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 庆(广西艺术学院)
独弦琴,京族民间弦鸣乐器。又称独弦匏琴、一弦琴。在我国主要流传于广西壮族自治区防城港市的京族三岛(万尾、山心和巫头)。
独弦琴音色柔和而深沉,音乐强调声韵兼备,声为弹音,属实音;韵为弹音后的延续音,是以左手运用摇杆的“拉”“压”“摇”“揉”“拍”“抹”“碰”“回”等演奏技法展现的滑音、颤音等装饰音,属虚音。虚实相生使旋律线往复于延绵、轻柔的乐音之中,给人以轻盈、安详、圆润和吟诵般的微妙之感,体现出婉约、含蓄、深沉、空灵、阴柔之美;动静相间的节奏与散中有序的节拍,体现出独特的形式美。
在民间,独弦琴大致可分为木制和竹制两种,均由琴身、弦轴、摇杆、共鸣筒、琴弦等部分组成。据《新唐书·南蛮传·骠传》记载:“独弦匏琴,以斑竹为之,不加饰,刻木为虺(H ui)首(即为小龙首),张弦无轸,以弦系顶……此一弦五音备,弦音为太簇。”根据古今律制推算,太簇的音高为现代的音名D音。独弦琴定弦常以A音定弦,有时也以小字组的c或d音定弦。独弦琴音域从琴弦松弛音到紧张音,其音域约为大字组E到小字三组的#c3,近4个八度。
独弦琴演奏技法大致可概括为“声”与“韵”两个部分。在独弦琴演奏中的右手主要职“声”,通过右手弹奏整个乐曲的旋律框架,控制音色、速度、强弱。左手主要职“韵”,运用各种作韵技巧对音乐加以润色,使之营造出更加浓郁的民族风格特点。
泛音演奏是独弦琴的一大特色,演奏者右手持挑棒拨弦或佩戴甲片拨弹。演奏时,将右手悬置在琴弦上方,食指指尖轻靠大指指尖,与其他手指一起自然弯曲且保持圆弧形。在演奏过程中,手掌右侧掌缘或小指第一关节轻触琴弦上的切弦点,食指指尖佩戴甲片在弹奏位置上方拨弹琴弦,在拨弹琴弦的瞬间,右手掌缘自然灵巧地抬起离开琴弦。
通过右手掌右侧掌缘或小指第一关节“切弦”于弦的二分点、三分点、四分点、五分点、六分点、八分点所发出的泛音,被称为“自然泛音”。若空弦以“do”为例,第一点位到第六点位的6个自然泛音形成了一个由纯五度、纯四度、大三度、小三度,纯四度构成的6个自然泛音列。独弦琴的泛音分布如图(以0=1为例,即空弦为“Do”):
右手演奏音位Ⅵ Ⅴ Ⅳ Ⅲ Ⅱ Ⅰ(切弦点)
由于独弦琴特殊的形制特点,摇杆演奏具有独特性,左手摇杆演奏时,手指自然弯曲呈圆弧状,通过左手小指跟关节轻触摇杆和左手大指第一关节内侧同时拉、压等演奏技巧改变琴弦的张力,提高或降低发音的高度,从而产生丰富多彩的“韵”。广西歌舞团著名独弦琴演奏家李平先生将左手演奏技法大致分为 “拉”“压”“摇”“揉”“拍”“抹”“碰”“回”等8种。广西艺术学院陈坤鹏教授将左手技巧更加细化,“摇”分有“颤摇”“挽摇”“拉摇”“推摇”等几种类型,同时还有“旋手”“轮指”等特殊技法,这些“韵”极大丰富了独弦琴乐曲的表现力。
笔者认为,独弦琴的“韵”即装饰音的演奏技法大体可分为吟揉类、按滑类、倚音类和特殊装饰音四大类。其中属于吟揉类的技法有“摇”“揉”;按滑类的技法有“拉”“压”;倚音类的技法有“拍”“碰”“抹”;特殊装饰音的技法有“回”“轮指”等。
吟揉类技法类似拉弦乐器左手揉弦的效果。吟揉类技法的“摇”分为“摇弦”“压摇”和“拉摇”3种,基本都是通过左手大指、中指、无名指轻“扣”摇杆,小手指轻贴摇杆外侧,食指与大拇指自然弯曲轻微摇动摇杆完成,区别在于音高的改变。“摇杆”不动音高不变,常用于四分音符、二分音符和切分音的演奏。“压摇”是“压弦”与“摇弦”两种技法的结合,常用于演奏下行二、三度音程。“拉摇”是“拉弦”和“摇弦”两种演奏技巧的结合,常用于演奏上行二、三度音程。“揉弦”技法是左手大指、中指、无名指轻“扣”摇杆,中指、无名指在摇杆上可看作是轻微上下滑动,频率由慢渐快,“揉弦”技法常用于演奏时值较长的“尾音”。
这是乐曲《敖包相会》的第一乐句,此乐句同时采用了4种“摇”杆的演奏技法,音程关系多以二度、三度为主,音乐情感若离若弃,缠绵悠长。
简单说明,l a到do音用的是“拉摇”,在本音上进行拉杆上行小三度音程自然过渡到虚音do音。La过渡到sol音用的是“压摇”,下行大二度的音位,再快速下行到m i。之后m i过渡到sol上行小三度用的是“拉摇”。乐句的最后长音“空弦l a”运用的是“揉弦”。这样的技巧处理不仅使曲调更加柔美而富有歌唱性,而且将独弦琴空灵婉转的音色发挥得淋漓尽致。
按滑类的技法类似拉弦乐器左手上下滑音的效果。“拉弦”“压弦”演奏方法是左手大拇指紧贴摇杆上端内侧,小指顶着摇杆外侧,食指、中指、无名指自然弯曲轻扣摇杆,左手手腕带动大指内侧,自然用力向外拉动摇杆或向内压琴杆。通过摇杆柔韧度的伸拉变化,从而改变琴弦张力使音高发生各种变化,往左外向拉摇杆琴弦被拉紧音高上升,往右内向压摇杆琴弦松弛音高下降。
这是独弦琴独奏曲《心弦》的主题动机乐句,也是全曲的核心句,第一泛音做低音sol,主干音是sol、re,乐句中所有的m i音,是由re的上滑音完成的。值得一提的是:原本sol、re都可以用泛音直接弹奏出来,但曲作者强调了re由sol下滑音的技法处理,紧接着re l a do运用了先下滑音再上滑音连用的处理方式,最后一个乐汇sol到do、sol到l a均用了上滑音技巧完成。此乐句充分运用上下滑音的演奏技巧,不仅展现了独弦琴同位异音的特点,同时其抒情柔美、委婉动人的旋律恰似深情的歌唱,“唱”出了京族儿女对海岛家乡无比的热爱。
倚音类技法是独弦琴演奏中不可忽略的技巧之一,它不仅丰富了独弦琴的演奏技法,还大大增强了乐器和乐曲的表现力。倚音技法能使平淡无奇的曲调装饰得美妙动听,音色纯朴圆润,近似人声的效果,又能让演奏者发挥高超技术,把乐曲装饰得恰到好处,使音乐更加富有韵味。
倚音是依附在本音前后的对主音起装饰作用的音。倚音所占的时值很小,装饰在本音前面的叫前倚音,装饰在本音后面的叫“后倚音”,运用“抹”“拍”“碰”技法奏出,独弦琴演奏中前倚音运用较为广泛,而“后倚音”由于独弦琴特殊的演奏习惯,已演变成一种颤音的形式。
这是乐曲《京岛渔歌》引子部分,第五小节中运用了连续的“碰弦”“抹弦”技巧,速度由慢渐快,力度由强渐弱,给人以无限的遐想。引子结尾处连续运用了“拍弦”技巧,此技巧多用在时值较短的同音反复的旋律片段中。左手手指自然弯曲轻握摇杆,演奏时,食指微微张开,在本音弹出后,食指轻拍摇杆上端并迅速顺势往下抹,使之产生轻微的滑音效果。使用“拍弦”时应注意,左手手腕带动食指发力要轻巧且不能“粘住”摇杆,要让摇杆迅速回到本音,使之音色饱满圆滑,具有颗粒性,柔美缠绵,生动地展现了渔民摇着船桨哼着渔歌,“余音袅袅”在海上渐行渐远的情景。
特殊装饰音的技法有“回”“轮”。“回弦”这是一般乐器复倚音的记谱方式,演奏与复倚音基本相似,如乐曲《心弦》的引子中“碰弦”与“抹弦”交替进行,由慢渐快,产生上下大二度回旋音的听觉效果。
从如上描述我们不难发现,独弦琴演奏中装饰音的运用带有一定的规律性。
(一)是自然泛音上的装饰,这是最普遍的手法,大多数的装饰音都可用于此。产生这种现象,笔者认为有两个原因:其一,从独弦琴的音位图上我们可以看出,所有的泛音点都是该调的骨干音,也是乐曲的主和弦音,传统的独弦琴全部使用泛音演奏,这是与其他弦乐器不同的显著特点。特殊的发音原理造就了其缥缈柔润的音乐感觉,而这些主和弦音具有相对稳定感,所以对其进行修饰成了自然。其二,有道是:“右手造音,左手做韵,音务珠圆,韵求气贯,双手配合,音韵并茂。”仅仅右手“用指轻利,取声温润”显然是不够的,关键要做到“声韵皆有所主”,在弹奏自然泛音时左手是不需要任何辅助动作的,即左手从音的提取中解放出来,而此时它就多了一项功能——装饰,左手完全解放,使它可以完成很多的技法,如:拍碰、弹拍、碰杆、回音等。
(二)是长音上的装饰,这是很多乐器演奏共有的特性。由于传统独弦琴形制构造上的不足,发音比较迟钝,音量小,余音短暂,表现力相对较差,改良后的独弦琴,利用拾音器对琴弦振动拾音,增加了扩音系统,除可自如的吟弦外,为延长余音和“做韵”孕育了条件。此外,乐曲中较长的音符时值也给予装饰音提供了展示的空间。所谓“求之弦中如不足,得之弦外则有余”。独弦琴长音上的装饰是比较多样化的,除了揉弦、摇弦等一些技法外,还运用一些技法组合,如拉摇、压摇、回弦的组合,在长音弹出后根据乐曲节奏有规律的交替进行,得到一种此起彼伏的音响效果,风格鲜明,韵味独特。
(三)音尾的装饰,这也是最能体现独弦琴音乐风格的装饰手法,独弦琴区别于其他固定音高乐器就在于“以韵补声”。“声”为音之本,“韵”为余音所依,通过左手的各种技法变化,使本音得到了装饰和润色,已达到“声”断“韵”在的独特韵味,让人回味无穷。
独弦琴是一种富有韵味的乐器,装饰音能使独弦琴乐曲旋律更加优美、细腻,更具韵律感,对于更深入地揭示音乐内涵,更细微地抒发演奏者内心情感,都具有特殊的作用。因此,有人说装饰音是独弦琴音乐的灵魂。装饰音作为独弦琴音乐的一大特色当然不止笔者上述只言片语。一根摇杆上如此多的技巧变化也不是如上的规律可囊括的。值得说明的是现在能看到的独弦琴谱中,很多都没有标记演奏法,这多少给演奏带来不便,但也给了演奏者更多自由发挥的空间。何处装饰,如何装饰,音乐风格如何表现等,都要靠演奏者去体验、实践,方能感受到独弦琴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