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晓春
(安徽新华学院 外国语学院,安徽 合肥 230088)
为了适应“互联网+”背景下外语教学的新常态,近年来诸多新兴教学形式如“翻转课堂”“慕课”“私播客”“微课”与传统教学手段相结合,形成了混合教学模式,国内外语界与之相关的理论和实践研究方兴未艾。传统教学活动具备以下五个要素:相同教材、统一课时、同一教师、固定教室和标准化测试。而信息技术支持下的教学活动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学生的学习环境、学习方式、获取信息的途径和渠道以及对学习效果的评价较之以往都出现了重大的转变。由此可见,混合教学模式的构建与应用逐步推动传统教学生态转向“互联网+”教学生态。
然而,随信息化教学研究的不断升温,反思与质疑的声音亦不绝于耳。基于互联网平台的混合教学模式是否有利于提升外语教学的有效性?是否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信息技术与外语教学的有机结合?总体来看,人们对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创新兴趣浓厚,而对新型教学模式的效果评价和效度研究相对滞后。传统教学模式下的学习评价方式难以满足或适应“互联网+”背景下学习现状的改变,当前占主导地位的终结性评价方式难以准确地反映某一特定时期教与学的真实效果。因此,基于混合教学模式构建符合主流学情的学习评价体系以及开发科学合理的等级评定量表乃当务之急。
纵览国外有关学习评价理论与实践研究的成果不难发现,人们对标准化测试的研究与开发不惜斥巨资,“课堂评估”(Classroom Assessment)或“基于课堂的形成性教师评估”(Classroom-based Formative Teacher Assessment)却几乎无人问津[1]。标准化测试因其准确高效的甄别选拔特性在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难以被取缔,但其本身存在的局限性与不足备受争议。比如,标准化测试大多局限于对既定事实和低级思维能力的考评,很难反映学生的高阶思维水平和批判思维能力[2]。因此,语言测试和教育测量领域的专家、学者开始重视以课堂评估为主要形式的形成性评估研究,并不断呼吁将其视为标准化测试的有效补充,以期弥补后者在学习评价方面的缺陷与不足。
西方的形成性学习评价从诞生至今共经历了创建初期、应用初期、成熟期和转型期四个重要的发展阶段。在20世纪50年代初期,美国著名教育家布卢姆(Bloom)试图对教育评价进行明确的分类,从而最早提出了“形成性评价”这一概念。此概念的提出促进了当时评价思想的发展,但在后来较长一段时间内并未引起较大的反响。到60年代,美国教育研究协会的斯克里文(Scriven)在改善教学设计的过程中首次清晰地运用形成性评价,这标志着形成性评价从理论构建向实际操作的重要转变。到70年代初,布卢姆与其同事的评价理论《学生学习的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手稿》(TheHandbookofFormativeandSummativeEvaluationofStudentLearning)得以出版,至此形成性评价在语言测试和教育测量领域获得了广泛的发展[3]。自80年代以来,随着人本主义教育思潮的发展,美国教育评价逐步实现了“以测验为中心”向“以人为中心”的范式转变,自此以学生为本的学习评价体系成为教育领域专家和学者研究的热点。
反观国内,自2003年教育部高等教育司颁布《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以来,有关学生的学习评价方式发生了重要的变化,由占主导地位的、单一片面的终结性评价逐步转变为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有机结合的评价方式。通过广泛研读相关文献资料,笔者发现自2003年以来国内有关形成性评价的研究主要呈现出以下两点特征:(1)研究方法以非实证研究为主,实证研究数量较少;(2)研究主题趋于多元化和复杂化。我国形成性评价研究以理论层面的探讨居多,涉及的主题包括形成性评价对大学英语教学的启示和影响[4]、多元评价模式的探索[5]、形成性评价应用研究综述[6]、网络教学环境下形成性评价体系研究[7]、评价改革中教师身份的转变[8]等。此外,形成性评价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探索和应用主要集中于对以下三类课程的效果评测: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9]、阅读能力的发展[10]、写作能力的提升[11]。
综上所述,基于课堂的形成性评价在国内外教育测评领域已经成为研究的热点话题。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与外语教育的深度融合,学生的学习方式以及教师的授课模式较以往相比发生了深刻的变化。鉴于此种情形,国内外关于混合教学模式的研究方兴未艾,但基于混合教学模式的学习评价改革则相对滞后:理论层面上尚未形成描写性的、系统完整的评价体系;实践层面上罕见具有实操性的、设计科学严谨的实证研究与剖析。
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彻底改变了学生的学习环境和学习方式。新型学习生态即“互联网+”学习生态,正在逐步地构建与形成。从长远来看,在线学习结合课堂学习极有可能成为一种常态化、泛在化的学习态势。针对学习环境复杂化、学习过程持续化、学习方式多元化的情形,学习效果该如何评测和反馈呢?传统教学模式下的终结性考核难以反映学生某一特定时期真实的学习效果。基于上述的“三位一体”教学模式,即“线上+线下+课堂”三者有机结合的混合式教学模式,笔者结合前人的研究成果,积极探索和搭建以终结性学习评价为主、形成性学习评价为辅、质性学习评价和量化学习评价为有效补充的多维度动态学习评价体系(如图1)。
图1 多维度动态学习评价体系框架图
终结性学习评价(summative assessment)指在某一阶段教学活动结束后,教学实施者为判断教与学的效果对学习主体进行的终结性评价。例如,一个单元、一个模块、一个学期线上或线下的教学活动结束后,围绕最终学习成果展开的评价都属于终结性学习评价的范畴。该评价方式可通过标准化考试、专题论文写作、书面考查等途径得以实现。通过施行终结性学习评价,教师对学生在某一特定时期的学业表现形成综合性的认知,以此判断基于互联网平台的混合教学模式是否有助于实现预期的教学效果。
形成性学习评价(formative assessment)主要通过课堂观察、在线学习互动、结构式访谈、作业布置、学科竞赛等形式对学习效果进行评价,其自始至终贯穿于学习活动的全过程,有助于教师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对现行教学方案作出合理的微调。基于混合教学模式的形成性学习评价与传统教学模式下相对单一的标准化考试有很大的区别,教师不再秉承“一考定成绩”的评价依据。通过多方面地观察和记录学生在线上自主学习、线下协同学习以及课堂交互学习三个阶段的综合表现,最终由授课教师给出反映学生某一特定时期学习效果的评分或等级。
质性学习评价(qualitative assessment)强调在教育活动中使用书面评语、课堂点评等方式,对学生的行为表现作出描述性评价。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最常使用的质性学习评价手段包括档案袋、学习记录、角色扮演等。基于混合教学模式的质性学习评价主要采用档案袋评估(portfolio assessment)的方式。档案袋评估是指由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收集起来的可以反映学生进步程度、学习成果等一系列学习作品的汇集,比如重难点词汇的汇总、阅读材料的收集、在线课程的学习心得、阶段性学习的书面小结等。它较为集中地展示了学生在某一特定时期、某一领域学习技能的发展状况。
量化学习评价(quantitative assessment)一般指把复杂的课程和教学现象简化为数量形式,进而从数量的分析与比较中判断某一对象的学习成效。这种评价方式有助于我们将教育活动中一些比较复杂的现象通过数字、等级等量化形式体现出来。基于混合教学模式的量化学习评价主要使用授课教师开发的“三表”,即教师测评表、学生自评表和生生互评表。量化学习评价是一种辅助性的评测手段,为教师评价学生的学业表现提供具有一定参考价值的评判依据。
总之,通过多维度动态学习评价给予学生积极、客观、富有创见、充满正能量的反馈,让学生及时了解到自己的优点与不足,并根据个人的语言能力和学习现状调整策略和方法,旨在推动自主学习和有效学习的发生。
等级评定量表是用于“判断学习过程和学习成果的一种辅助性评价工具”[12]。它有助于教师客观评价授课对象在某一特定阶段的学习效果。教育测量领域的研究者认为,等级评定量表具有以下三种重要的功能:(1)明确界定授课对象的学习行为或特质;(2)构建一个具有参照价值的、由若干评价指标组成的共同框架;(3)为教师记录评价结果提供一种相对科学简便的方法[13]。笔者以为,等级评定量表是以表格为表现形式,以数字、等级或文字为量尺,以若干重要学习行为为评判依据,对学生某一特定时期的学习表现作出量化评价的一种工具。
基于互联网平台构建的混合教学模式可分为以下三个模块:线上自主学习、线下协同学习、课堂交互学习。根据不同模块中学习行为所具有的基本特点,笔者尝试研发“三表”(即教师测评表、学生自评表和学生互评表)来辅助学习效果的评测。教师测评表如表1所示:
表1教师测评表
院系: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 学号:__________
测评模块序号评价标准参考分值教师评分线上自主学习(online)1按时完成在线课程的学习2按时完成线上作业与测试3积极参与在线学习论坛的交流4积极分享在线学习心得与体会优秀25分良好20分中等15分及格10分线下协同学习(offline)5主动担当项目主持人6保质保量完成分解任务7积极开展学习互助8具备较强的团队协作意识优秀25分良好20分中等15分及格10分课堂交互学习(in-class)9积极汇报学研成果10主动参加课堂讨论11敢于发表与众不同的观点12自觉参与成果评价优秀50分良好45分中等40分及格35分总体评分:教师评语:
作为多维度动态学习评价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三表”的内容设计充分考虑混合教学模式下学生的学习行为或特质,并根据教学实践中各项因素的变化对等级评定量表中预先设定的内容进行微调,如评价指标的科学细化、参考分值的合理规划等。
众所周知,基于混合教学模式的学习行为较之以往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一方面,学生获取知识和信息的途径不再局限于课堂、课本和教师,学习方式逐渐呈现出多元化、多渠道的发展态势;另一方面,传统教学模式下的学习评价方式难以满足“互联网+”背景下学习现状的改变,当前占主导地位的终结性评价方式难以准确地反映某一特定时期教与学的真实效果。因此,构建以终结性学习评价为主、形成性学习评价为辅、质性学习评价和量化学习评价为有效补充的多维度动态学习评价体系势在必行,以期对学习主体在某一特定时期的学习效果作出动态的、准确的评价和反馈。
ExplorationofAssessmentSystemandRatingScalesBasedontheBlendedLearningMode
ZHOU Xiao-chun
(The School of Foreign Studies, Anhui Xinhua University, Hefei Anhui 230088, China)
Abstract:With the increasing popularity of the “online, offline, and in-class” teaching mode, the traditional learning ecology is being gradually replaced by the network-based learning ecology. This means that students acquire knowledge and information through diversified ways, not restricted to classroom-based activities. Under this circumstance,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urrent assessment system cannot keep pace with the change of learning style and environment. In view of the popularity of the blended learning mode, the author attempts to design the multi-dimensional assessment system (including summative assessment, formative assessment, qualitative assessment, and quantitative assessment), and create rating scales as a supplementary tool to help assess students’ performance. The author believes that students’ performance during a certain period of time can be assessed on a correct and rational basis by implementing the multi-dimensional assessment system and rating scales.
Keywords:blended learning mode; multi-dimensional assessment system; rating sca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