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教育视角下城市自然公园游客管理研究

2018-11-22 11:02杨财根王伯启刘惠芹
商业经济 2018年10期
关键词:生态教育

杨财根 王伯启 刘惠芹

[摘 要] 城市自然公园兼备自然资源丰富与游客全民性两大特征,是实施生态教育极佳的场所,对其生态教育管理是一个典型的知识—态度—行为转化的过程。当前城市自然公园游客管理还停留在监督游客的原始阶段,没有发挥自然公园固有的生态优势,生态解说还未到位,忽略公园的生态示范功能,保障制度还未健全,游客对生态知识与生态意识的主观能动性还未发挥出来。因而城市自然公园需加强游客的间接管理,通过建立相对完整的生态解说系统、生态示范与制度建设培育游客的生态意识,进而促使游客形成良好的生态行为,促进游客及广大民众生态素养的提升。

[关键词] 生态教育;城市自然公园;生态解说;生态示范

[中图分类号] F59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6043(2018)10-0037-03

Abstract: Urban natural parks have two characteristics of rich natural resources and full of tourists, which are the excellent places to implement ecological education. The management of ecological education is a typical transformation process of knowledge, attitude and behavior. The visitor management of urban natural parks is still in the primitive stage of supervising tourists, without giving play to the inherent ecological advantages of natural parks, the ecological interpretation is not in place, the ecological demonstration function of parks is neglected, the safeguard system is not sound, and the subjective initiative of tourists on ecological knowledge and ecological awareness is not yet developed. Therefore, urban natural parks need to strengthen the indirect management of tourists and cultivate the ecological awareness by establishing relatively complete ecological interpretation system, ecological demonstration and system construction, so as to promote the tourists to form good ecological behaviors and promote the improvement of the ecological literacy of tourists and the general public.

Key words: ecological education, urban natural parks, ecological interpretation, ecological demonstration

在生態文明建设已成为我国国家战略的现实态势下,养是时代所需,民众生态文明素养的培育是一个相对长时间的生态教育过程。生态教育有利于生态文明时代的呈现,生态文明时代的形成与发展,离不开生态意识的引导[1],而生态意识和生态道德的形成,依赖于生态教育体系的建立和生态教育的全面开展[2],并且需要全民教育。城市自然公园吸纳的是社会各类人群,是大众旅游的典范,其生态教育能对社会各类人群起到一定的教育启迪作用,与全民教育吻合。城市自然公园如何在游客管理的过程中培育游客的生态意识并促使游客形成良好的生态行为是个值得探讨的话题。

一、城市自然公园游客生态教育管理对民众生态素养的提升

(一)生态教育管理的逻辑

生态文明建设依赖于广大民众生态素养的提高,而民众生态素养的提高依赖于良好的全民生态教育,从时间维度看,生态教育需要各个年龄阶段的民众积极参与,只有各个阶段各类人群的民众参与生态教育,才能更好的促进整个国民生态素质的提高。城市自然公园对游客进行生态教育管理与KAP(Knowledge-Attitude-Practice)逻辑吻合,是在传播生态知识的基础上促使民众对自然的态度发生改变,改变“人类中心主义”的生态价值观念,产生对自然生态敬畏的理性价值观,从而产生生态环保意识,在积累生态知识与提高生态意识的基础上增强自身的生态责任,进而塑造良好的生态行为,是一个典型的知识—态度—行为转化过程。游客生态知识—态度—行为转化是城市自然公园履行生态责任与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桥梁,有助于广大民众生态素养的提升。

(二)民众生态素养提高的路径

广大民众生态素养的提高是一个长期训练与逐步提高的过程,需要宣传教育与公众参与,增强公众主动参与的自觉性,促进民众对生态知识、生态意识(态度)、生态行为相互转化、相互促进[3]。城市自然公园一方面通过生态解说等对游客进行生态教育,把公园丰富的动植物信息、气候变化、地质变迁、生物繁衍等生态知识传播出去,让游客逐步积累自然生态知识、并理解相关生态伦理、生态平衡等生态信息,提高自己的生态文明意识,进而提高生态文明行为。另一方面,城市自然公园在繁杂的都市中属于稀缺自然资源,公园通过生态教育也促使自身不断提高公园职员生态素养与改善生态环境,形成城市区域内良好的生态示范形象,进一步示范教育游客提高意识与行为。在体验公园良好自然生态环境后,游客传播生态信息给其他民众,广大民众能逐步累积丰富的生态知识、提高生态文明意识以及改善生态文明行为,进而提高民众的生态素养。公园良好的生态形象有利于向民众传播生态信息,吸引居民前往公园游览,从而使得生态教育普及的人群更加广泛(如下图)。

二、城市自然公园游客管理中生态教育的缺失

(一)偏重直接管束,缺乏间接管理

民众生态素养的提高是一个个体思维内在学习与自觉行为的过程,外界强加的生态教育在对个体素养的提高在一定程度上存在负面影响,因而,潜移默化的生态意识形成更容易主动产生良好的生态文明行为。生态教育的具体实施方法要迎合生态教育目的,做到有利于提升受教育者生态参与的积极性和行为能力,有利于生态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要求的完成,提升公众生态环境素养[4]。当前城市自然公园生态教育的管理与一般景区的生态教育管理类似,没有发挥自然公园固有的生态优势,最主要的生态教育方式是对游客破坏植被花草树木等的行为警告,如“严禁践踏草地,违者罚款**元”等。管理方式偏重对游客破坏旅游资源行为的直接管束,以限制游客停留时间、许可活动、使用时间、使用地点为主要管束方式,缺乏景观示范、生态解说、教育项目的设计、公园职员文明行为塑造等方面的间接引导管理,不利于游客生态旅游的切身体验。

(二)重视游览指示,忽视生态解说

在当前生态大众素养相对较低的态势下,对城市自然公园的植被、生态系统、生态价值等进行生态解说是间接培养大众生态素养的最主要路径。但在“到此一游”观览式旅游方式盛行的当前阶段,节约成本几乎成为公园的普遍动机,仅为游客游览方便提供景观导览,忽略生态解说同样能迎合游客的游览心态。现实是政府主管机构、公园管理单位等都普遍缺乏对生态教育应有的重视[5],生态解说内容简陋,仅有一些植被名称的提示,生态教育主要体现在“严禁踩踏花草”等禁止语,以及“环境保护人人有责”等提醒语句,缺乏更为详实的生态解说内容[6],还未形成较为完整的解说体系,尤其缺乏具有高素质的生态解说员队伍,不利于公园生态信息的广泛传播。

(三)强调行为限制,忽略生态示范

生态教育需要游客主动的去体验城市自然公园的生态美与生态价值,在良好的生态资源与生态环境中认知公园生物品种及其对生态环境的有益价值,并在生态旅游体验活动中累积生态伦理、生态正义、生态安全、生态审美、文明行为等生态文明意识。但在当前游客不文明行为还较为普遍的现实驱使下,城市自然公园为保护已有的公园环境,往往对游客的行为较为警惕,对环境的保护也主要以“禁止入内”、“禁止采摘”、“道路封闭,请绕道”等直接限制游客行为的管治方式,而公园生态景观塑造、生态线路设计、生态资源维护、景区工作人员生态行为培育等生态示范呈现不够,公园生态示范的忽略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碍公园生态信息的传播甚至诱使游客不文明行为的发生。

(四)依赖人为监督,缺乏制度保障

在当前城市自然公园的游客管治中,如何才能让游客更好的在体验公园良好自然资源的同时培养生态保护方面的意识是生态教育需考虑的问题。当前公园管理中更多的是依赖工作人员对游客的直接管控从而防止或减少游客对公园资源的侵犯,但城市自然公园需要在游客管治当中推动游客自觉的培养生态文明意识与行为,依赖工作人员的人为监督显然是不够的。虽然游客具有主观能动性,生态素养的培养的前提是对游客能够尊重自然规律,因为“公民身份中包含有双重生态属性,不但是环境资源类产品的拥有者与消费者,也是环境治理的主要践行者”[7],而当前公园制度方面还未涉及游客生态教育方面,还缺乏相关的生态保护激励制度与损害自然资源的惩罚制度以及相关的生态补偿制度等。

三、城市自然公园游客管理的优化

(一)加强间接管理

在城市旅游区域内,城市自然公园优异的生态资源与良好的生态环境为游客提供了倾心体验自然环境与提升生态素养的绝佳游憩空间。理性游览消费的游客极少破坏公园的自然资源与环境,因而公园在游客管治方面需减少生硬的强加式的生态教育,避免直接管束阻碍游客个体生态素养的提高,应通过间接引导的方式发挥公园固有的生态吸引力,助推游客在游憩体验中培育个体思维内在学习与自觉行为。公园首先可在保护生态资源的基础上规划游憩空间分区,监测生态系统变化,统筹考虑游客游憩活动的质量与数量、动态与静态、时间与空间等维度,保护级别较高的生态区域可通过技术手段供游客间接欣赏,实行相应的保护措施允许游客进入。其次保护现存或塑造公园核心生态景观,并以提升游客生态意识为目标设计游憩服务设施,对生态景观予以适当的生态解说,规划设计具有启发性与教育性的良好生态教育项目。同时培育公园职员生态文明行为,培养游客对职员的尊敬与对自然的尊重,助推游客对公园资源和生态价值的认识和欣赏,提升游客的生态體验和享受,间接引导游客培育生态意识与生态文明行为。

(二)普及生态解说

城市自然公园需发挥独备的城市稀缺自然资源的市场比较优势,通过生态解说传递自然界的生态信息,加强生态道德、生态伦理、生态价值教育,并通过解说与游客信息传递为游客提供一个自身认知与公园内自然资源产生情感共鸣的机会,使游客对公园及其自然资源与环境有深刻理解,利于倡导游客保护公园自然资源与环境,促进游客对生态正义的伸张,益于游客更加自信地向其他民众传播生态信息。政府主管机构、公园管理单位等应切实履行生态责任,更加重视生态解说,对城市自然公园的生态解说做出战略规划并完善生态解说体系。解说方式充分发挥人员服务(向导式解说)、非人员服务(自导式解说)和教育项目的各自优势,建设高素质的生态解说员队伍,发挥人员服务的灵活性和双向沟通性,面对面解答游客提出的种种问题,在旅游淡季发挥非人员服务的主要解说方式如生态景观展览和展品、刷物、视频、网站等智慧旅游媒介的优势,引导和增强游客的环保意识或管理游客行为。在保护公园资源的前提下规划适宜自然教育项目,通过生态知识问答与天人合一的游戏体验植被、野生动植物、气候、地形、地理、土壤干扰物之间的相互联系,理解典型植物群落特征,帮助游客更好地理解与人息息相关的生态系统。

(三)重视生态示范

在繁杂纷乱的城市区域内,相对于其他的民众游憩场所,城市自然公园本身就是一个生态示范区,在游客管理过程中,最主要的是如何维持公园的生态价值并向游客展现公园的生态比较优势,让游客积极主动地在公园生态旅游体验活动中累积生态伦理、生态正义、生态安全、生态审美、文明行为等生态文明意识。因而,公园首先应维持公园现有的生态资源与生态环境并进行优化,保持公园在城市旅游市场中的良好吸引力。其次公园应适时塑造生态景观,设计有利于展现生态景观并值得其他区域借鉴的游览线路,通过景观展现公园的生态价值,通过生态景观的美感激发游客的生态审美,使游客积极领悟公园的生态正义与生态伦理。同时公园应培养良好生态行为的景区工作人员,让游客切身感受员工良好生态行为给公园生态资源维护与生态信息传播带来的生态价值,并由良好生态行为为游客的游览活动提供潜移默化的行为引导,培养具有生态正义与生态文明行为的游客及其他民众,促进广大民众从生态保护角度反省自己的行为进而摒弃“人类中心主义”的生态价值观念,使城市自然公园成为广大民众体验人与自然“天人合一”的典范,推动民众在日常生活与工作中提高自己的生态文明行为。

(四)構建制度保障

城市自然公园不仅是游客游憩的重要景区,也是户外生态教育的重要区域,为更好的履行生态教育的社会责任,保障生态教育的效果,弥补依赖工作人员对游客行为人为监督的效果,很有必要在制度方面进行相关的规定,以法律制度为引擎形成实施生态教育的动力机制,推动生态环境法治教育的实施,使广大民众熟悉和掌握生态环境保护法的基本知识,增强广大民众的环境法律意识,提高运用法律进行生态环境维权的能力。修改完善《旅游规划通则》、《公园设计规范》等相关法规制度规定,强调公园实施生态教育的内容,强调公园在植被培育、动物保护等方面的示范效应,增强公园对游客破坏与保护自然资源的奖惩实施效度规定。公园游客管理制度方面规定部门与相关工作人员各方生态教育具体责任,制定各项激励制度保障政策,激励公园工作人员倡导引导城市自然公园的生态教育,通过制度管治激励公园讲解员引导并解说生态教育,建立游客保护或破坏自然资源的信息资源库,建立游客公园游憩的生态保护激励制度与损害自然资源的惩罚制度,规定具体的生态补偿措施,通过法规制度的实施促进游客生态保护意识的提升。

城市自然公园作为公益性景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兼具保护城市自然资源、为广大民众提供游憩场所、对游客进行直接与间接的生态教育等功能。但在旅游经济盛行的态势下,城市自然公园的生态教育远未得到应有的重视,生态教育是一种全民教育,需要社会各方面齐心协力才能取得生态文明建设期望的效果,城市自然公园吸纳的是社会各类人群,兼备自然资源丰富与游客全民性两大特征,是实施户外生态教育极佳场所。但当前游客管理方面还停留在监督游客的原始阶段,还未发挥游客对生态知识与生态意识方面的主观能动性,因而间接管理比直接管束更有利于生态教育效果的提高,生态解说与生态示范是促进游客发挥主观能动性的重要管理领域,制度保障是确保生态教育力度的重要激励管理。相信在重视生态教育的指引下,城市自然公园能促进游客及广大民众生态素养的提升。

[参考文献]

[1]于冰.生态意识的当代审视[J].马克思主义研究,2016(3):111-117.

[2]温远光.世界生态教育趋势与中国生态教育理念[J].高教论坛,2004(2):52-55.

[3]廖福霖.生态文明建设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3:306.

[4]Paul Shepard. Maninthe Landscape: AHistoric View of the Esthetics of Nature[M].Georgia:University of Georgia Press,2002,27.

[5]乌恩,成甲.中国自然公园环境解说与环境教育现状刍议[J].中国园林,2011(2):17-20.

[6]徐聪荣,张朝枝.庐山世界文化景观的原真性探讨[J].经济地理,2008,28(6):1045-1048.

[7]李龙强.公民环境治理主体意识的培育和提升[J].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17(4):84-88.

[责任编辑:高萌]

猜你喜欢
生态教育
论在农村中学教学中渗透生态教育理念的策略
试析生态教育文化平台下情境德育的有效途径
生态教育在小学语文课堂构建中的运用
基于生态教育理念的家具设计课程改革与研究
试论科技价值观
高中政治教学中生态教育的渗透研究
构建职业教育中生态文明教育的对策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课程生态教育之开展
贵州高校生态教育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