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圆
摘 要:班主任作为班级的管理者、教育者及组织者,在学生成长及教育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初中阶段的学生正是出于青春期,对他们的教育和管理仅仅靠老师单打独斗及默默付出是不够的,还需要用新的教育理念和方式来适应时代的变化和发展。
关键词:德育教育;学生;主体;教学方式;小组合作
中图分类号:G6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8)21-079-2
德育教育是教育事业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素质教育的灵魂和核心,是塑造学生心灵的系统工程。[1]正是如此,在新形势下积极探索德育教育的方法显得更加重要。我在长期德育教育的过程中,摸索前行,逐步形成教师团队协作、学生小组合作的德育教育方式。就此,我谈几点想法。
一、教师应自我完善,做好学生的表率
学校是学生受教育的主要场所,与学生接触最多的就是教师,因而教师常常是学生学习和效仿的对象,因此,這就要求我们教师“身正”,教学家加里宁在提到教师人格的重要性时这样说过:“教师的世界观,他的品行,他的生活,他对每一现象的态度都这样或那样地影响着全体学生。”故而,教师自身要不断提高文化素养,提升道德修养,用广博的知识和高尚的品德去感染学生,让他们在教师的人格魅力的影响下能以教师为榜样和楷模。只有具备高素养的人,才能够更好地进行德育教育,也才能使德育教育在学生中间开展开来。
我所带过的班级里出现过一个男生,头脑聪明,反应迅捷,学习能力强。他依仗着自我优势,上课时总是不能紧跟教师的步伐,学习成绩忽上忽下。我通过长时间的跟踪观察后发现,他上课开小差的毛病并不是每节课都有,也不是每个学科都这样。根据他上课的表现,最终我发现,在数学、物理课上他的注意力最为集中,语文、历史、地理课上某些时段他的表现也很突出。在这些他表现相对好时段里,教师的授课形式是生动、活泼的,是触发学生思维动脑的,是拓展学生知识和能力的。这个调查,让我意识到学生的学习动态与教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紧密相连。而这些,都需要教师不断的提升自我的能力,只有自我素养的提高才能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去感染学生。学科教师在对这名同学进行德育教育时,那些在课堂上让他信服的教师的教育更有效果。因此,教师应该把对自我的完善放在首位,只有这样才能在小组教育中起到引领作用。
二、与任课老师组成团队,在各学科中进行德育渗透
学生的德育教育工作绝不是单一的班主任工作,应该是一个团体的工作,班级教师之间形成一个团队,互相合作,形成德育教育“城墙”。在班级教育中,需要本班所有的任课教师形成统一思想,达成共识,发现问题便能及时有效的去完成对学生的德育教育工作。多年来,我在担任班主任工作期间,在班级组建之初就率先完成教师统一战队。我的班里出现过这样的情况,班上一个主动好学的女生在某段时间里发生了情绪上的波动,上课总是不能集中注意力,而最早发现这个情况的是班上的历史老师。他在第一时间转告了我这个情况,同时也对该学生投注更多的目光。我在经过了解之后才知道,该名同学家里发生了变故,家长忙于应对而忽略了对孩子的照顾,未能与孩子进行及时的沟通,导致该学生在思想上出现了很多的困扰。此后,经过学校与家长的及时疏导,该学生很快回归到正常的学习轨道上。这一事件的顺利解决说明了班级工作的开展离不开教师团队的紧密合作。
学生的德育教育内容绝不应该是枯燥乏味的,甚至是一成不变的。我们在提倡将德育教育与中华传统美德相融合的同时,积极有效的将学科教育与德育教育相融合。在课堂教学中,“德育渗透”是教师将教材中的德育内涵引导出来并在潜移默化的学习中让学生心领神会。这种渗透是在润物细无声中发生的,以自然穿插的方式出现,并且会在短时间内就取得良好收效。[2]例如在语文课堂上,教师讲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温故而知新”时,就可以与学生的学习实际情况相联系,从学习方法的角度对学生进行教育。由古而今,由理论到实践的教育方式不仅加深了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而且提高了德育效果。
三、开展学生小组合作,促进学生自主管理
班主任是一个班集体的引导者,担负着班级整体发展的重任。一个优秀的班集体,可以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具备优秀的道德情操,得到全面发展。要实现这个目标,特别是在当前教育环境下,教育对象有着复杂多变、个体差异性大的特点,固步自封是没有出路的,必须采用一些新的教育方法。我在班级里尝试建立了德育教育小组,使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实现自我管理。
首先,学会优化班级成员,划分小组。小组是合作的前提与基础,因而各个小组的建立绝不能草率,这需要根据每个学生的个性特点、兴趣爱好、学习情况、沟通能力等合理的分配组员,并由组员推举出小组长。我的班级小组组建过程以学生自由组合为前提,而后由我为主导,班干意见为辅助,依照班级的整体情况对各小组成员之间的能力配比评估后进行微调,最终实现各小组整体情况相当,班级整体优化的目标。优化后的小组,由教师进行分工,明确职责。例如,在自律小组中,设定有组长、记录员、统计员、监督员。记录员负责小组成员违规记;统计员负责在规定时间内的计分统计;监督员负责监督各个成员的行为及记录员与统计员的规范行为;组长进行总体数据的整合及对全体组员的要求。职责明确,小组行动步伐才能统一。
其次,发挥小组作用。小组成员在分配时就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因而小组内的某些成员身上就会呈现出一些负面的现象,比如上课迟到,不认真听讲,不能按时完成作业等。这些行为习惯上的弊病并不是做不到更多的是不想做。王强同学是个非常好动的学生。他总是上课时东摸摸西看看,找同学说说话,扰乱正常的教学秩序。我私下找他谈及这个问题时,他自己也知道这个习惯不好,也想要转变,却做不到。针对这种情况,我举办了“日常行为规范红旗榜”的活动。借助小组之间的评比,使得王强所在小组成员去要求他规范自己的行为。评比开始后,小组成员会自发进行自我要求,对小组中存在的“困难户”进行德育教育,帮助他们,促使小组目标的实现。传统的说理德育教育已经不能适应现在的学生了,同学的看法与意见往往比教师的更起作用。抓住学生自尊心强的特点,在小组评比中,让学生自己去发现自己的问题,自我完善自我提高。同时,教师可以在小组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人际沟通能力和集体主义精神,让学生在相互沟通与交流中学会尊重他人,关心他人,团结他人,逐步养成乐于助人、勤奋好学、积极向上的良好品质与能力。[3]
最后,完成评价。小组成员通过合作完成任务,无论是小组内部或者是各小组之间,都应对每个参与者的行为表现作出公平合理的评价。一次活动或者是一个任务的完成,都倾注着每个成员的辛苦付出。我在最后评价阶段先以小组自评为先,让学生在自我剖析中肯定自我价值的实现,同时发现自己的不足与存在的问题,进而才有之后对存在问题的解决,有得有失才是正确对待问题的态度,也彰显着德育教育的成果;而后小组间互评,小组成员既要对本组成员中表现突出者加以肯定也要对他组中表现突出者进行赞赏,公平、合理的进行评价,培养全局意识,完成德育教育目标;最后由教师点评总结。在点评中,教师应充分肯定每一位参与者的付出及其表现出的优秀的一面,言语上的鼓励能使学生们获得情感上的认同,让他们有高度的存在感与价值感,继而保有参与小组合作的积极性。当然,对评比中各小组存在的不足与问题进行归纳整理,并提出整改的意见以供小组参考和讨论,为下一轮的活动做铺垫。总之,让学生认识到只有同进退、共荣辱,小组合作才能获得最后的成功。
新时期新环境的形势下,教育的方式悄然发生着改变。德育教育形式的多样性决定了它具有全方位、多渗透的特点。因此,我们要积极开展初中品德教育工作,转变思想,开创新的德育教育形式,为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而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鲍敏.数学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浅谈[J].课堂内外 教师版,2013(04).
[2]闫素申.小组合作促进德育管理[J].教育实践与研究,2017(30).
[3]刘辉华.试论德育教育与初中数学教程教学的有效整合[J].教育界:基础教育研究,2013(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