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结课形式,提升学生语文素养

2018-11-16 12:34张成红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 2018年11期
关键词:语文素养小学语文

张成红

[摘 要]结课是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高质量的课堂小结对学生学好语文课程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教师应创新结课形式,通过搭建语言建构的“微平台”,配置思维提升的“催化剂”,设立审美鉴赏的“接力站”,点燃文化探究的“小火炬”等方法来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关键词]小学语文;结课形式;语文素养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8)31-0069-02

结课又称课堂小结或课堂结尾,是教师在课堂任务终结阶段,引导学生对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再认识、再总结、再实践、再升华的教学行为。中国古人以“凤头”和“豹尾”比喻一篇好文章需要有一个引人入胜的开头,更需要一个精彩的结尾。但是,在平常的语文教学中,教师在结课时多是对文本内容进行总结,而对于其他方面渗透较少。对此,教师应不断创新结课形式,以帮助学生打开思维的大门,让学生去领略更广阔的世界,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一、搭建语言建构的“微平台”

从语言建构的角度来看,一节课固然有一节课的收获,但教师并不能仅仅满足于此,还应以结课为依托,去搭建语言建构的“微平台”,让学生去历练,去提升,从而使学生的语文素养真正得到提升。

如苏教版语文第十二册《理想的风筝》一课,作者主要以回忆的形式向我们介绍了一位乐观开朗,爱学生、爱生活,对生活充满了强烈的愛与追求的刘老师的形象。文中关于刘老师的一系列语言描写:“刘老师个子不高,微微发胖的脸上有一对时常眯起来的慈祥的眼睛……更衬出他的忠厚。他只靠一支健壮的右腿和一支圆木棍……为我们讲课……终于,他气喘吁吁地抓住了缰绳,脸上露出了得意的神色……”在教学的时候,教师应引领学生抓住描写刘老师形象的句子,品味感悟,体会其中的情感。在结课的时候,教师可以从这些非孤立的语言点入手,引领学生进行扎实的语言训练,以使刘老师的人物形象完美地印在学生的脑海中。这样教学,可以使学生在对语言的揣摩、玩味中感受到语言的建构并非遥不可及,而是完全可以在领悟、练笔中达到的。长此以往,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自然会得到不同程度的提升。

在语文教学中,在结课环节,教师如能从文本语言出发,引领学生去玩味、去建构,那么,不仅可以促进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而且还可以在语言的建构中丰盈语文课堂,展现出阅读教学的魅力。

二、配置思维提升的“催化剂”

思维的发展与提升是学生语文素养得以提升的重要维度。在平常的阅读教学中,教师大都对课堂中学生的思维发展非常重视,而对课堂结尾处学生的思维发展就很容易忽视。其实,对于学生来说,由于结课环节是对课中纷繁复杂的思绪的统整,因而显得更为必要,它可以真正促进学生思维之花的绽放。

如苏教版语文第十一册《麋鹿》一课是一篇记叙文,它介绍了我国珍稀野生动物麋鹿的外形特点、生活习性和传奇经历,体现了国家对野生动物的高度重视。在这一课结课的时候,多数教师都爱采取总结的方式,让学生说说麋鹿的外形、生活习性等方面的特点,这样的结尾是对全文的回顾与总结,固然不可缺少。但是,教师还要以此为平台,把它当作学生思维的提升与发展的重要语言资源,引领学生由课内阅读向课外延伸。因此,在结课环节,教师在引领学生回顾文本主要内容的基础上,可以着眼于学生思维的发散,让学生谈谈如何对待麋鹿,对待自然与人类、物质与精神、当下与未来、人性与人文、环境与动物保护、人类与自然和谐以及尊重生命与敬畏生命,真实发表自己的感受。如此结尾,可以把学生的思维从文本的拘囿中解脱出来,使学生的目光不再是仅仅关注于“门内的世界”,而是能够推开那扇门,走向更为广阔的“门外世界”。

在阅读教学中,教学内容的结束并不意味着语文学习的终结。因此,在结课环节,教师要善于从文本内容出发,设置恰当的思考话题,以引领学生从课内阅读走向课外的精彩世界,并敢于发表自己对事物的看法,从而使学生的思维在一系列发散训练中得到提升。

三、设立审美鉴赏的“接力站”

课堂教学作为语文学习的主阵地,教师应注重对学生进行审美能力与创造能力的培养。而课堂结尾作为一节课的“收官”环节,教师应根据文本内容的特点,找准课内知识与课外知识联系的点,并通过恰当的问题设置,使其成为把学生由课内审美引向课外审美的“接力站”,从而使学生的语文素养得到提升。

如苏教版语文第十一册《姥姥的剪纸》一课,主要讲了姥姥的心灵手巧以及剪纸技艺的高超,表达了作者对姥姥的怀念以及祖孙情深。在结课时,在品读、感受祖孙情深的基础上,教师可以站在审美的角度,引领学生感受剪纸文化给老百姓带来的快乐。教师可以这样启发学生:“从姥姥的剪纸神了,剪什么像什么,你还看出了什么?村子里的人为什么那么喜欢剪纸?你对剪纸又有哪些了解?”在教师的问题引领下,学生知道了最早的剪纸艺术起源于南北朝时期,多取材自喜庆节令、五谷丰登、民间戏曲故事、儿童、动物等,既富有情趣又装饰美观,故深受大家喜爱。如此的结尾既延伸了文本内容,又引起了学生共鸣,促进了学生对剪纸艺术的喜爱,培养了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

阅读课堂中并不缺乏美,缺乏的是一双能够发现美的眼睛。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不要把结课看作是课堂的终结,而是可以根据文本内容的特点,把其看作是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接力站”,从而把学生的目光由课堂审美引向课外审美的无限时空当中。

四、点燃文化探究的“小火炬”

在语文教学中,在课堂结尾方面,教师不能仅仅满足于结课时对一节课教学内容的总结与概括,而要站在对学生“文化传承与理解”的语文素养提升的高度,使其成为点燃学生文化探究与发展的“小火炬”。因此,教师要根据文本内容的特点,让课堂结尾成为学生走向文学道路的一盏明灯。

如苏教版语文第十二册《孔子游春》一课,主要讲述了大思想家、大教育家孔子带着弟子到泗水河畔游春,巧借河水教化弟子的事情,表现了孔子对弟子的关心,洋溢着师生间浓浓的情谊。教学这样的课文,在结课部分,教师就不能仅仅把教学的目光局限于文本内容上,而应本着文化的传承与理解以及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目标,及时对学生进行文化的熏陶与渗透。因此,在课堂结尾部分,教师可以这样结课:“在《孔子游春》中,孔子在教育方面有哪些让你感受深刻的地方?除此之外,孔子的教育学说之所以能够千古流传,你知道是什么原因吗?你还知道哪些孔子的教育思想?”在教师的启发下,孔子的“因材施教”“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以身作则,身教重于言教”等思想理论就在学生心中生根、发芽、成长了,这有助于学生文化探索精神的形成与发展。

在阅读教学中,在课堂结课环节,教师应从学生的学情出发,紧扣文本内容特点,找到文本内容与文化传承相关联的地方,引领学生展开探索。这样教学,可以在学生心中播下文化探索的种子,有助于学生一生的成长与发展,为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奠基。

综上所述,小学语文教学的终极目标是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基于这个目标要求,教师在上课的时候不光要开好头,更要结好尾。在结课环节,教师要敢于创新结课的形式,根据文本内容的特点,采取恰当的方法展开教学,从而使学生的语文素养真正得到提升 。

(责编 刘宇帆)

猜你喜欢
语文素养小学语文
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中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
为小语课堂“瘦身”,为学生语文素养增“肥”
时事资源让高中语文课堂锦上添花
开放教学,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