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万青 倪丁花 陈忠霞(南京医科大学财务处 江苏南京 211166)
当前,在“互联网+”、云计算以及人工智能发展的影响下,新一代的信息技术正在与社会各行业快速融合,新的技术推动各行各业或是主动、或是被动地进行变革,高校也不例外。高校的财务工作也由原来侧重于核算型的财务会计向侧重于风险防控、成本管理的管理会计转型。代理记账、会计工厂等新模式的产生,对会计人员职业发展带来了冲击。高校的会计队伍建设问题需引起高校、社会的高度重视。
近年来,随着国家对高校开展的巡视、检查的结果公布,暴露出来的很多问题都与经济业务直接相关。对于财务工作人员来讲,要严格遵守中央“八项规定”,敢于坚持原则,认真审核把关,做到恪守底线、注重小节,强化风险防控意识,加强财务内部控制管理,为依法治校把好关。
目前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财务管理能否从战略上、根本上转变职能,这也是供给侧结构改革能否成功的关键。在此背景下,会计人员面临越来越多的挑战:基础工作要效率、转型工作要能力、创新工作要魄力。内部控制的风险点防控、业务流程的再造、信息化工作有效实施等转型工作和创新工作的开展,对会计人员的工作能力、工作方法、思维方式等都带来新的挑战。
在深化财税体制改革、推进预算绩效管理的大背景下,我国高等教育改革正向纵深发展,《国务院关于印发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的通知》中指出,要“落实学校的办学自主权”,统筹推进高校综合改革,落实高校在资金统筹、经费使用、设备采购、制度管理等方面的自主权。教育部等五部门 《关于深化高等教育领域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改革的若干意见》提出要完善和加强高校经费使用管理,改进高校预算拨款管理,扩大高校在资金统筹使用、资产处置等方面的权限。各级政府和社会公众对高校的关注,已从经费投入水平转向经费使用绩效。近年来有关部门出台的一系列制度、办法,对高校如何进一步加强财经制度建设,推进财务管理工作更加科学、规范、精细提出了更加严格的要求。
2010年,财政部出台《会计行业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2010—2020年)》,提出要认识到随着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会计人才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基础性、战略性、关键性作用,并将会计人才的竞争作为国家、地区和单位间竞争的焦点。2013年财政部将管理会计列为我国会计改革发展的重点方向,并陆续下发《财政部关于全面推进管理会计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教育部关于加强直属高校直属单位财务队伍建设的意见》《全国会计领军人才培养工程发展规划》。这些文件的出台,为会计人才建设提供了制度保障,为会计人才发展提供了机遇,为会计行业转型创造了条件。
当前我国的财务会计更多的是记账型会计,而会分析、懂业务、会管理的管理会计师严重缺乏。2014年财政部明确提出了“在3—5年内培养出一批管理会计人才;在 5—10年内管理会计人才队伍显著加强”的目标。管理会计已逐步在各企业、行政事业单位得到应用,并从各单位的自发应用向有序推进转变,在应用过程中积累的经验也在向建章立制推进。2016年,中国总会计师协会与英国皇家特许管理会计师公会(CIMA)发布《CGMA管理会计能力框架》(中文版),在借鉴国际上其他国家经验的基础上,建立起适合中国国情的管理会计制度体系,推动了管理会计在我国的进一步发展。
同样在高校中,随着高校管理重点和难点发生变化,管理会计越来越受到重视。高校的战略决策对经济数据要求更加精细,将会计数据变成会说话的有用信息的需求越来越迫切,各方面都要求会计人员积极发挥作用,能够提供反映单位财务状况、运行信息、管理效率、绩效成果的会计信息。通过科学合理配置教育资源,优化教育支出结构,发挥出教育资源的最佳效益,提升财务管理科学化、规范化、精细化水平,提高高校的资产管理质量和风险控制能力。
对高校会计人员来说,随着高校经费总量的快速增加,以及经济活动日趋复杂,财务管理任务越来越重、管理责任越来越大、管理要求越来越高、外部监管越来越严,会计人员承担的职责越来越多。“互联网+”及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为会计信息化管理提供了无限的可能。代理记账、会计工厂等新模式的产生,让会计人员从繁琐的报销工作中解脱出来成为可能,会计人员可以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用于管理,有效发挥会计人员的专业能力和价值。
各级主管部门要从会计人才成长规律出发,探索有针对性、可操作性强的人才培养新模式。通过构建科学的会计人员培训制度、实用的会计人才使用制度、有效的绩效管理方法等为会计人员持续发展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
2014年,教育部出台了《关于加强直属高校直属单位财务队伍建设的意见》(教人[2014]6号),提出要切实提高财务人员的素质和能力,进一步发挥会计领军人才的引领和辐射作用,从国家政策层面为领军人才发挥智库作用建立制度保障,使其充分发挥政策宣传者、改革先驱者的作用。
国家教育、财政、人事主管部门应研讨出切实可行的办法,以实现财务负责人的校际间的岗位轮转。改变目前由于受任职年限的限制,高校财务负责人即使工作经验丰富、业务能力精湛,往往也会轮岗到校内其他岗位,白白浪费了其专业能力。通过校际轮转,将有利于高校之间财务管理经验的交流,促进高校整体管理水平的提高。
高校要支持会计人员实现自我价值,为其个人的职业发展提供助力。根据特许公认会计师公会(ACCA)有关调查数据显示,对单位吸引和留住员工最主要的五个因素中,学习和发展技能的机会排在了首要位置,紧跟其后的则是职业发展机遇。高校要重新审视单位员工的职业发展路径,包括:学习的机会、晋升的途径、有效的人才激励策略、有关制度是否公开透明等,为会计人员提供多途径的学习和发展技能的机会、更深层次的职业发展机遇,为会计人员更大程度上提供价值创造可能。真正做到招聘人不如留住人,留住人不如激励人。要加快一般会计人员的培养,为单位会计基础管理提供充足的人才资源,形成不同类别、层级会计人才的合理布局,为财务会计向管理会计转型提供人才储备。
新一代会计人要通过不断的适应、尝试、改进,提高自身价值。会计发展的未来离不开信息高度共享、业财充分融合、手段有效创新和管理职能彰显。会计人员应不断提高自我成长要求,重新定位好自身的角色需求,将更新职业理念和丰富知识结构作为基础,提高自身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提高自身实现业财融合的能力和智慧,更好地为高校实现组织价值目标服务。
会计等相关专业的教育教学要实现理论与实践的融合,真正培养出一批既有理论水平、又有实践经验的毕业生。
首先,从事教学的教师身份应“跨界”。学校教师要实现与相关行业专家、学者及部门管理人员的“跨界”,学校要设立一定比例的流动岗位,吸引专业人才充实到师资队伍中。
其次,教学内容应“跨界”。会计人才的培养涉及多门学科,除了经济类知识以外,管理学、法学、信息技术,甚至哲学、理学的知识都应该有所涉及。另外,应设置专门的实训中心,建立专门的模拟公司、模拟岗位,以供学生专业训练。
最后,学生的认识应“跨界”。学生要对今后的工作有充分的认识,除专业知识外,具备一定的沟通和协调能力是必须的。
当前,高校财务转型面临关键期,高校会计人才队伍建设的水平和效果,直接关系到高校的管理水平。只有致力于会计人才的培养,以提高会计人员素质、建设管理会计体系为契机,努力提高会计人员在内部控制、税务筹划、数据分析、价值管理等方面的专业素养,促进会计人员的执行力、发展潜力、战略思维、人际关系能力等核心能力的全面发展,才能更有效地发挥会计人员在我国高等教育事业改革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