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有感应的课堂”

2018-11-19 10:53张庆
七彩语文·教师论坛 2018年10期
关键词:易经知己相似性

我们的语文课堂要追求什么?我的想法是:要追求“有感应的课堂”。

近来,我跟一些老师在一起研读《易经》,想汲取古圣先贤的智慧,用以开拓我们的思路,从而走好我们的母语教育改革之路。

否极泰来这个成语大家都很熟悉。否、泰是两个卦的名字。泰是好的时代,政通人和的时代,令人奇怪的是,泰卦的卦象却是地在上,天在下。否是不好的时代,政局混乱、民不聊生的时代,否卦的卦象反倒是天在上,地在下。这是为什么?

原来古人认为,阳气是轻清的,向上走;阴气是重浊的,向下沉。只有天在下,地在上,阴阳二气才能相向而行,才能沟通,才能相互感应。好的时代是怎么形成的?好的时代必然是上下沟通的,有感应的。否就不同了,是相背而行,阳气上行,阴气下行,二气越走越远,不沟通,上下没有感应,怎么能有好的局面出现?

用《易经》的观点看,好的语文课堂,必须是师生之间有交流、有感应的,这才叫好课。用现在的流行语,就是师生之间要“来电”。

说到“有感应的课堂”,我就想到了于永正老师的课。他上课有如磁石一般,哪怕是从未教过的学生,也能很快地被他吸引,不知不觉地进入学习境界,感到如坐春风,其乐融融。在学生的眼睛里,他不是威严的师长,而是“忘年”的学习伙伴。师生关系之融洽,课堂气氛之活跃,探究空气之浓烈,往往给听课者以强烈的感染。在他执教的课堂上,学生的个性得以张扬,创造性得以激发,师生、生生的思想碰撞,不时地迸出智慧的火花,就是那些原来被认为很“笨”的学生,似乎也变得聪明了。

于老师的课堂何以如此地“有感应”呢?

《易经·文言传》中,孔子对“飞龙在天,利见大人”一句是这么解释的:“同声相应,同气相求,水就湿,火就燥;云从龙,风从虎,圣人作而万物睹。”一只鸡打鸣,许多鸡都跟着叫起来。人逢知己千杯少,话不投机半句多。知己,知道自己之谓也。知己就是理解,能理解必由相同的认识或理念。水向湿的地方流,火向干燥的地方燃烧。可见,彼此之间的感应,是由于二者有相似性。

此类现象,在生活中太多了。一对好夫妻,必有其相似性,叫做不是一家人,不进一家门。否则便是矛盾不断,不是吵架,就是家暴,日子过不好。与人交际的窍门就是寻找与对方的相似性。外国的乐团到中国来表演,总要唱一曲中国流行歌曲,比如《好一朵美丽的茉莉花》,观众马上就很兴奋,报以热烈的掌声。外国政要到中国访问,往往要秀上一句中国话,听众会感到很亲切,马上拉近了距离。

于老师的课堂为什么“有感应”?其奥秘就是,他有一颗永不泯灭的童心,懂得学生的思维方式与价值取向,能与学生相似。

这是构建“有感应的课堂”的首要条件。

其次是先进的教育理念与娴熟的教学艺术。具体地说就是“三要三不要”:一是要循循善诱,不要牵着学生的鼻子走;二是要善于激励,不要给学生泼冷水;三是要善于激疑,不要将答案和盘托出。

只有循循善诱,才能形成和谐互动的师生关系;只有善于激励,才能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似乎学习内容也变得容易了;只有善于激疑,才能迅速形成学生愤悱的境界。这三者,对于构建“有感应的课堂”都是必不可少的要素。

第三,教师对于文本的深入钻研与准确把握,就能充分揭示文本的丰富内涵与魅力,从而激发学生的阅读与探究的浓厚兴趣,这对于形成“有感应的课堂”也是十分重要的。

對于文本的把握,只要肯下功夫,并不太难。先进的教育理念与娴熟的教学艺术,对于一个热爱语文教育的老师来说,通过长期的学习与实践,也是可以做得到的。要做到与学生相似,洞察儿童心理,尊重儿童的思维方式与价值取向,使之内化为一种职业素养,则必须通过长期修炼。正如于老师所说,“我越和学生相似,学生越亲近我。教了五十多年的书,最终我把自己教成了孩子”。

把自己教成了孩子,则其课堂必是“有感应的课堂”。

(张庆,著名特级教师,国家课程标准苏教版小学语文教科书主编,华东师范大学特约研究员)

猜你喜欢
易经知己相似性
一类上三角算子矩阵的相似性与酉相似性
前路有知己
《易经·序卦》探微
浅析当代中西方绘画的相似性
高适同路逢知己
人生难得一知己
简析《易经》文化与太极拳
《易经》不是用来算命的
低渗透黏土中氯离子弥散作用离心模拟相似性
《易经》里的《天演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