像、数量关系式等,在速度、时间、路程这个具体情境中更深入地去思考正反比例的异同点。在辨析的过程中加深对反比例的意义的理解,掌握判断反比例的方法)
1.生活的例子
预设学生举例:大米的总重量一定,每袋大米的重量和袋数成反比例;长方形的面积一定,长和宽成反比例等。
2.拓展提升
判断:下面两个量是否成反比例关系?并说明理由。
A.一个数和它的倒数。(成反比例关系)
B.圆的周长一定,圆的半径和圆周率。(不成比例)
C.房间的面积一定,正方形地砖边长和块数。(不成比例)
学生先手势判断,再说明理由。
师:房间的面积一定,正方形地砖边长和块数,成反比例关系吗?手势判断。
师请判断认为成反比例关系的学生说明理由。
生1:地砖的边长增加,地砖的块数就会减少,房间的面积始终不变,所以地砖的边长和块数成反比例关系。
师:谁不赞成他的观点?
生2:房间的面积一定,应该是地砖的面积×块数=房间的面积,而不是地砖的边长乘块数,所以不成反比例。
生1:假如房间的面积是64平方米,地砖的边长扩大2倍,那么块数就要缩小1/2。
师:刚才这位同学借助表格来说明,那老师就把这个表格拿出来。(师出示表格)
房间的面积一定,正方形地砖边长和块数。
地砖边长/cm所需的块数/块20 400 40 100 50 64 80 25… …
生1:它们不成反比例关系。地砖的边长和块数的乘积不一定。
师:请问哪个量是一定的?
生:房间的面积。
师:房间的面积不变,直接相关联的是哪两个量?
生:地砖的面积和块数。
(师出示表格)
房间的面积一定,正方形地砖面积和块数。
地砖面积/cm2所需的块数/块400 400 1600 100 2500 64 6400 25… …
生:实际上地砖的面积和块数成反比例关系。
小结:成反比例关系的两个量,一个量增加,另一个量减少,而这两个量的乘积是一定的。
(设计意图:抛出问题,不局限学生的思维,通过思维的逐层推进,借助抽象的表格再现学生的思维路径,从而提升思维水平,构建练习推进模型)
回顾:今天这节课我们是怎么学习的?
学生静静感受这节课中渗透的数学方法。(对比分类,对比判断,对比归纳,对比辨析)
(设计意图:最后在课堂回顾时,我们着重突出对学习方法的渗透。让学生感受到在整堂课的学习中,始终贯穿着对比分析的研究方法。这样同中求异、异中求同,将对比分析的学习方法从这一课的学习推向一类课的学习,它既是数学课堂教学的一种模型,也是学生学习的一种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