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核心素养立意下的情境探究教学

2018-11-20 11:55孙明锋
新课程·中学 2018年9期
关键词:情境教学教学内容核心素养

孙明锋

摘 要:核心素养强调个体在解决生活情境问题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关键能力、必备品格和价值观念。提高道德与法治课核心素养培育实效,需要将核心素养与情境探究教学策略有机结合。以“家的意味”教学为例,围绕道德与法治课要培育的理性精神、个性品质、价值认同、生活参与等学科素养,运用情境探究教学模式,有效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关键词:情境教学;核心素养;教学内容

2016年9月,北京师范大学举行了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成果发布会,将核心素养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素养,具体细化为十八个基本要点。发展学生核心素养成为课程设计的依据和出发点,更成为课堂教学创新和变革的关键所在。道德与法治学科核心素养和教学内容的结合必须根据初中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基于具体的教学情境。学科内容也只有和具体情境相结合才能真正体现出它的价值。教师精心设计的情境不仅是学生理解和掌握的脚手架,也是学生形成学科核心素养的平台。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是一门以初中生生活为基础,以引导和促进初中学生思想品德和法治素养发展为根本目的的综合性课程。作为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如何让学科核心素养教学落地生根,让学生充分享受课堂教学快乐,彰显学科教学的特色与魅力。笔者以七年级上册第七课第一框“家的意味”的情境探究教学片段为例,谈一谈自己对核心素养立意下的七年级道德与法治情境探究教学的思考。

一、基于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的教学内容分析

情境探究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某种富有感情色彩的具体场景而产生的一种特有的心理氛围,以生动形象的情境激起学生学习情绪为手段的一种教学方法。我们的课堂应着眼于学生的发展,时刻体现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关注,将核心素养的培养落实在具体学科教学中,这是构建课堂新生态的基础。因而,我们在学科内容的选择、目标的设立上有目的、有计划地落实,从学科特定内容出发,寻找到学科教学与核心素养的联结点、落实点。具体到“家的意味”一课,其原本的教学三维目标为: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体会家人对我们的付出,体验家人之间亲情的温暖和爱,感受家是身心的寄居之所,是心灵的港湾;体会父母对自己的关爱之情,认同中华文化中“孝”的价值观念,养成热爱父母、孝敬父母、关爱家人的意识。能力目标:提高传承中华家庭优秀文化传统美德的能力,增强孝亲敬长的行动力;掌握创建和谐家庭的方法与技能,促进代际之间的交流与互动。知识目标:理解“家”的内涵和功能,知道“家”对我们成长的重要意义;知道孝亲敬长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法律规定的义务。理解中华文化中“孝”的内涵,知道中华优秀文化传统需要继承和发展。虽然这样的教学目标隐含着核心素养的内容,如体会父母对自己的关爱之情,认同中华文化中“孝”的价值观念就是家国情怀、价值认同的内容;知道孝亲敬长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法律规定的义务。但是对于核心素养立意的要求,这样的教学目标定义不够全面具体,缺乏可操作性,不利于引导教师以学科素养为导向进行教学设计。那么应该怎样确定道德与法治教材中每一课的核心素养目标呢?首先要依据教材内容和课标要求,确定一课的教学目标。因此,笔者基于七年级道德与法治学科核心素养,结合传统三维教学目标,对本课的教学目标做了重新定义。

1.学习将标题转化成问题。

2.用自己的话解释概念“家”、家庭功能。

3.联想练习:看到“家”这个字,你会想到什么?

4.通过对家长和孩子问卷调查对比,体会家长对我们的付出比我们对家长的付出多得多。

5.观看视频我是演说家《父与子的战争》,用一句话谈感悟。

6.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制订孝敬父母的具体规则。

上述教学目标的语言表述具体、明确、可测评,而不是笼统、抽象、模棱两可的。这样的教学目标更易在课堂上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社会责任、法治意识等核心素养。在基于学科核心素养明晰的教学目标指引下,我对本课的教学情境做了精心设计。

二、围绕核心素养,精心设计教学情境

1.现实情境比照,提升理性精神

【情境设计】导入新课

课前,笔者播放了感人短片《妈妈的画像》。(主要内容:一位德米特里的画家,做了一件有趣的事情,他邀请了几个人,要求他们描述一下自己母亲年轻时的样子,然后画出她们的画像。当作画结束,帷幕落下的刹那,那不是有趣,那是对心灵的直接冲击!)

师:同学们,几位志愿者刚来到画室时是什么心情?

生:轻松、开心。

师:在他们印象中,他们妈妈的外貌是怎样的?

生:年轻、美丽。

师:在掀开画布的那一刻,他们看到了什么?

生:他们看到了一个明显的反差,肖像画中年轻漂亮的妈妈和现实中显得苍老的妈妈。

师:画布掀开那一刻,我们看到志愿者的情绪发生了什么变化?

生:由开心到难过,最后到不由自主的哭泣。

师:看完视频,你的感受是什么?

生:他们在年轻的时候,是最美的,他們把最美的献给了我们。

生:小时候父母用全部的爱呵护着我们,现在我们在慢慢长大,父母却慢慢变老,我们要用更多的爱回馈他们。

师:当我们忙着为一次次成长而兴奋时,当我们沉浸在一次次成功的喜悦中时,他们却在我们不经意间悄然老去。我们一生都在向母亲索爱,却忘记了这个奉献着自己毕生之爱的人,也需要爱,也曾年轻过,有一天也会变老。

【教学反思】《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情感体验道德实践是最重要的道德学习方式。教师要善于利用并创设丰富的教育情境,引导和帮助学生通过亲身经历与感悟,在获得情感体验的同时,深化思想认识。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是一个主动而积极的过程,学习者知识的获得需要在一定的情境下,通过教师的指导、同学间的交流来实现。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扮演的角色是为学生提供一个范式,引导学生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由此判断学生的行为动机、观察学生的思维养成,最终引领学生实现学科所要达到的核心素养。通过运用视频导入,从学生最近发展区切入,设计若干递进式小问题,激活学生思维,调动学生探究欲望,以境启智,由境生情。儿女印象中的妈妈和现实中的妈妈放在一起进行对比,两种具有强烈反差的情境比照使学生产生的感受是震撼而深刻的。在如此鲜活的情境比照中,学生可以进一步认识和感受家庭的温暖和亲情,更好地理解“孝”的精神内涵,理性分析亲子之间的矛盾,从而使本课学科核心素养培育的目标和内容在上课伊始就变得具体明确,达成提升理性精神的学科核心素养培育目标。

2.鲜活情境运用,健全个性品质

【情境设计】形象父母

课前事先拍好两个平时工作比较辛苦的家长双手的照片(一个男的、一个女的),同时拍好对应孩子双手的照片。(PPT展示)

教师先展示两位家长的双手照片,请全班同学猜猜看,是不是他们的爸爸或妈妈的。

生:是我爸爸的。

师:你怎么认出是你爸爸的双手。

生:因为我爸是在石材厂里上班的,平时工作比较累,他的手上有很多皱纹。

教师PPT展示对应孩子的双手照片,请同学看家长和孩子双手的照片对比后談感悟。

生:大小手对比明显,大手的背后故事是沧桑,小手的背后故事是幸福。

生:其实爸妈年轻时的手也像我们一样细嫩,为了养家糊口,辛苦劳累,而变成现在这个样子。

师:请照片中的孩子说说看了爸爸和自己的双手照片,有怎样的感受。

生:突然感觉父母亲不年轻了,为了给我最好的生活,他们辛苦工作,从不抱怨,感谢我的父母……

师:可能没有一点刺激,我们永远不会意识到,时间在家人身上留下的印记会如此明显,当我们的小手变成大手,我们父母亲的大手变成老手,我们长大的背后就是父母亲在变老,父母亲不再是记忆中年轻的模样。

教师展示PPT:班级部分同学3岁前的照片和现在的照片展示。通过照片对比,让同学感受到自己的成长变化。

【教学反思】《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道德与法治课程是一门以初中学生生活为基础、以引导和促进初中生思想品德发展为根本目的的综合性课程。初中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自我意识和独立性逐步增强。在初中阶段帮助学生形成良好品德,树立责任意识和积极的生活态度,对学生的成长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只要是和学生密切相连的生活实际都可以作为学习的素材,帮助学生实现核心素养的培养。通过部分家长和孩子双手照片的对比,不仅能创设生动的生活情境,给学生创造直接体验的机会,吸引学生注意力,而且能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知识双手背后隐藏的故事,还能使学生在具体情境感悟中收获成长,在生动活泼和畅所欲言的课堂氛围中实现师生情感共融共生。陶行知说:“我们深信生活是教育的中心。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教师教学应该依据教学目标,寻找教材与生活的结合点,创设生活情境,用真实的生活实景触动学生情感,在生活中感悟,在感悟中学会生活,在生活感悟中健全个性品质的核心素养。道德与法治课的实质,是让学生通过课堂学习,使情感目标内化为学生品格,转化为学生精神世界,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念和良好的行为习惯。

3.真实情境调查,强化价值认同

【情境设计】印象父母

课前运用微信对部分家长做了先前调查:

调查一:在抚养孩子过程中,有没有事情让你印象深刻,可以让孩子体会父母亲的不容易,如果有可以通过微信发给我,同时最后加上您对他(她)的期望和祝福。

调查二:家的意味(说明:每一项最多写1个)

第一部分 我对父母知多少?

妈妈(或爸爸)最喜欢吃的菜、最喜欢的运动、最喜欢的旅游目的地、他们的生日。

第二部分 父母对我知多少?

孩子最喜欢吃的菜、最喜欢的颜色、最喜欢的运动、最大的愿望、孩子的生日。

【教学反思】《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2011年版)》提出,帮助学生过积极健康的生活,做负责任的公民是课程的核心。初中生逐步扩展的生活,尤其是处在青春期的初中生的身心发展特点是道德与法治课程设计的基础,课程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直面他们成长中遇到的问题,满足他们发展的需要。教师要深入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面向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善于开发和利用初中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选取学生关注的话题组织教学,为学生的思想道德成长服务。教学素材生活化,从生活中挖掘题材,从学生身上寻找话题,回归本初。运用真实有效的素材,以学生生活为背景,将空洞的说教变得富有生气,很容易开启学生的思维,引领学生的情感,指向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而“我(父母)对父母(我)知多少”具体情境的调查,正是为了自然而然体验家人对我们的付出,体验家人之间亲情的温暖和爱,感受家是身心的寄居之所,在情感上进一步认同“家对我们成长的重要意义”的价值观。

道德与法治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科知识,学习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综合体现。学科核心素养的形成和提升不是一个一蹴而就的目标,它离不开日常课堂教学的点滴渗透和显性落实。教无定法,学无止境。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立意下的情境探究教学,我们教师在实施课堂教学的过程中要明确把外在知识内化为学生核心素养的目标,更新教学理念,优化教学环境,帮助学生逐步形成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参考文献:

赵建龙,周海燕.学习《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点滴体会[J].新课程(下),2013.

猜你喜欢
情境教学教学内容核心素养
“启蒙运动”一课教学内容分析
高职酒店管理专业情境教学模式探究
浅析情境教学法在中职会计课堂中的应用价值
浅谈语文课堂阅读教学
“清末新政”也可作为重要的教学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