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信宇
摘 要:语文拓展教学,意义非凡,举足轻重。主要从重“文”不重“道”、落点重在目标、轻技术重“语文味”、注重挖掘深度等四个方面论述了有效拓展延伸训练的方法。
关键词:拓展延伸;训练;高效;方法
高中语文新课标指出,“拓展语文学习的范围,通过广泛的实践,提高语文综合应用能力”。但由于高中语文课堂学习任务重,课堂环节一再被压缩,尤其是拓展延伸环节。其实拓展延伸是检验课堂教学效果的一个重要阵地,既巩固所学,又增长视野,提高了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
下面笔者就结合高中语文教学实践,来谈谈如何有效进行拓展延伸训练。
一、重“文”不重“道”
一篇文章最能打动人的莫过于它的情感,但一篇文章不仅仅是情感美,还有许多,比如语言、结构安排、表达方式、立意等方面都富有特色。切不可把情感作为拓展延伸的训练场,许多同行看到每个专题内容以人文性来编排,所以拓展延伸重在人文性。
如《我与地坛》中“地坛”与“母亲”已经融为一体,母爱的伟大和地坛的包容一切是一致的,所以许多同行在拓展延伸环节,找了许多和母爱有关的文章给学生欣赏。其实赞美母爱本无可厚非,但只是欣赏母爱,感受亲情的美好,没有达到锻炼学生、开阔视野、增强综合应用能力的目的,这种重“道”不重“文”的拓展延伸需要改进,语文姓“语”,还是要在“语言文字”上下功夫,而不是一味地用“道”来教育学生,毕竟我们上的是语文课,而不是思想政治课。其实我们可以进行比较阅读,在艺术手法、构思、材料安排、表达方式上等方面设计两个问题。这样比让他们看一遍文章,效果显著多了。
二、落点重在目标
拓展训练不是随随便便安排的,每一篇文章都有自己的艺术特色,鉴赏时各有不同的目标和重难点。这个教学目标的设定,不仅仅是为了学习文本而设计的,还为拓展延伸环节提供训练的方向。拓展延伸环节可以根据学习重难点加以拓展巩固,经过这样的训练巩固,学生对课堂学习的内容掌握会更加扎实,而且他们对拓展延伸训练也会重视起来。
如学习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一词,这首词的鉴赏重点是用典,用典有事典和语典之分,有正用和反用之别,为了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的用典知识,笔者在拓展延伸环节针对“典故”设计了两个问题,考查了学生运用典故的相关知识,切实有效地巩固了课堂学习的重点知识,同时间接提高了他们的诗歌鉴赏
能力。
三、轻技术重“语文味”
拓展延伸环节由于处在课堂教学的后半段时间,一般时间紧,任务重。怎么处理才能达到及时高效,这是很多同行思考的问题。大多数人的处理就是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投影,节省时间,容量很大,但学生的印象不深刻,更别说训练效果了。其实语文课重在语言文字的鉴赏,但那样的拓展训练一定耽误时间,所以许多同行喜欢用大量图片或视频、音频的资料。其实要想通过拓展延伸提高学生的语文应用能力,不是投影的图片、音频、视频等所能替代的,毕竟语文姓“语”。多媒体技术可以用,但要谨慎,如果是通过欣赏图片、音频、视频等进行小练笔可以,毕竟欣赏内容有限制;鉴赏诗歌,用投影也可以,毕竟诗歌篇幅短,一张投影片即可。如果是长一点的文章,像散文、小说,笔者认为最好能落实到纸上,毕竟阅读课外文章需要时间,不是看一眼就能解决问题的。如果想用投影仪等现代化教学技术,最好能在一张投影片上,不再翻动为好。因为阅读一定要留足给学生读文章的时间,只有读懂了,理解才能比较深刻,才可能完成拓展延伸训练的任务。
如学习的老舍的《想北平》后,针对作者借平凡事物来抒写对北平的爱,笔者用另外一篇同样写北平的文章——《故都的秋》进行比较阅读,比较他们在写作内容、抒情方式、艺术手法和平民意识上的异同点。郁达夫的《故都的秋》这篇散文比较长,不可能使用投影仪、白板等现代化技术,同样是写北平的名篇,要想把这两篇文章进行比较阅读,非要课前打印好拓展资料,学生好好静下来阅读不可,这是现代化技术替代不了的。
四、注重挖掘深度
拓展延伸训练是通过课外阅读来拓宽学生视野,提高他们的语文综合应用能力的训练营,这个环节虽处于课堂教学的后期,但任务并不轻。完成这个任务要怎么处理才能更好地达到要求,这应该是我们教师思考的问题。拓展延伸训练要想真正做到提高学生的语文应用能力和语文素养,挖掘训练的深度是势在必行的,蜻蜓点水式的拓展延伸训练,不但浪费学生的学习时间,也给学生一个假象——拓展训练不重要。所以我们要在拓展延伸环节注意在设计问题上能挖掘一下深度,设计高质量的问题,能够把学生课堂所学知识與能力都用上,最好还要比课堂所学有些难度,让学生暴露出易错点,这样学生在课堂上学习的懵懵懂懂就可以在拓展延伸环节得到改变。深度挖掘的拓展延伸训练相当于体育训练场上的“再来一箭”,有了课堂所学知识,再进行一次高质量的巩固练习,“这一箭”一定可以“一箭穿心”。
如学习李煜的词《浪淘沙令》后,本来一般是采用了“独自莫凭栏”中的“莫”字,也就是“不要”的意思,但为了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加深对文本的深刻理解,在拓展训练中加了这样的问题:词的下片开头“独自莫凭栏”中的“莫”有两种争议,一是读去声“暮”,意思是“傍晚”;一个读入声“莫”,意思是“不要”,结合文本谈谈哪一种解释更好?这个问题的拓展加深了对诗歌的解读,挖掘可谓深矣。结果“暮”的读音、释义更深刻地写出词人的心境,比读“莫”的解读好,令学生很意外。
拓展延伸拓宽了学生的视野,给学生搭了一个从课内走出课外的桥梁,为了提高他们的语文综合应用能力,我们要设计好这个环节,结合课堂教学,有的放矢,打造切实高效的高中语文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