确立儿童立场,让语文学习趣味盎然

2018-11-19 10:53高琦马国芳
七彩语文·教师论坛 2018年10期
关键词:文字笔者语文

高琦?马国芳

一、寻找生发点,展开“悦”读活动

在学生中开展广泛的课外阅读的益处,大家已形成了共识。但是,更多的老师只是布置阅读任务,却不乐意和学生共读,没有以语文老师独有的视角,结合《语文课程标准》学段的要求,去寻找课外书籍中有价值的文章或章节展开师生共读。

《田鼠与四季》是《七彩语文》杂志中的一篇小诗,插图中四只小老鼠分别代表四季。粗略一看,第二只老鼠边上开满鲜花,觉得是春鼠,可它排在第二个,且最后一只老鼠边上雪花飘飘,那肯定是冬鼠。在老师快速浏览文字后,方才确定自己的判断是错误的——第二只应该是夏鼠。于是,师生共读的问题孕育而生——“找找哪一只是春鼠?”果不其然,好多学生都认为第二只是春鼠,于是引导学生阅读文字,寻找依据的学习便开始了……自然,学生很快就从诗句中找到了“花灑”“鲜花”等词,准确判断出哪只老鼠代表哪一季。趁着学生看图读文兴趣正浓,教师追问:“你们能看出四只老鼠的共同点吗?为什么它们都手持一根魔法棒?”于是,师生共读也随着第二个问题进一步深入:魔法棒代表的是神奇,诗中哪一段文字也透着神奇?学生很快找到了。与此同时,教师告诉同学们,画家用魔法棒悄悄告诉大家四季的变化是那样神奇,而文字一连用7个“ ?”把四季的神奇凸显出来。这短暂的阅读像寻宝,像玩游戏,真正实现了一次课外阅读就是一次“悦”读分享的美好境界。作为师者,若想要无数次地拥有这份“美好”,那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1. 学生想看书时不要不让看。上述例子中,笔者也不知道订的《七彩语文》杂志什么时候发下来,教师也绝对不可能事先为它备课,但老师能做到的是,绝对不会在学生拿到新书想看的档口,说“请同学们把书收起来,打开语文书,打开作业本……”大家设想这时候学生迫切地想看书,教师还不让看,多扫兴!

2. 给予学生阅读心灵鸡汤。学生看书时,教师别闲着,既不要去备课,也不要去批作业。教师要养成的习惯是快速翻看一下新书,以自己对所属学科、所在年级的敏感度去浏览一遍新书,寻找可以价值放大的文章……上面的《田鼠与四季》阅读案例就是这样来的。

3. 培养学生善于发现的能力。不仅教师要善于发现,还要鼓励学生拥有一双慧眼。“你阅读中如有发现,请随时随地告诉你的老师和伙伴。”(这是笔者常说的一句话)因此,就这一期的《七彩语文》杂志上,学生还发现:《田鼠与四季》题目是五彩的,这是富有变化的颜色;《去菜园》题目却是使用绿色;学生发现书中有几页中缝间画有一把剪刀,原来,下面还隐藏着一行字,是让他们动手制作绘本;学生告诉老师,有一页上面标题边都有小插图,唯有一篇没有,最后讨论的结果是:编辑老师故意留一块给能读懂文字的学生配图的,于是当天就有了一个自由选择的作业:读书后配插图……

二、顺应学生情绪波动,改变教学策略

叶澜教授指出:“一个真实的教育过程是一个师生及多种因素之间动态的相互作用的推进过程,它不可能百分之百地按预定轨道行进,会生出一些意料之外的有意义或无意义、重要或不重要的新事物、新情境、新思维和新方法。”作为师者,顺应学生的情绪变化,改变原有教学策略,沉着应对,显得尤为重要。

在教学《三亚落日》一课时,当老师走近教室,看到的是两个学生大打出手,其他学生观战的观战、起哄的起哄、劝架的劝架,以至于铃声拉响,教师站在教室后门口方才陆续安静下来。可以设想如果再按原计划教学,即便老师有“仙法”,也无法让这一批情绪激动的学生走进三亚美妙绝伦的意境中。

笔者当时是这样处理的:让学生如实汇报打架的过程,要具体描述同学为什么吵架,尤其是大打出手时,他们各自的动作、神情、骂骂咧咧的话语等,要让老师听后,能想象出当时的情形。在老师的这般“教唆”下,学生们争先恐后描述当时的情形,有说得不贴切、不具体的,便有学生争着补充矫正。这时候,老师再也无须说教,诸如“描述的时候要关注细节”“建议用上比拟手法,加上心理活动”……在讲完吵架的过程后,笔者让他们说说其他人的不同表现以及自己的做法。在一切讲明白后,笔者在黑板上写下《老师不在的时候……》让同学们着手写作,学生恍然大悟。从习作的最终成效看,学生的文章中关注了细节描写,关注了点面的结合,并且能对此事件做出中肯的评论。

由此可见,教师应该具备顺应学生情绪,策略地调整、改变自己教学活动的意识和能力,不要总是期许课堂如自己预设的那样没有“突发事件”发生,要把学生的“错误”当作是可遇不可求的课堂资源,遇到诸如“上课没几分钟,下起了入冬以来的第一场大雪”“上课飞来一只鸟”“一只蜜蜂在我们头上盘旋”……作为语文老师,务必改变教学策略,让“意外”成为课堂精彩的“发源地”。

三、把握时代节奏,优选教学媒体

现如今各种信息手段异彩纷呈,各种资源铺天盖地,什么“晓黑板”“一米阅读”等APP,还有“小学语文”“小学家长”等公众号,教师应该合理地运用它们,打开学生的视野,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语文学习多么有趣。

元宵节那天,“一米阅读”有一个猜谜活动,笔者把它分享到群里,马上得到同学们的积极响应。在苏教版语文书上就有关于谜语的教学,设想若每年元宵节,老师都带着学生猜谜语、讲谜语,到那时候,老师还有必要特地开设一节课进行教学吗?再有笔者学校有位老师将自己班级学生做的“元宵节美篇”发在朋友圈,读完,笔者对这一组图与这一段文字最感兴趣,于是让学生品读的“作业”便因此而诞生。当学生能与老师不谋而合时,什么叫语言表达的生动、幽默,什么叫对比,真不用老师教,学生能选出来,就说明了一切。

像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这是笔者关注的“小学家长”APP中看到的,于是,在周末晚7:30发群里,替换了每日的阅读内容……

做老师的一定要拥有儿童立场,要优先考虑学生的年龄特征、兴趣所在,要让知识习得、能力培养融入其间,只有如此,语文学习才能趣味盎然,成为学生之所爱!

(作者单位:常州市西横街小学)

猜你喜欢
文字笔者语文
《快乐语文》2022年全新改版!
文字的前世今生
老师,别走……
热爱与坚持
当我在文字中投宿
换位思考,教育更精彩
老师,你为什么不表扬我
种出来的“逍遥居”
语文知识连连看
语文妙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