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璐
(四川省绵阳市第三人民医院精神卫生中心心身二科,四川 绵阳 621000)
近年来,伴随着人们生活节奏日益加快,生活压力越来越多,失眠症状患者越来越多,尤其是在老年群体中发生率更高。引起老年患者出现失眠的原因除了生理因素之外,还有很大的心理因素,患者由于自身健康水平的下降,常常会出现焦虑、抑郁等负面情况,进而对老年群体睡眠质量产生影响。因而在针对老年失眠患者上,应积极加强患者心理护理,从心理上解决患者失眠根源。本文在此主要观察心理护理对老年失眠患者睡眠质量的改善效果,内容概述如下:
选取2014年4月-2016年8月我院收治80例老年失眠患者,根据护理方案分为常规组和观察组,各40例。SPIEGEL量表六项分值≥12分为失眠。且本次入选患者中排除存在重大系统性疾病患者,排除近期使用镇静催眠药物患者。常规组男19例、女21例,平均年龄(68.5±4.6)岁,平均病程(12.3±3.3)月;观察组男18例、女22例,平均年龄(68.8±4.5)岁,平均病程(12.6±3.4)月。两组资料对比差异P>0.05,具有对比价值。
两组均予以常规护理,观察组同时予以心理护理,①评估患者情况:主要是从心理问题和睡眠情况两方面进行评估,借助PSQI评分量表对患者睡眠质量进行判定,掌握患者睡眠情况,有利于后续工作的开展;对患者存在的心理问题进行分析,了解患者可能存在的心理问题,以此为根据制定相应护理对策;②开展认知疗法:对老年失眠患者进行认知疗法,纠正患者对睡眠的错误认知,让患者针对失眠问题树立正确思维,增强患者对保持良好睡眠重要性的了解,帮助患者产生主动保证良好睡眠的意识。同时,在增强患者认知基础上还要注意防止患者过分关注睡眠质量而导致出现睡眠障碍;③加强心理护理:首先帮助患者稳定号情绪,促使其产生正面、积极的心理暗示,比如让患者上床后自主产生良好心理暗示,暗示自己维持良好睡眠习惯,且自己会收获良好睡眠质量,这种长期不断心理暗示有助于患者睡眠生物钟的形成。护理人员还要从患者心理问题方面入手,了解导致患者失眠的外在因素,并引导患者不要将这些外在因素看得太重要,应放松自身心态,保持身心愉悦才能够获得良好睡眠;④优化睡眠环境:告知患者良好睡眠环境对睡眠质量的重要性,对此护理人员应告知患者及家属保持病房温度、湿度适宜,管线柔和,夜间避免出现强光刺激。可嘱患者每天入睡前拍泡脚,也可以适当按摩,均可帮助入睡。
对比两组睡眠质量改善效果,显效:睡眠时间恢复正常或者夜间睡眠时间超过6小时,且睡醒之后精力充沛,失眠症状消失;有效:睡眠明显好转,夜间睡眠时间增加大于3小时,睡度增加,失眠临床基本消失;无效:睡眠较治疗前无明显改善甚至出现加重。借助PSQI量表对两组睡眠质量进行评定。
采用SPSS 18. 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数据以均值±标准差(x±s)和百分比(%)表示,用方差t和x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观察组患者睡眠质量改善总有效率高于常规组,对比P<0.05。
表1 两组患者睡眠质量改善效果比较
常规组入眠潜伏期、实际睡眠时间、睡眠效率、病人自评睡眠质量分别为(6 8.4±1 3.6)m i n、(3.2±1.0)h、(46.5±7.6)%、(10.7±1.6)分,观察组分别为(27.6±9.7)min、(6.1±1.5)h、(86.6±11.5)%、(18.5±1.8)分,观察组PSQI评分明显优于常规组,差异P<0.05。
老年失眠是属于常见睡眠障碍,研究发现,很多老年失眠患者还伴有不同程度的焦虑、紧张及易激惹等心理情况,而这些负面因素又会引起患者睡眠质量下降,长此以往形成恶性循环,严重影响老年人群身心健康[1]。
临床上针对老年失眠患者除了可以采用药物控制之外,积极加强患者心理护理也可以显著改善患者睡眠质量[2]。心理护理能够帮助老年失眠患者抛弃不正确的观念,消除不良认知所引起各种负面心理情绪,让患者从内心保持身心愉悦,睡眠质量也可以得到显著提升。本文研究中观察组患者睡眠质量改善有效率及PSQI评分均优于常规组,可见对老年失眠患者除了积极加强常规护理之外,对其实施针对性心理护理可显著改善患者睡眠质量,值得临床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