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明亮
摘 要: 高校辅导员与专业课教师协同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进一步构建协同育人“大思政”工作机制的重要举措。通过建立“育人工作体系、激励保障制度、交流管理制度”这一联动机制,搭建“协同交流、线上线下、培训学习、课程思政、思政表彰 ”五位一体的育人平台,进一步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效性,不断提高学生的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努力实现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
关键词: 高校辅导员 专业课教师 协同育人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时指出,思想政治工作从根本上说是做人的工作,必须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不断提高学生的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让学生成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才。高校辅导员与专业课教师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两股重要力量,其协调育人配合程度,将直接影响高校育人效果。本文从两者协同育人现状分析,查找原因,探索协同育人机制及有效途径,着力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一、 高校辅导员与专业课教师协同育人的现状分析
为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形成协同育人合力,努力实现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虽然目前高校都在创新举措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方法,但真正意义上的协同育人还不够,实际工作中高校辅导员与专业课教师的有机融合、协作配合等方面还需加强。
一是辅导员与专业课教师思想观念的不协同,对于育人教育形成合力的重视意识不够。有的辅导员只注重做学生育人教育,认为专业教育是专业课教师的职责。有的专业课教师只重专业素质的培养,不重思想道德素质的提升,只重课堂教学和学术研究,不主动开展思政育人工作,两者缺少共同的育人目标意识和任务意识。二是少数高校协同育人整体联动性不强。部分学校教务部门和学工部门缺少经常性交流的工作管理机制,辅导员与专业课教师之间的激励保障机制不完善。三是辅导员与专业课教师缺少经常性沟通交流的工作機制。由于部分高校对辅导员和专业课教师协同育人的重视不够,暂未建立推进互相交流的组织机构、平台和明确的规章制度,难以真正实现两者育人教育的合力。
二、高校辅导员与专业课教师协同育人合力有待提高的原因分析
在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辅导员与专业课教师协同育人工作仍需加强,究其原因:
一是协同育人工作理念还没有牢固树立。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人才培养”为中心的理念尚未深入人心。部分专业课教师认为自己的职责仅仅是将专业课讲好,对学生的思想教育只是辅导员的工作,平时较少关心学生的思想引导、职业发展等。部分新进辅导员自身素质、能力原因不能完全适应新要求,由于学科专业背景各异,经验少,在全方位、全过程服务学生方面不能很好地兼顾教书与育人工作。二是协同育人的考核评价激励保障刚性不足。高校明确了“三全育人”的要求,对学生工作者的考核十分明确和具体,但对教师和管理部门的人员参与育人情况的考核结果与其职称评定、职务晋升、绩效津贴关联度不大。有的学校对教师评价的目标导向偏重教学和科研,对管理服务人员评价的目标导向偏重业务工作,对学生工作人员偏重量化考核,而对他们深入学生宿舍、学生课堂、开展育人教育的情况只能定性评价。三是协同育人的沟通交流机制客观条件缺乏。有的辅导员经常陷于学生的日常事务,对于专业知识的学习、研究相对缺乏;专业课教师的教学科研工作较多,忽视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部分高校缺少提供两者沟通交流学生思想状况的平台和机会。
三、高校辅导员与专业课教师协同育人的机制建立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需要高校辅导员和专业课教师共同参与和积极配合,高校要建立完善的育人工作体系、激励保障制度、相互交流管理制度等,形成党政工团齐抓共管,学校、社会、家庭、教师共同参与,学生积极配合,切实提高协同育人合力。
一是建立完善的育人工作体系。加强资源统筹,优化资源配置,切实抓好“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工作理念,建立“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环境育人”为主导的工作体系,形成“政治上引导、学业上辅导、生活上疏导、心理上开导、就业上指导”的良好氛围,努力形成党政工团齐抓共管、全员育人的最大合力,增强学校、社会、家庭、教师培养学生的目标意识和责任意识,重点加强对辅导员和专业课教师育人教育形成合力的理念培养。
二是建立完善的激励保障制度。建立专业教育与育人教育并重的考评机制,实行专业课教师分类管理、分类评价制度,将学生科研、教学、育人教育有机结合,对承担育人教育工作的教师,考核上可相应减少科研工作量和教学工作量;把育人教育工作经历作为干部提拔、职级提升和职称评聘的评选条件;规范课堂教学管理办法,完善专业导师制考评细则。将育人工作成效纳入考评指标中并给予相当的比重,实现定量考评与定性考评相结合。
三是建立相互交流的工作管理制度。建立辅导员与专业课教师沟通交流机制,规范工作管理制度,取长补短,发挥各自优势,形成育人长效机制。将“与专业课教师保持联系,及时协调师生之间出现的问题”等作为辅导员工作考核项目,将辅导员每周进入课堂、寝室次数、与专业课教师沟通次数、有效处理问题次数、专业课教师对辅导员的评价等作为量化考核指标[1]。工作管理制度的建立,有利于辅导员和专业课教师交流有时间,工作有内容,避免出现有力无处使的境况。
四、高校辅导员与专业课教师协同育人的有效途径
为实现辅导员与专业课教师工作能力和育人水平相互促进、共同提升、优势互补,切实有效推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网络化、系统化和规范化。通过搭建“ 协同交流、线上线下、培训学习、课程思政、思政表彰 ”五位一体的育人平台,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和针对性。
一是搭建协同交流育人平台。辅导员与专业课教师就学生教育教学进行经常性交流探讨,将专业指导与思想引导相结合,以班主任、导师、社团导师团、项目指导教师、论坛顾问、讲座沙龙、活动评委等形式,参与学习内容和方法指导[2],通过举办辅导员与专业课教师经验交流会,共同指导学生社会实践课,协同配合开展学生科研创新活动等,共同对学生进行思想引导、生活服务、心理服务、学业指导,切实增强两者协同育人的效果。
二是搭建线上线下育人平台。线上发挥新媒体技术优势,通过建立“辅导员专栏”、“专业课教师专栏”、“师生互动吧”等,搭建“辅导员—专业课教师—学生”三者之间互动交流平台。依托学校官方微信、微博等新媒体,宣传师生育人成效和做法。线下通过搭建专业课学习指导会、学习经验交流会、考研分享会等活动,将师生紧密联系在一起。平台的搭建使得线上线下形成有效联动,促使育人有阵地,互动有交流,师生有话题。由此可见,平台的搭建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利举措。
三是搭建培训学习育人平台。加强辅导员专业课知识的学习培训,提高辅导员掌握专业知识和技能的能力,利用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优势,将思想政治教育与学业指导和生活服务结合起来,从而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说服力与感染力;鼓励专业课教师担任班级班主任,对班主任开展思想引领、就业指导等培训学习,利用专业课教师专业上优势,将专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有机结合起来,从而增强思想政治教育效果[2]。
四是搭建课程思政育人平台。积极构建以学科专业课为主体,通识课程为补充的“课程思政”教育基本体系。结合专业课堂加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注重专业课程中关于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内容的设计,逐步实现专业课“课程思政”全覆盖。辅导员和专业课老师可结合课程内容,探索研究适合本专业的思政教学内容和学生乐于接受的课堂形式,充分发挥“课程思政”的重要作用,加强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增强学生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五是搭建思政表彰育人平台。设立“协同育人优秀学院”奖项,积极开展“十佳师德标兵”、“三育人奖”的评选活动,对辅导员与专业课教师协同育人取得良好成效的学院和个人给予表彰,并通过校园网站、校园广播、校报、橱窗、微信、微博等多种渠道,对先进集体和个人进行宣传报道,可采取报告会的形式,将切实有效的做法和成熟的经验及时推广,营造出协同育人成效良好的氛围,使得“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理念入脑入心。
参考文献:
[1]宋静,何惠君.辅导员与专业课教师合力育人机制的构建与实践途径[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5(9).
[2]刘兵勇,齐宁.高校辅导员与专业课教师思想政治教育协同配合的蕴涵、价值与模式[J].实践研究,2014(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