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永红
(湖北医药学院附属襄阳市第一人民医院,湖北襄阳 441000)
功能性鼻内镜鼻窦手术(functional endoscopic sinus surgery,FESS)是临床治疗鼻腔鼻窦病变的常用手术方式,但术后易发生术腔黏膜水肿、痂皮形成及肉芽组织增生等,导致术腔粘连、窦口闭锁,从而影响手术效果[1]。术后鼻腔冲洗是预防FESS术后并发症的可靠方法,在促进FESS术后鼻黏膜恢复方面效果显著[2]。2010年中华医学会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会制定的《慢性鼻-鼻窦炎诊断和治疗指南》明确将鼻腔冲洗纳入鼻窦炎治疗的综合策略中[3]。由于FESS术后要求患者进行鼻腔冲洗的周期较长,且患者出院后自行鼻腔冲洗的时间远长于院内冲洗等原因,传统一过性的出院指导往往效果欠佳,同时随着时间的推移,患者对医嘱逐渐淡忘或忽视,从而导致出院后鼻腔冲洗治疗依从性降低[4]。如何提高患者FESS术后鼻腔冲洗治疗依从性是临床护理关注的要点问题。本科室根据临床经验,按FESS术后恢复的特点,分3个阶段对患者进行阶段性强化教育,在提高患者鼻腔冲洗治疗依从性、促进术腔恢复方面取得满意效果。现报道如下。
1.1 对象 选取2014年12月—2015年12月于我院行FESS的患者268例。纳入标准:初次行FESS者,无手术禁忌证,年龄≥18岁,知情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合并严重全身性疾病者,术后鼻腔有活动性出血者。将纳入的患者按入组顺序进行编号,奇数者纳入对照组,偶数者纳入观察组,每组134例。对照组中男73例,女61例;年龄18~70岁,平均年龄(43.5±11.6)岁;观察组中男79例,女55例;年龄18~68岁,平均年龄(42.1±12.7)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给予患者常规术后护理,包括住院期间的一般护理、出院指导、发放健康教育手册等,每周进行1次电话随访,嘱患者每月至少1次定期回院复诊等,连续干预6个月。
1.2.2 观察组 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患者阶段性强化教育,即针对术后不同时期的特点,制订并实施不同阶段的强化教育计划。具体操作如下:①第1阶段(术后1~2周)。该阶段为术腔清洗阶段,治疗目标主要为清除痂皮及分泌物。此阶段患者处于住院康复时期。术后第2天,由护理人员与患者进行面对面、一对一的治疗性沟通,着重强调鼻腔冲洗的重要性,并现场演示脉冲式电动鼻腔冲洗器的用法:即先取出患者鼻腔填塞纱条,嘱其低头,冲洗侧鼻腔朝下,护士将冲洗管(装有500 mL注射用生理盐水)的无菌冲洗头对准待冲洗侧鼻腔,开启电源,依据患者耐受性调整水量,冲洗液过半时换至另一侧鼻腔冲洗,1次/d。护理人员应为患者做好心理护理,取得其配合,共同制定鼻腔冲洗计划。住院期间,责任护士利用执行操作或巡视病房的机会见缝插针地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协助患者进行鼻腔冲洗,询问其鼻腔冲洗的感受并记录。②第2阶段(术后3~10周)。该阶段为黏膜转归阶段,治疗目标是减轻鼻塞、湿化黏膜。出院前,护理人员向患者发放手动式鼻腔冲洗器,通过现场示范和发放使用说明书,指导患者自行完成冲洗:即在冲洗药杯中准备250 mL注射用生理盐水,准备水盆,嘱患者面朝水盆低头,一手拿住冲洗头并对准待冲洗侧鼻腔,一手握住冲洗皮球匀速将冲洗液挤入鼻腔,两侧鼻腔交替冲洗,2次/d。出院时,医护人员向患者发放鼻腔冲洗日记及复诊卡,要求患者遵医嘱行鼻腔冲洗,并记录冲洗感受和冲洗时间;嘱患者按复诊卡提示时间(即出院后1个月内每周复诊1次,2个月后每2周复诊1次,3个月后每月复诊1次)回院复诊,以观察冲洗效果。护理人员利用复查时机对患者进行强化教育,根据鼻腔冲洗日记询问患者鼻腔冲洗情况,对依从性差的患者给予督导。③第3阶段(术后11周~24周)。该阶段为上皮化完成阶段,治疗目标是黏膜消肿、创面愈合。于上一阶段末次复诊时向患者发放生理性海水鼻腔喷雾器,并现场演示使用方法,指导患者进行喷雾式鼻腔冲洗:嘱患者头稍后仰,将喷雾头对准一侧鼻腔,按压5~6次,喷雾后按压鼻翼1 min,促进吸收;两侧交替进行,2次/d,至术后24周。嘱患者遵医嘱行鼻腔冲洗,并完成鼻腔冲洗日记。期间,护理人员利用电话随访(每2周1次),对患者进行督促和指导,强化患者鼻腔冲洗行为,并将随访信息登记于随访记录本上,在患者复诊时为师提供参考。
1.3 观察指标
1.3.1 治疗依从性 术后24周患者进行末次门诊复查时,护士通过患者的鼻腔冲洗日记和复诊卡评价患者治疗冲洗依从性。完全依从:坚持每天鼻腔冲洗,且全部按时复诊;部分依从:每周鼻腔冲洗次数≥5次,24周内总复诊次数≥8次;未依从:每周鼻腔冲洗次数<5次,24周内总复诊次数<7次。
1.3.2 术腔上皮化情况 分别于术后第8周、第12周、第24周门诊复查时,医师采用鼻内镜观察患者术腔上皮化情况并记录。术腔上皮化判断标准:术腔黏膜光滑,且与骨壁连接紧密,术腔各部清晰可见,窦口通畅[5]。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0.0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均值±标准差(¯±s)表示,计数资料用例数、构成比描述,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
2.1 两组患者治疗依从性比较 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治疗依从性比较
2.2 两组患者术腔上皮化情况比较 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术腔上皮化情况比较
3.1 阶段性强化教育有利于提高FESS患者鼻腔冲洗依从性 研究结果显示,对FESS术后患者采取阶段性强化教育,可显著提高患者鼻腔冲洗治疗依从性,效果优于传统护理组(P<0.05)。FESS术后鼻腔冲洗与手术治疗同等重要,持续、有效的鼻腔冲洗有利于术腔分泌物排出,可减轻鼻黏膜充血、水肿,防止鼻黏膜粘连和窦道闭锁,在促进术后恢复、减少术后并发症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患者术后鼻腔冲洗依从性是影响冲洗效果的关键因素[6-8]。然而,在临床工作中我们发现,多数患者认为手术成功就意味着疾病治愈,从而无视术后坚持鼻腔冲洗和定期复诊的重要性,进而导致治疗依从性的持续降低。阶段性强化教育可使健康教育的实施更规范化、程序化,避免术后护理各环节漏项的发生。此外,采用该模式进行健康教育时,护理人员对FESS术后鼻腔冲洗各阶段健康教育内容明确,避免了因工作忙碌造成的疏漏,也避免了因不同护士专业水平差异而影响护理效果。传统护理仅限于护理人员的口头宣教,故患者对鼻腔冲洗相关知识掌握和认识往往不足,复诊概念模糊;实施阶段性强化教育后,护理人员从术后第1周至第24周对患者实施连续性、跟踪性、阶段性教育,通过电话随访和鼻腔冲洗日记等形式及时强化患者的遵医行为。同时,阶段性强化教育遵循患者术后恢复3个阶段的特点,根据其病情变化调整冲洗方案,大大提高了鼻腔冲洗效果,提升了患者的治疗依从性。
3.2 阶段性强化教育有利于促进术腔上皮化 研究结果显示,术后第8周、第12周和第24周观察组患者的术腔上皮化效果均优于对照组(P<0.05)。FESS术后鼻窦黏膜上皮化周期较长,大约需要6个月时间,若期间未遵医嘱按时行鼻腔冲洗,很不利于术腔上皮化,极易导致术后鼻窦炎复发,增加患者痛苦。而阶段性强化教育可明显提高患者遵医行为,切实提高鼻腔冲洗效果,促进术腔恢复。
3.3 阶段性强化教育有利于提高护理人员的综合素质和责任意识 在临床实践中我们发现,护理健康教育相关理论知识掌握不足是大多数基层护理人员共同存在的问题,也是导致健康教育无法有效贯彻的主要原因。阶段性强化教育的实施可使护理人员按计划实施健康教育,有效解决了护理人员想做而又不知道如何去做的尴尬问题。同时,在对患者进行持续性督导、教育的过程中,护理人员的责任意识明显提高,使医患产生良好互动,有助于减少医疗纠纷[9]。
阶段性强化教育可显著提高FESS术后患者鼻腔冲洗治疗的依从性及促进术腔上皮化,有利于提高护理人员的综合素质和责任意识,进而促进患者术后康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