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燕
从体育专业发展历史来看,运动训练专业的发展仅次于体育教育专业,但是,现实的发展情况是,无论从专业规范程度,还是办学定位,课程设置,教学实践等环节上,运动训练专业都无法与体育教育专业相比。相对而言,运动训练专业学科基础薄弱,学科之间整合力度不畅,就业渠道不畅通,社会需求潜力没有得到很好挖掘,从而在以“就业需求为导向”的教育背景之下,运动训练专业改革陷入困境。因此,本文结合当前运动训练专业发展现状,对运动训练专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多元审视,以期为运动训练专业改革发展提供可供思考的路径。
1957年北京体育学院设立运动系,与培养体育师资为主的体育教育系分离开来,其主要目标是培养优秀教练员和专项运动员。由于统考招收的运动训练专业学生运动技能水平偏低,不能满足优秀教练员和专项运动员的水平和要求,而同时,大量退役的优秀运动员因文化水平低很难通过统一的高考进入到高等学校体育专业教育中,因此,1986年起,国家体委和国家教委批准运动训练专业单独招生考试,既能解决统招学生运动技术水平低的困境,又能为退役优秀运动员提供进一步学习的机会,从而强化了运动训练专业培养优秀教练员和专项运动员的初衷。
到上世纪90年代初期,在全国高等教育扩招的背景之下,运动训练专业可单独招生的学校数目不断增加,招生学校的类型也从专业体育院校扩展到师范院校和综合院校。截止到2005年,全国设立运动训练专业的院校达到60多所,其中师范院校26所。
表1 截止到2005年设立运动训练专业的高等师范院校
一直以来,人们对体育概念认识的不统一,使人们对体育教育就是学校体育,运动训练就是竞技体育,社会体育就是大众健身,民族传统体育就是武术等观念,致使本科专业目录划分不合理,而这种不合理的专业划分,渗透到体育专业教育领域,就意味着体育教育专业培养的学生应该在学校体育担任体育教师,运动训练专业培养的运动员应该在竞技领域担任教练员或高水平运动员,社会体育专业培养的学生应该在大众健身领域担任社会体育指导员和健身教练。也由此出现两种运动训练专业改革的观点:一种观点认为,运动训练专业培养的人才分配到学校教育和大众健身领域是不合理的。同时在现实的实践中也证明,运动训练专业人才走向学校和健身领域使人们对运动训练专业存在的合理性产生质疑;另一种观点认为,运动训练专业培养的人才分配到学校教育和大众健身领域是合理的,是专业人才培养社会适应能力增强的表现,体现了体育专业教育体系的“宽口径”。两种观点的交叉对专业定位产生影响,使运动训练专业的培养定位至今在边缘中徘徊,对学生专业实践能力没有真正下功夫,影响学生进校之后运动技术水平的继续提高。
我国高师运动训练专业的培养目标重点在培养学生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够胜任从事体育教学、训练、竞赛、科研工作,并能从事运动训练和体育教学等工作。在体育教育改革不断深化和社会对人才需求不断多样化的当下,这种单一化的培养目标已经不能很好适应社会发展对体育专业人才的需求。在对学生“三基”过度关注的同时,忽视学生适应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发展。因此,运动训练专业在培养目标的确立上,可以从社会发展实际出发,加强对学生适应社会体育活动指导和训练能力的培养,定位于培养具有广博自然科学知识和社会科学知识,能够胜任竞技运动训练的专业基础知识能力和技术能力,适应社会需求的通才型、创新型人才。
课程设置是人才培养的核心。按照课程性质的不同,可以将课程分为基础课(公共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专业必修课和专业选修课)。公共基础课一般是各学校在国家规定的框架下按要求开设,运动训练专业基础课一般是将一些母学科应用于运动训练专业实践领域,主要有体育人文社会学和运动人体科学两大类。由于体育学科本身的分化与整合程度并不高,因此,运动训练专业基础课基本和体育教育专业相重合,如运动生理学、运动解剖学、运动生物化学、体育心理学、体育保健学、体育统计学等,基本都是专业与专业之间拉通开设。
专业课是专业与专业之间区别的核心标准,不同专业目标和培养人才的规格通常通过专业课的设置体现出来。通过分析部分学校运动训练专业课程设置发现,目前,运动训练专业必修课主要包括运动训练学、运动选材学、学校体育学、体能训练方法、社会体育学、专项训练理论与实践、体育课程与教学论等。高师院校运动训练专业因受生源和办学资源因素的影响,在专业主干课程设置上,更多重视教练员、运动员之外的体育教师、社会体育指导员等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因此,在其专业课程设置上会开设学科教学论、体育课程论、学校体育学、社会体育学等,其专业性特色不强,不能很好办出自己的特色和形成品牌优势。
对专业目标进行准确定位,是专业教育的前提和基础。一直以来,运动训练专业培养目标定位模糊,并在“厚基础、宽口径”的专业教育改革中出现泛化现象。从高师院校运动训练专业发展过程看,其预期培养教练员和运动员的专门目标与实际达成的目标之间差距很大,其专业存在的独立性受到质疑。导致其培养出来的人才既没有更好地提高竞技运动水平,也没有为作为教练员奠定良好的理论和实践基础。因此,在当前运动训练专业本身专业性仍显不足的情况下,不能一味实施“宽口径”,否则只能进一步弱化专门性而影响其专业存在的必要性,所以,必须在专门性的基础上重新定位培养目标,这样,才能体现专业的特殊性。
当前,运动训练专业发展缓慢,专业教材不专业,专业教材体系与体育教育专业教材体系之间差异不大,没有具有自身专业特性的专业教材体系作为支撑,致使运动训练专业改革无法彻底进行。因此,运动训练专业的发展必须以支撑学科改革为前提,进一步加强运动训练专业基础性应用研究,完善专业学科理论体系,建立一套区别于体育教育专业和社会体育专业的运动训练专业教材体系,为培养具有专门运动训练专业人才的必备知识体系提供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