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语文教学实践中听说读写的取向

2018-11-19 10:53杨建英
七彩语文·教师论坛 2018年10期
关键词:技能活动语文

杨建英

当学生捧起一篇文章,不会或者不能用心用情用法去感受触摸它时,我们会发觉语文教学中关于听说读写的训练太不尽人意。那么,教师从何处入手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呢?这是一个涉及听说读写取向的问题,值得关注和推敲。

一、听说读写的知识技能取向

听说读写既作为一种知识,又作为一种技能,不可能脱离内容存在。在教学中既要关注内容,帮助学生读懂内容,又要借助于内容,让学生去了解知识,感悟窍门,训练技能,这是教师进行文本解读和教学设计的一个重要出发点。

以《虎门销烟》一文的内容讲解为例,说说如何在关注内容的同时,巧妙地将学生的视线引向对听说读写的知识与技能点的关注。

课文在描写虎门销烟的过程中,运用了多处的场面描写。第2自然段最为具体:

这一天,天气晴朗,碧海、蓝天、绿树,把古老的虎门寨装点得分外壮丽。一大早从各地闻讯赶来的男男女女、老老少少,把宽阔的海滩挤得水泄不通。新搭起的礼台上彩旗林立;礼台下,一侧是身着朝服的文武官员,另一侧是应邀前来观看的外国商人。

帮助四年级学生了解这一段写了什么内容,读通读懂这些内容是教学的基本目标。

然而,基于传授听说读写知识与培养技能的阅读角度,就不能仅仅停留在关注“写了什么”上。于是,必然要有教师的系列“自选”动作:

首先,通过简笔画的方式,弄清文本描述内容的分布,然后通过朗读,感受“碧海、蓝天、绿树、虎门寨”这一场面极为壮观,场面上各色身份的人群,又增添了庄重宏大的气氛。在弄懂具体内容之后,教师点拨“场面描写”这一知识点,概念初现。

接着,就是概念的巩固。让学生在描述虎门销烟的具体过程中,寻找有关场面描写的具体语句。学生在讨论交流中,自主发现“这时候,礼炮轰鸣,群情沸腾”是销烟开始时的场面描写。“看到害人的鸦片被销毁了,成千上万的老百姓激动得跳哇,叫哇,欢呼声响彻虎门上空。”则是销烟后的场面描写。

最后,让学生将三处场面描写连起来朗读,就能清晰地感悟出场面描写对描述活动情景的作用。

在这一教学设计中,教师设定了“学习场面描写”的听说读写目标。在落实过程中,设计了引导学生关注场面的诱导性线路,精心准备的不多提问都将“点位”落在了感知知识概念的显性内容与隐形作用上。课后,如果能结合学校集体活动,仿写活动场面,读写结合,迁移运用,就能有效提高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技能。

二、听说读写的儿童立场取向

儿童的阅读,受限于他们的生活经验、知识经验、阅读能力,但同样也符合学生的年龄阶段的心智发展。用儿童的方式閱读,会发现有许多地方是学生所不能理解的,这些地方也许会很不起眼,也许会被忽略,更有可能是他们从来没有想到过的阅读角度。于是,教师的作用就要再次显现出来,告诉学生他们不知道的,提示他们不注意的,点拨他们难以理解之处。

所以说,“学生以何种方式阅读,是被我们的阅读教学所‘构造的,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语文教师的阅读方式,尤其是语文教师在教学中所体现的阅读方式。”

换言之,语文教师用儿童的阅读方式阅读,就能“构造”出适合儿童的阅读,也就能“构造”出适合学生的、提高听说读写能力的阅读。

还是以《虎门销烟》一文为例,谈谈基于儿童取向的听说读写如何进行。

文中描写销毁鸦片的具体场景有两段,分别是这样的:

第3自然段:只见一群群光着脊梁、赤着双脚的工人,先向灌了水的销烟池里撒下盐巴,再把收缴来的鸦片抛入池内,然后又把一担担生石灰倒下去。顿时,销烟池里像开了锅一样,“咕嘟咕嘟”直冒泡,散发出股股难闻的气味。

第5自然段:销烟整整持续了23天,二百多万斤鸦片化为烟渣,随着潮水卷进了咆哮的大海之中。

站在儿童的角度去阅读这段话,很快会发现,学生对整个销烟的程序是存在疑问的:“为什么要用盐巴和生石灰?”“鸦片烟渣是怎样卷进咆哮的大海的?”等等。

所以,在教学时,首先要解决学生的疑问。

解疑的方法其实很简单,画个销烟池的简易结构图,说一说销烟的化学原理,学生很快就明白了。这就是所谓的“先解开船的缆绳再摇船”的做法吧。“解开学生疑虑的”缆绳后,听说读写的“小船”开起来就顺溜多了。

找出销毁鸦片所需要的主要材料:水、盐巴和生石灰。接着,引导学生关注动词的准确性,画出一张销毁鸦片的示意图:

此时此刻,教师引导学生关注一系列动词的效用才真正被学生所感悟。教师以儿童阅读的特定方式,将一种关注听说读写任务的意识,传达给学生。从而引导学生也以关注语言文字表达的“特殊”阅读,来获取阅读“成长”。

三、听说读写的文化意识取向

从文化的角度来审视听说读写的目标与策略问题,可以更好地帮助我们去掌握遣词造句在人文、社会情景中的调适作用。解剖作者的思路,揣摩作者的语言表述方式,乃至于对谋局布篇的整体把握,无一不例外地要将文化意识渗透其中,语言训练与价值认可同行。也正因为如此,着眼于中心思想、道德情感的“篇章”整体训练,更要预防获取语言文字信息失之偏颇的症状。听说读写不能模式化、定型化、乃至于僵化。

以苏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教材《爱之链》一文为例。从课题就能感受出文章的题旨,行文更是以出乎意料的情节凸显人与人之间关爱的巨大作用。然而,如果我们仅仅以贴标签式的分析来学习文本,会让听说读写的功效大打折扣,教学黯然失色。

申小龙在《语文的阐释——中国语文传统的现代意义》中提及用“置身于题旨情境中的理解方略”和“涵泳于整体联系的情境原则”的方式来自觉运用文化意识进行深入思考和阅读。于是我们能够很快发现有很多涉及“揣摩谋篇”的着力点,提示学生在阅读中注意。

比如,围绕题旨“爱”,可以谋划出文本行进的脉络。“乔伊帮助老妇人,老妇人资助女店主,女店主与乔伊互相鼓励互相扶持”的小说线索就跃然纸上。而后,从交代小说人物的社会背景入手,关注小说环境描写与恰当交代的语段,让学生读懂小说主人公的言行举止与相关描写,都是前后联系,并与主题丝丝紧扣的。这样的教学结果,就是达到了联系社会文化因素去动态揭示语言个性与表达的学习效果,具体与抽象相结合。

四、听说读写的元认知取向

学生在阅读活动存在着“为了记忆”和“为了理解意义”的元认知活动,是“对他自己思维或学习活动的知识和控制”。这种对阅读知识进行认知、调节、控制、运用的能力,需要在长期有效的阅读活动中逐步发展起来。

在听说读写的训练中,要逐步告知学生选择和学习主要概念的方法,学会辨认和记忆篇章的基本组织特点和其中的重点,学习恰当提取线索的能力,并逐步掌握利用篇章的内在结构,提高逻辑能力。更重要的是,随着思维能力的发展,在阅读活动中,提高自我提问、掌握规律、监控理解的评价技能,对后继学习更为重要。

例如,小学语文教材中选编了不少民间传说故事,情节生动,小学生一般都能够记忆这些故事的主要情节。然而,他们却很难按照题旨去评价关键情节,并从中寻找重要细节感悟故事的精华。如果每一次都是这样的匆匆掠过,那么很多篇民间传说阅读过了,需要学生借助于这一类阅读材料来提升的思维能力却没有见长。

所以,教師需要在设计听说读写训练时,通过自觉、系统的实践,根据学生阅读思维的发展特点,有效设置任务、情境和步骤,让学生能够意识到目前的阅读活动中需要发现什么问题和采取怎样的解决行动,获得试图解决问题的积极心理和活动策略。

以苏教版五上《嫦娥奔月》一课为例,说说如何运用“理清内在结构——记忆重要情节——关注故事细节”的学习步骤,形成典型的学习情景,引导学生思维活动,提升阅读技能。

首先,引导学生学习主要概念,弄清文本涉及了后羿射日、嫦娥奔月、中秋佳节三个故事。

接着,引导学生关注这三个故事之间的联系,教学生弄清三者关系并知道故事详略,把握篇章的内在结构。这样做就是让学生知道哪些是他们已经知道的,哪些是可以忽略,哪些是不知道但很重要。思维流转的过程恰是提取信息策略的学习。然后将目力集中于主要故事“嫦娥奔月”的重要情节,关注细节描写,经过师生对故事细节的充实,记忆和理解传说故事的精确性得以提高,学生对他自己的思维活动中的理解监控能力也有了稍许发展。

总之,语文教学实践中听说读写的取向问题,说到底还是由语文课程的总取向决定的。语文课程指向培养怎样的语文能力,则听说读写教学也指向培养怎样的语文能力。这是语文教师今后需要长期思辨和努力的课题!

(作者单位:苏州市金阊实验小学)

猜你喜欢
技能活动语文
高级技能
“六小”活动
“活动随手拍”
《快乐语文》2022年全新改版!
行动不便者,也要多活动
三八节,省妇联推出十大系列活动
秣马厉兵强技能
拼技能,享丰收
画唇技能轻松
语文知识连连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