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亚敏(罗平县文化馆)
在众多的布依族吹奏乐器中“蚌”和“脑”“姊妹箫”(布依叫作“比卵蚌”)是民间最普及、最简易、最轻便的竹管吹奏乐器。它用路旁、水边、山坡上的观音竹做原材料,用刀和锥子在细竹管上打孔,在吹奏口套上干虫壳(生长在橄榄树上的昆虫)或者在吹奏口下面用刀子削成簧片即可吹响,而且能吹奏山歌、民歌或为演唱者伴奏。应该说它是继吹木叶、吹口弦还要简单易学的布依族民间乐器。在我国改革开放前的历史长河中,布依族无论春节、二月二歌会、三月三泼水节、四月八牛王节或栽秧节,六月六、六月二十四的火把节或是尝新节和布依族青年男女的谈情、对歌、觅偶的一切喜庆场合中,布依族青年男子都会从腰间随手抽出“蚌”或“脑”“姊妹箫”吹奏出优美高亢、渗透力极强的曲调,引来众多的布依族青年男女,成天成夜地对歌和表白。
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中国自下而上地开展中国民族民间文学艺术十大集成志书的收集、整理编撰出版工作。布依族器乐中“蚌”“脑”“姊妹箫”“牛角胡”“马骨胡”“月琴”“公母唢呐”等民间器乐早已纳入收集整理范围。专业、业余的布依族民间艺人曾多次把布依族的器乐“蚌”“脑”“姊妹箫”编曲整理成舞台艺术作品参加省、市、县、乡各级各类的民族民间文艺会(展)演也曾经屡有获奖,这种“蚌”和“脑”是不同布依族民间对同一种竹管乐器的称呼,如贵州布依族把其称作“嘞尤”。很早很早以前,对布依族民间器乐充满热爱和感情的布依族民间艺人就开始尝试把“蚌”和“脑”这两种布依族器乐合二为一成为布依族民间的新型器乐,名字叫作“姊妹箫”或叫“鸳鸯箫”,这是受另一种布依族器乐公母唢呐的影响而命名的。
姊妹箫的制作不是把“蚌”和“脑”简单的合并,而是把蚌和脑所吹奏的簧片做了深加工,仿制唢呐吹奏簧片,用一种在橄榄树上生存的昆虫而又蜕变的虫壳作为吹奏口。用丝线固定在吹奏口,同时,用金属铜片或者铁皮做成挡口(即号盘),既固定了两支蚌同时又挡住了含口的深浅度。气流通过对两个竹管上的两个虫壳口的同时吹奏,便会产生出更好听的“双音”,奏出旋律更为优美动听。姊妹箫的两根竹管从上而下用丝线绑住,竹管各开8个孔,前面7个,后面1个,吹奏者要会用气和换气,保持气息均匀地从两个吹奏口同时进入竹管。同时,吹奏者的手指同时摁住两支蚌的眼口,开放自如。姊妹箫的制作关键是簧片、吹口的制作,吹奏者气息的收放自如应是吹奏姊妹箫的难点所在。
布依族民间音乐艺人不仅在姊妹箫的制作上煞费苦心,还精心利用“蚌”和“脑”所吹奏的曲牌和姊妹箫所吹奏出的“双音”特点,充分利用布依族民歌的音乐特点结合姊妹箫的音域特色,创作了很多“姊妹箫”的吹奏曲牌,如“八过街”“教子歌”“敬酒歌”等等。在此列举教子歌和敬老歌为例。
谱例1:
谱例2:
改进和创造后的布依族器乐“姊妹箫”,无论是形态上还是吹奏效果方面都达到了一定的境界。吹奏者具备一定的吐气、换气能力,在操作中具有娴熟的收放能力,再加上乐器独有的“双音”特色,演奏起来会更加得心应手,音效俱佳。
2004年10月,罗平县文体局组队参加曲靖市第三届少数民族歌舞乐展演,布依族姊妹箫器乐曲《布依春早》荣获展演一等奖。同年,布依族传统乐器姊妹箫列为罗平县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之后,经专门从事民族民间音乐文化搜集、整理、研究、创作的专业技术人员对“姊妹箫”器乐的传承、改良制作和姊妹箫乐曲的创新发展,2013年12月由4位国家二级、三级演奏员用4对姊妹箫排练、演奏的姊妹箫器乐曲《布依春早》参加云南第八届民族民间歌舞乐展演荣获银奖,2015年11月布依8音乐曲《美丽水乡好地方》中的引子、间奏、尾声由3位国家二级、三级演奏员用3对姊妹箫担任演奏参加云南第九届民族民间歌舞乐展演荣获铜奖。
通过对布依族器乐“姊妹箫”的制作、创新和演奏效果的展示,我们可以看到布依族民间艺人对艺术成果的孜孜追求和创造,使我们认识到布依族民间艺术的博大精深和布依族民间艺术的创造空间十分广阔。我们希望布依族民间艺人再接再厉,继续奋斗,让布依族民间文化和民间艺术结出更加辉煌绚丽多姿的成果为中华文化艺术的大百花园添姿加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