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永美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山东 济南 250000)
唇部分缺损是整形外科典型疾病之一,植皮、皮瓣移植等传统修复手术会损伤到患者的外形、受区功能和自体供区,患者痛苦不已。口腔修复膜修复术是一种新型损伤修复替代组织治疗方式,临床效果显著[1]。为了确保该手术顺利进行,预防患者出现应激反应,加强围术期护理干预至关重要。本研究对围术期护理干预的临床效果进行了探究分析,现将整个研究过程汇报如下:
本研究抽取2016年1月—2017年1月在我院治疗的120例唇部分缺损患者,均接受口腔修复膜修复术,对各种药物无过敏、禁忌症,排除严重的心脑血管疾病者、严重精神障碍者、糖尿病者、器质性心脏病及器质性心脏病者,积极配合治疗,且同意参与本次研究。其中对照组男66例,女58例;平均年龄(28.2±1.2)岁;上唇40例,下唇20例,创伤性唇缺损30例,唇部肿物30例。按照抽签方法随机地将其均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各60例),经统计学分析得知,两组一般资料数据对比未见差别,不会影响本次统计数据。
对照组接受该科室常规护理,研究组实施围术期护理干预,具体临床工作如下:
1.2.1 术前护理
唇部分缺损患者自信心较差,因担忧手术引起了各种不良情绪,不喜欢与人交谈。护理人员应主动同患者沟通,将手术流程详细告知患者,也可用成功修复的案例激励患者,缓解患者对手术的紧张、焦虑,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术前对患者口腔予以重点清洁,每天用生理盐水擦拭两次唇部缺损皮肤,术前一天告知患者剃掉胡须。同时,告知患者术前八小时禁食禁水。
1.2.2 术中护理
控制好手术室的温湿度,固定好患者的体位,将方垫软枕放在患者的头部下方,用砂袋固定好两侧。进入手术室后,护理人员用眼贴膜覆盖患者双眼,双耳中填塞棉球,避免消毒液流入耳中。将软枕放在患者双下肢胭窝处,避免患者过于劳累,确保静脉输液顺通,对患者生命体征予以密切观察,积极配合手术医生。
1.2.3 术后护理
术后给予氧气指出,氧气流量控制在3 L/min,对患者心电情况予以动态监测,留意患者血氧饱和度、血压、心率等指数的变化。
保持呼吸道通畅:将患者口腔中的分泌物及时清除,给予氧气雾化吸入,以此来减少分泌物,缓解呼吸道黏膜水肿症状。
口腔护理:本研究选用康复新液、牙龈炎冲洗液对患者口腔予以清洗,患者口含康复新液、牙龈炎冲洗液5min。每天清理口腔3次,连续清理10d,同时交代患者饭前饭后漱口,及时突出口腔分泌物。
伤口观察:细心检查患者碘仿纱布是否存在渗血、渗液情况,并观察血液性质,如果是鲜红的血液应迅速告知医生,嘱咐患者尽量少讲话,少做出唇部动作。
采用汉密尔顿焦虑量表(SAS)和汉密尔顿抑郁量表(SDS)[2]对两组患者不良情绪进行评定。
采用SPSS 18. 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数据以百分比%和均值±标准差(x±s)表示,并用方差x2进行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护理后两组心理状态均较护理前有所好转,但是研究组SAS、SDS评分降低幅度更明显(P<0.05),详见表1。
表1:两组护理前后SAS、SDS评分对比(分,±s )
表1:两组护理前后SAS、SDS评分对比(分,±s )
组别 n SAS SDS护理前 护理后 护理前 护理后研究组 60 46.5±3.2 31.6±3.3 47.2±4.0 34.3±4.4对照组 60 48.0±3.9 44.5±5.4 48.1±5.3 46.5±5.0 x2 0.241 4.214 0.365 4.365 P>0.05 <0.05 >0.05 <0.05
临床唇部分缺损是感染、外伤或其他原因引起的皮肤缺损、唇黏膜,严重影响了患者的口腔功能和容貌,使得患者出现焦虑、抑郁、自卑等不良情绪。虽然口腔黏膜修复手术能够有效修复唇部分缺损部位,但是不配以针对性围术期护理,其手术效果将会差强人意[3]。围术期护理是按照患者具体情况而开展的全方位护理,在患者情感、心理方面给予人文关怀,消除患者不良情绪,强化手术治疗效果,促使患者早日康复。针对患者不断变化的心理情绪,护理人员应着重进行观察,并针对具体情况实施有效的疏导干预措施。本研究中,研究组患者SDS、SA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这充分说明了围术期护理对于唇部分缺损手术患者而言,临床效果明显,能够有效改善患者应激反应,促使患者早日康复,值得临床广泛应用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