紧抓叙事,探讨文本

2018-11-26 10:52刘进
文教资料 2018年21期
关键词:经典性林教头风雪山神庙叙事

刘进

摘 要: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是一篇经典小说文本,每位老师的教学多有不同,多数老师都会抓住人物、情节、环境小说三要素上这一课,但这样会忽略的叙事性。对于《水浒传》这样的中国古典小说的杰作,只有抓住其长于叙事的特点才能还原小说的经典性,才能让学生体会到中国传统小说的艺术价值。

关键词: 叙事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 经典性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是一篇经典小说文本,历年来有许多优秀老师上法与众不同,我也曾多次尝试不同的教法。我曾看过不同的课堂实录,一般的教学重点容易放在小说三要素上进行教学安排,尤其关注这篇小说的人物与风雪环境。这是一般教师对小说解读的常规做法,我在教学中多次采用。人教版大纲教材在单元提示中指出“这个单元的学学习重点是鉴赏古代小说的人物形象和语言”。认为其中有一个问题值得思考:《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作为一个经典文本,其经典性是否仅局限于人物形象与环境分析呢?

一、叙事风格的文本

我们首先要关注《水浒传》的创作历史。《水浒传》是中国古典小说四大名著之一,它不是由作者施耐庵独立创作完成,而是“从宋元小说话本中的说公案”“朴刀、杆棒及发迹变泰之事”或说铁骑儿”之类发展而来”[1]。也就是说,《水浒传》的成書是在说书人说话话本的基础上编纂创作而来的。而且是说书者出于营生的需要,其故事自然要求讲解生动有趣,其艺术追求趋向于语词俚俗且情节跌宕,因此话本往往具有很强的口语色彩与故事性。

历代小说都十分关注情节的引人入胜、起伏变化的波澜,包括小说剧本的设置悬念似的结尾,这些情节的设置都带有鲜明的特点。正因为此,中国古典小说具备故事性强、线索清晰、生动曲折、善于制造悬念的情节特点,《水浒传》就是其中的代表。

二、叙事情节的设置

在《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一课的教学重点上,应该首先考虑这篇小说选段的叙事情节安排,这是对中国古典小说特点的真正关注。大纲版的注释第一点即注明“《水浒传》是在长期流传的宋元话本基础上加工而成的。因此它的叙述方式带有说书的痕迹”。人教版课标教材必修五也在单元提示中说:“学习这个单元,要注意把握小说的主题和情节。”因此,情节的叙事设置安排特点是《林教头风雪山神庙》备课的关键。

关注故事情节叙事设计的教学应该厘清情节的层次与层次的转换,引导学生在对情节设计的分析中感受传统小说的魅力。《林教头风雪山神庙》的叙事情节特点不单单表现在小说情节叙述上,应该说其标题就具有强烈的情节设计意图,值得分析。

标题“林教头风雪山神庙”由三个名词构成,“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按照现代语法的规范,这三个名词无法构成一个完整的句子,应该如何理解这一标题呢?我们应联系这一回的完整回目:“林教头风雪山神庙,陆虞候火烧草料场”。如果从对联中相同位置的词语词性往往住相同的规则出发,“风雪”在此处与“火烧”对应,是否可以理解具有活用为动词的词义?倘若如此,这一题本身就具有吸引读者眼球的因素。首先,“林教头”是林冲的身份,在当时可以算是一个小有身份的职业。“山神庙”是沧州城外一个破庙,庙作为一个宗教场所,本身就具有一定的神秘属性。那么林冲身上,一个正经的职业身份与神秘的地点之间就产生了陌生化的审美反差。在这种差异中,读者自然会对林教头在山神庙发生什么产生兴趣,情节的悬念从标题就开始。固然“山神庙”是本回情节高潮发生的地点,但“沧州城”与“草料场”均是本回中的重要地点,若题目变为“林教头风雪沧州城”或“林教头风雪草料场”,这种陌生化的审美反差就没有那么明显。另外,小说标题中不仅地点的转换让人怦然心动,吸人眼球,标题中另外一个人物——陆虞侯的出场更加令读者心头一紧,一位林冲好友,为何此番火烧草料场?这里的矛盾究竟如何,从标题的叙事安排上就吊足读者的胃口,可以说标题是作者叙事情节的不可忽视的内容。

可见作者在回目的拟写上是费了心思的。其次,这里的戏剧性因素在于“风雪”。“风雪”一词在读者正常的理解中会迁移向恶劣天气带来的肃杀之感。

小说对风雪的安排可谓一波三折:小说对风雪的描写在情节的叙述上起到推动情节发展与营造紧张环境气氛的作用。如在文本的第七自然段有直接对“风雪”的描写:“正是严冬天气,彤云密布,朔风渐起,却早纷纷扬扬卷下一天大雪来。”正是雪大,林冲与差拨早早来到草料场。正是雪大,材料场四下才崩坏了,林冲才被朔风吹觉得身上寒冷,这样提壶打酒御寒才在情理之中。这为小说叙事后面情节埋下了第一处伏笔。小说后面对风雪进行了二次渲染:那雪下得紧。一句话进一步交代了雪下得大,为后文雪将草厅压倒,雪水将火盆熄灭,交代了林冲无安身之处,只得投奔山神庙。正是风雪大,林冲进了山神庙才将庙门抵上——这是小说的第二次波澜。至小说的高潮再次将风雪推到前面,雪地的报仇将林冲性格特征鲜明展现出来。怒吼的北风,纷纷扬扬的漫天大雪,草料场的熊熊火焰,都有力地表现了林冲正在剧烈变化的思想性格和命运的转变。鲁迅先生说:风雪的紧真是恰到好处。纵观整个情节内容,风雪的安排是作者叙事情节考虑的绝妙之笔,情节的推动,人物的渲染,结构上的呼应,都是叙事不可缺少的因素之一。

这样“风雪山神庙”的名词组合让本已神秘的地点又多了一层情感色彩,这种情感色彩进一步拉大了与林教头身份的审美距离。

再加上前面分析的“风雪”所具有的动词词义,就留给读者广大的空间想象林教头在山神庙发生了什么事情,这就是小说标题的精妙。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表现的是一个“逼”字的主题,那么在情节安排上如何把“通”字表现到位,施耐庵可谓煞费苦心。

三、叙事效果的营造

解读小说情节的关键是分析小说中每一处“逼”的表现与效果。这种表现集中于小说表现方法上多次用到的悬念与伏笔手法。要让学生理解并关注这些悬念与伏笔应该引导他们发现小说情感节奏的松弛与紧张关系。

这种情感节奏显见于情节营造的气氛变化上。小说的情感节奏经历了“松弛(林教头巧遇李小二)——紧张(李小二偷听奸人谋,林冲买刀)——松弛(林冲受命前往草料场)——紧张(林冲生火)——松弛(林冲买酒)——紧张(杀陆谦等人)”的过程。学生梳理出情节节奏的变化,找寻作者推动情节节奏转换的细节就容易发现这样的悬念与伏笔。

如小说情节情绪第一次由松弛向紧张的转化是由李小二的有限视角叙事效果而达成的。李小二偷听到东京来客在谈论“高太尉”,这个名字之前曾在林教头口中听到过,这便引起他的注意。加上来客的有意回避,以及“结果性命”等要害言语,都一再渲染了这种危机四伏的氛围。作者的高明之处在于让李小二的老婆在阁子背后偷听又听不真切。这就给读者留下了悬念——这些人究竟要怎么害林冲?这样,当林冲确认其人来意,怒上心头上街买刀时就有了第一次“逼”的效果。但这种“逼”并没有带来林冲的直接爆发,而是被“不见消耗,林冲也自心下慢了”,加上李小二一句“恩人,休要疑心。只要没事便好”消解了,这就带来了又一次的松弛。第二次的松弛表现在林冲到了草料场后的心态,他看到“四下里崩坏了”还想着雪停了找人修,这完全是一种过正常日子的心态。这里“生些焰火起来”不由得让人联想到火烧草料场的那一场火,从联想中感觉到两处火之间的联系,这时林冲表现出一种无意识的状态,没有感觉到大祸将临,小说的情节于此时又走向紧张。可是,作者随手让林冲“将火炭盖了”出门买酒,再次让危险的局面消弭,读者情绪走向松弛。同时也留下了一个悬念:火烧草料场的火是从哪里来的呢?情节再次扣住了读者的心理。此后,因为草料场被雪压塌,林冲无处存身来到山神庙,则为后面听到陆谦等人说话埋下伏笔,那一块堵门的大石头成了情节的关键,第三次的紧张因石头而起。正是林冲用大石头堵住了山神庙的门,陆谦等人放完火无法进庙避风雪就只好在门檐下立着。这样就为林冲听见他们的谈话提供了条件。这时的情节一边是陆谦等人了了心头大事放松的闲聊,一边是门内的林冲听得他们一番话怒从心头起,恶向胆边生。两相对比,气氛又骤然紧张到极点,又一次“逼”的效果出现了,这才有了后来林冲杀陆谦等人,风雪夜上梁山。

高明的作家正是利用小说情节、人物情绪的起伏变化牵动读者的注意力,获得理想的叙事效果。“作者正是借助这一波三折的情节,形象而生动地再现了林冲由‘生活的浪涛把他席卷进去,他吞水,隐忍,挣扎,浮游,最后钻浪而起,脚踏惊涛,威武挺立的性格变化”[2]。只有研透这种情节、情绪、节奏的内部变化,才能体会到《水浒传》作为古典小说所具有的独特魅力。在这个过程中,对人物的分析,对環境的分析都是服务于情节的。比如林冲的形象与情节的关系,“风雪”与情节之间的关系都是为了让情节的起伏更明显,突转更合理。林冲在小说中是一个用花枪作为主要武器的英雄,同时他又是水浒一百〇八个英雄中为数不多的会写诗的人。武器往往反映人的气质,“枪”是兵器中的君子,因此林冲身上也有着君子之气,不似用大刀的秦明,用板斧的李逵那么粗犷。正因如此,在许多戏曲作品中,林冲往往是以“生”的形象出现,而不像鲁智深、李逵等以“净”的形象登场。因此,君子的林冲,次次逆来顺受的林冲才更体现了“逼”得很的效果。正是因为风雪大,李小二的老婆隔着阁子才没能听清陆谦等人的密谋,为后文留下了悬念。正因为风雪寒冷,林冲才去打酒御寒,为躲过陆谦的暗害从而诛杀奸人埋下了伏笔。

总之,《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一文是《水浒传》中最经典的一章,施耐庵在成书过程中从小说戏曲作家们中汲取创作的素材加以整理,正是在这个基础上产生了一部杰出的长篇小说,不能不说小说的情节具有说书艺人的精心安排,不论是叙事风格、叙事情节的设置,还是叙事效果的营造,都做了精心的安排,不得不说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要将它作为小说艺术特色加以点拨。

文本的不同特点并不单纯因为文体的差别,其创作时代与创作过程往往表现出其经典性的特质。对于《水浒传》这样的中国古典小说的杰作,只有在抓住其长于叙事的特点才能还原经典,让学生体会到中国传统小说的艺术价值。

参考文献:

[1]袁行霈,主编.中国文学史·第4卷[M].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45.

[2]冯全喜.略伦《林教头风雪山神庙》的叙事艺术[J].安徽文学,2007(10):57.

猜你喜欢
经典性林教头风雪山神庙叙事
京剧《白蛇传》经典性的内在构成
伦理困境与易卜生晚期戏剧的经典性
东方奇幻与眼球审美:对中国魔幻电影的解读
教出说明文的“立体感”——从于漪老师《晋祠》一课的经典性与现实意义说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