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北歌谣探析

2018-11-17 08:19卢婷婷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民族音乐 2018年5期
关键词:桂北船歌龙船

■卢婷婷(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桂北歌谣种类

桂北歌谣是壮、汉、侗、瑶、苗、回等民族在漫长的生活劳动中产生,经世代传承得以保护,它是民族之间情感交流、是民族民间语言艺术沉淀、是各民族民俗与民风活态呈现、是各民族生活生产真实写照。桂北各民族方言与民间音乐韵律格调的交融,歌词长短与曲调的押韵,构成旋律优美、朗朗上口的歌谣。一方水土孕育一方人,桂北山清水秀的地貌,多姿多彩的民俗风情滋生了以漓江流域为主的漓江歌谣,以歌仙刘三姐为代表的桂北山歌,以三江侗族大歌为代表的侗族歌瑶、以恭城梅山歌章为代表的瑶族歌谣、以平乐疍歌为代表的桂江船歌、以融水苗歌为代表的苗族歌谣。

(一)桂北漓江歌瑶

1.龙船歌

龙船歌发源地于漓江以东的七星区朝阳乡龙门村,是村民在每年农历五月初五参加赛龙舟时所歌唱的歌调,随着各村寨的龙舟队参加赛船,逐步繁衍了音调各具特色的龙船歌,村民以喊号、呐喊伴随大堂鼓的鼓点节奏,在赛龙舟的过程中进行歌唱。其中以龙门村龙船歌最为典型,它以嘿、呀、哦、嚯、吔5个常用语气词,构建了11种不同声调和音乐排序的龙船歌唱法,按照赛龙舟龙船下水至龙船靠岸过程中,依次唱完“滑兵歌”“拉船歌”“集人歌”“开船歌”“转弯歌”“抢青歌”“赛歌”“逆水歌”“拢船歌”“长行歌”“赢船歌”11部曲调,每一首曲调配有轻重缓急、节奏不一的鼓声,让赛龙舟活动在热烈的气氛中进行,因此桂北龙船歌成为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

2.桂林童谣歌

桂林童谣歌是漓江流域凝聚的文化,它与桂柳地域官话及桂林本土风俗习惯息息相关,《月亮巴巴》:“月亮巴巴,踩着瓦渣,一跤跌倒,赖我打他。我没打着他,回去告诉妈妈。妈妈没在屋,躲在门背哭。”《摇到外婆桥》:“摇摇摇,摇摇摇,摇到外婆桥。外婆叫我好宝宝,糖一包来饼一包。你要吃,就动手,还有果儿还有糕。”《排排坐》:“排排坐,请糯糯,糯糯香,请姑娘。姑娘来得早,吃个芋头饱。姑娘来得暗,吃碗芋头饭。姑娘来得迟,吃块芋头皮。”《破莲籽》:“破莲籽,破莲花,莲籽莲花在哪家?家家都有籽,籽籽不开花。热糍粑,冷粽子,咬一口,叫喳喳。”这些童谣歌富有节律与韵律,蕴含着浓郁的桂林地方韵味,代表漓江流域歌谣,因此被收录为第一批桂林市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民间口头传统童谣歌。

3.笛篙歌

行驶在漓江上的渔船,渔民们扬起红色的船帆,手持撑船的竹篙,让木船自由顺畅地穿梭于青山绿水间,船工用桂林方言配合竹篙与漓江水接触发出“笛笛”声响,唱出激烈高亢的劳动号子。笛篙歌由“平水歌”“催纤歌”“排浅号子”构成,渔船行驶在风平浪静的漓江段即演唱“平水歌”,民族调式旋律,三与四度音程,表现音乐舒展、愉快,蕴含着船工对机械化船运的期望。渔船行驶在湍急起伏的漓江段即演唱“催纤歌”,民族调式旋律、附点、十六分音符、前八后十六音符、前倚音、上波音的节奏组合,淋漓尽致地刻画了船工竭尽全力、勇往直前撑船冲滩踏浪的形象。渔船行驶在浅滩沙石的漓江段即演唱“排浅号子”,民族调式旋律,切分音、前倚音、三连音、上波音、下滑音组成节奏,跳跃的音程,生动地再现船工在浅滩行驶中克服沙石碰击船底,使出全力推动船体的场景。笛篙歌与百里画廊的漓江山水融合,呈现出山水轻音的意境。

(二)桂北山歌

山歌是各族人们在日常生活与劳作中即兴吟唱,歌声质朴、嘹亮,人们在歌唱中描述劳作生产的情境,表达人们祈求风和日丽的天气,收获繁多农作物的心愿,表现人们边干农活边歌唱的快乐心情。每年广西“三月三”歌圩是桂北各族人民对山歌、唱山歌的传统节日,人们以歌会友、以歌谈情。

1.劳作歌

桂北壮族在春季和夏季插秧种稻时,一边插秧一遍唱着如何种植稻谷的歌谣,形象丰富地呈现选苗、插秧、种稻的场景。桂北瑶族在犁田时歌唱挖地歌,瑶家各村寨在春天犁田时自发组织二三十家人,依次轮流到各家集体挖地,瑶民在歌师有节律的击鼓声中一边挖地一边歌唱,鼓声、锣声、歌声、欢笑声、呐喊声汇集在一起回荡在山谷中,大家在充满士气的热烈气氛中开荒种地。

2.渔猎歌

桂北壮、侗、瑶、苗族中同胞在日常生活中离不开捕鱼、打猎,因此产生了打猎歌与打鱼歌。人们在围猎前唱起打猎歌,一时提醒自己仔细观察动物走过留下脚印、毛发等印记;二是打猎过程中经常出现人与动物搏斗的场景,要给自己壮胆。人们在捕鱼时唱起打鱼歌,歌声中充满了收获满载的期盼,渔夫一边撒网一边歌唱,撑着渔船穿梭于河道江水中,形成一幅美景。

3.行业歌

桂北各族人们在日常从事各行业中喜欢以歌吟唱劳作时的情景,如三江侗族同胞中流传着《榨油歌》:“秋天树叶红,秋天果飘香,什么树叶红?什么果儿香?哎呀哟呀喂,油桐树叶红,油茶果儿香。”以对唱的形式,你问一句,我答一句,形象地再现了侗族人们用油桐树榨油的风俗习惯。恭城瑶族女同胞中传唱的《刺绣歌》:“手拿针线绣玉衣,我俩情同针线密;送给阿哥身上穿,开荒挖地增力量。”歌词曲调押韵押意,通俗易懂,用比喻表现手法,以独唱的形式表达瑶族人们男耕女织,恩爱幸福的生活场景。

4.刘三姐歌谣

刘三姐歌谣是广西壮族特有的歌谣,而桂北是拍摄电影《刘三姐》的取景点,桂林人黄婉秋女士扮演了刘三姐,电影中以山歌为链条串联影片内容,生动形象地塑造壮家才女歌仙“刘三姐”善良、美丽、智慧、博学、正气的人物性格特征,在海内外名声大震引起轰动。桂北是传承刘三姐歌谣的重要地域,歌谣在字数和押韵中颇有特色,如《谜语歌》:“什么水面打跟斗哩哎了了喽,什么水面起高楼哩哎了了喽?什么水面撑阳伞?什么水面共白头?什么水面撑阳伞?什么水面共白头?鸭子水面打跟斗哩哎了了喽,大船水面起高楼哩哎了了喽,荷叶水面撑阳伞,鸳鸯水面共白头。”《爱情歌》:“桐籽拿来打灯油,妹在灯下做绣球,绣球里面装红豆,一心一意望哥收。连就连,我两结交订百年;哪个九十七岁死,奈何桥上等三年。”刘三姐歌谣按字数分为七言二句和七言四句,按押韵特点分为五言腰脚韵、七言腰脚韵、长短句腰脚韵、五言脚韵、七言脚韵,它以歌代言、以歌传情的活态艺术价值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三)桂北侗族歌谣

桂北侗族主要分布在三江侗族自治县及龙胜各族自治县,是一片地貌独特、民风绚丽的土地,侗族依托此地域孕育了悠久的民族历史文化,繁衍了多姿多彩的民族民间艺术,侗族把唱歌视为生活、工作、学习中不可缺少的事项,把学习唱歌当作精神文化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侗族同胞常常说“饭养身、歌养心”,足以证明唱歌的重要性。

1.侗族大歌

侗族大歌的定义源于侗族把大歌视为“葛老”,“葛”是歌的谐音,“老”以为大的意思,由歌队以无器乐、无伴奏、多声部的形式集体演唱古老歌曲,具有旋律悠扬、节奏悦耳、声音圆润的特点,三江侗族大歌种类繁多,以鼓楼大歌、童声大歌、礼俗大歌、声音大歌、叙事大歌、混声大歌、戏曲大歌尤为凸显。代表作品有《蝉之歌》《知了歌》《高山歌》《敬酒歌》等。侗族大歌为二声部,以高声部(雄音)和低声部“雌音”来区分声部,它在歌师口传身教中一代代传承,由于它独特的和声魅力及原生态的音质,被公认为“最具魅力的复调音乐”,侗族大歌不仅表达了音乐,同时蕴含着历史悠久的侗族文化,2006年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琵琶歌

琵琶歌是侗族同胞以琵琶弹唱表演歌谣的一种形式,它分为短歌与长歌。短歌用小琵琶边弹边唱,常常在侗族青年男女恋爱中弹唱。长歌用大琵琶由侗族歌师在鼓楼公开弹唱,歌曲表达的内容涉及有叙事歌、抒情歌、苦歌、劝世歌等等。琵琶歌句与篇的结构非常讲究,具有特点,歌句一定是单字,歌篇一定是双句,双句尾字押韵脚,多以一韵到底。

3.耶歌

耶歌是侗族同胞耶队合唱表演的歌曲,侗族的耶歌中,由男女分开围圈,男的用手搭着肩膀,齐声呼唱开场歌词,正是歌有领唱,歌队唱整句或后半句,大家步伐行进为一边唱一边前进,或者一边唱一边后退,大家在强有力的节奏感中歌唱,每句旋律开始以唱“耶,耶啰耶”,结束句唱“耶,呀候耶”,女歌队唱耶歌时手牵手齐唱,没有领唱。

(四)桂北瑶族歌谣

桂北瑶族分布在恭城瑶族自治县、临桂宛田、龙胜各族自治县、平乐大发瑶族、灌阳县千家峒。瑶族同胞不管男女老少都喜爱唱瑶歌,他们在劳作、聊天、节庆、婚恋中都离不开歌唱。

1.盘王歌

盘王歌为盘瑶古典歌谣,是盘瑶祭祀祖先所吟唱的祭祀歌,它以抒情情绪为主,歌谣内容描述了盘瑶发展史,反映了盘瑶对世间万物的看法,同时夹杂着民俗习气、民间流传的故事,盘王歌音调婉转,节律富有韵味,歌调字词自然淳朴。

2.乐神歌

乐神歌是瑶族在寺庙祭祀神所唱的歌谣,歌谣内容有赞颂神灵开天辟地创造、祖先家族发展史等,乐神歌通常为七言四句体,每个乐段为五句,前后每句分别为三、三、九、七、九字,如“十几情,情十几,我未连人拍手先连你,宁可一刀头落地,头落街前手还攀妹间”。

(五) 桂江船歌

以桂北平乐船歌为代表的桂江船歌,是以吟唱为无伴奏呈现的艺术形式、是船上人家在行船过程中的歌唱活动。“哟嗬,哎咿呀呀耶,手抓黄竹,两腿垂下桥楼,一手拉龙船去,龙船进了口,头缆子低头,二缆子彻腰,三缆子跟着,四缆子催航,龙船虎虎去……”这是船工在桂江上撑船靠滩、拉纤时所唱歌谣,歌调激昂、亢奋,歌唱的语言为船家自身言语,旋律自然、古朴,桂江船歌是船工用特有的船家话歌唱,表现了桂江独有的“船文化”,其被列入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桂北平乐船歌唱腔特别,行腔具有固定模式,节奏以2/4为主,调式以小调为主,演唱形式为个唱、对唱、重唱、齐唱,歌谣情绪具有热烈喜庆、幽默风趣、抒情婉转、低沉深厚,歌谣融合了客家文化、疍家文化、古代越文化,让歌谣充满历史积淀,别具一格,充满浓郁的船家风土人情。

■桂北歌谣的艺术特征

桂北歌谣字句结构、韵律节奏伴随着方言,形成了彼此起伏、错落有致、词句押韵的语言艺术,以借物抒情、以物喻人的手法刻画生动鲜明的人物形象,以通俗易懂、朗朗上口的地方语言,让桂北歌谣充满艺术色彩,形成民俗性、地域性的艺术特征,致使其能传唱与保留。

桂北歌谣源于壮、汉、侗、瑶、苗、回等民族平日生活,侗族以“饭养身,歌养心”来描述歌谣的重要性,把歌谣喻为人们的精神食粮,起美化心灵与陶冶情操的作用,是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因此具有真实性、朴实性、口语化的艺术特征。如龙船歌(见图一),从曲式结构分析,这是一个无再现的三段曲式结构,A段为二句类材料完全重复,方整性结构的收拢型乐段,歌曲经过五小节的连接性段落,转入B段,并出现了较大扩充,是一个典型的非方整性的乐段,与A段形成的一个完全不对称的结构,多以作曲家即兴发挥而导致,此段具有典型的即兴创作成分。首先乐句与乐句之间,多为不对称结构。其次,乐句与乐句之间的节奏都没有出现重复,基本上是每一句为一种新的节奏组合与A段收拢性结构不同,B段结束在宫调,已经脱离了主调羽调,属于开放型的乐段。C段是全曲的高潮,带有明显的刘三姐音乐主题特征,结构与A段类似,讲究句与句之间对称,结构方整。从歌词语言上分析,歌词符合桂柳方言及漓江歌谣唱腔,“咿、呀、嚯、嘿、咗、嗨”富有典型的船家号子语气。

■桂北歌谣的传承

桂北歌谣凝聚了壮、瑶、苗、侗等少数民族在漫长生活劳作中的创作智慧,是民族语言与民族音乐相融合的艺术作品。随着多元化文化发展,人们追随潮流“赶音乐”,出现很多歌谣面临失传的状况,如何保护桂北歌瑶、传承桂北歌瑶、传承桂北民族文化,是音乐工作者亟待研究的问题。文化部门坚持举办各种节庆活动,如“三月三”壮族歌圩节、侗族花炮节、瑶族盘王节等,人们通过节庆活动传唱桂北歌谣,文化部门通过举办“百姓大舞台”“漓江之声”“周末大家乐”“桂林有戏”等主题音乐活动,搭建桂北歌谣传承的载体。教育部门可通过倡导“非遗音乐进校园”,把桂北歌谣编入音乐课程教材,让桂北歌谣走进校园、走进基层,通过传承人口传身教让青少年了解桂北歌谣、听懂桂北歌谣、会唱桂北歌谣。旅游部门通过打造音乐旅游项目,如桂林阳朔“印象刘三姐”和“图腾古道”、三江“坐妹”等,巧妙地把桂北歌谣融入其中,让其得以保护传承。

猜你喜欢
桂北船歌龙船
廖煜玲
往事
汉江船歌
从桂北地区石器遗址文物挖掘初探史前人类生活状况
桂北传统村落旅游规划设计研究
散文诗章
桂北区域文化建设中油画本土化艺术研究
听听那船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