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比阅读,让“智慧”触手可得

2018-11-16 12:34赵刚李天恩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 2018年11期
关键词:教学设计智慧

赵刚 李天恩

[摘 要]“群读类学”在文本组织上强调互文性,在教学目标上强调集中性,在“类学”时强调统整性。教学《诸葛亮的智慧》一课,教者精选三篇文本进行互文阅读,精准确定了掌握衬托表现手法的教学目标,引导学生在统整阅读过程中求同、求异,达到了提高学生核心素養的目标。

[关键词]群读类学;类比阅读 ;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8)31-0009-03

【阅读材料】

1.《草船借箭》(人教版第十册)。

2.《空城计》(鄂教版第十二册)。

3.《火烧新野》(节选自《三国演义》)。

【设计理念】

阅读力就是学习力。实施群读类学,必须从读书内容到读书方法上对学生进行引导与点拨,解决“读什么”与“怎样读”的问题。本节课尝试体现群读类学的主张,将三篇节选自经典名著《三国演义》的文章整合成一个教学单元,围绕一个主要问题——“从哪里可以体会到诸葛亮的智慧?”紧扣两篇文章的相似点,引导学生进行类比阅读,感悟诸葛亮的智慧,掌握文章运用衬托来表现人物形象的表现手法。

【教学目标】

1.感悟诸葛亮的智慧,了解运用衬托来表现人物形象的方法。

2.在两篇文章的对比阅读实践中习得比较阅读的策略。

3.感受名著《三国演义》的魅力,激发学生进一步阅读名著的兴趣。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归纳阅读方法

1. 这节课,我们要学习两篇文章。两篇文章一起学,你们能做到吗?有什么好的建议和办法呢?

2.回顾提炼。两篇文章一起阅读,要抓住它们的重难点,看看相似点,找出不同点。

【设计意图】开课环节,引导学生回忆已知,归纳出类比阅读的学习策略,用于新课的学习。这样,让学生主动参与阅读方法的选择,满足他们被认可的心理,从而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促进他们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二、梳理情节,触摸阅读主题

1.整体感知。浏览两篇课文,看看课文分别讲了一个什么故事,主要人物是谁。

2.反馈。教师引导学生相机提取信息,出示表格:

3.学生依据表格里的关键信息,试着简练地概括故事的内容。

4.教师小结方法。梳理情节,抓住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就能快速地概括故事的主要内容。

5.引导学生对比情节,感受危急。

(1)读两篇文章要善于发现它们的相似点。这两个故事有什么共同点呢?

(2)一个是大兵压境处境险,一个是紧急造箭任务重。两个故事一开始就让我们感受到形势十分危急,结果是诸葛亮用自己的智慧化险为夷。

6.小结。两篇课文都把诸葛亮置于一个形势十分危急的事件环境中,但诸葛亮都能化险为夷,表现出非凡的大智慧。(板书:环境)那文章是怎样表现诸葛亮智慧的?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有三个特点。一是将两篇文章看作一个整体,引导学生抓住故事情节感知它们的主要内容,提取重要信息。二是利用表格做支撑,比较两篇文章的相似点,让学生感受两个故事中诸葛亮的危险处境和用智慧化险为夷的结果,自然引出问题:“文章是怎样表现诸葛亮智慧的?”这样,引起了学生探究的欲望。三是引导学生初步感受环境描写对人物形象的衬托作用。

三、阅读《空城计》,初步感受衬托手法

1.阅读《空城计》,从文章的哪些地方你体会到诸葛亮的智慧?把相关的语句画出来,并简要写出自己的理解。

2.学生默读课文做批注。

3.汇报交流(预设)。

(1)

这一天,诸葛亮正和部下商量怎样抵抗魏兵的事,忽然……魏兵分两路向西城杀来。在这千钧一发之时,诸葛亮却表现得比往常更加镇定。他对惊慌失措、面如土色的守城将士们说……

其实,这是诸葛亮用自己的镇静来安定军心的一计。

要点1:守城将士们为什么会惊慌失措、面如土色?(对手强大;15万大军压境;西城乃弹丸小城 )

要点2:诸葛亮是怎么做的?

要点3: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小结:文章借面如土色的将士们来突出诸葛亮的大智慧。(板书:将士)

(2)

司马懿在马上远远望过去,果然看见诸葛亮坐在城楼上,满脸笑容,喝酒弹琴,轻松自如,没事人一般。司马懿看了,心里非常疑惑,连忙下令叫军队向后撤退……司马懿的兵后退了。

诸葛亮说:“司马懿知道我一向小心谨慎,绝不会冒险。今天我把城门大开,他就会怀疑我有埋伏,所以很快就撤退了。其实,我倒不是要冒险,实在是不得已,才用这个办法的。”

要点1:诸葛亮——“满脸笑容”“喝酒弹琴”“轻松自如”,司马懿——“非常疑惑”“ 连忙下令撤退”。

要点2:司马懿为什么疑惑不前、心生畏惧而退兵?

小结:同是知己知彼的两位高手,诸葛亮更显得技高一筹。 这是借强大的对手来表现诸葛亮的智慧。(板书——对手)

4.提炼文章表现手法,出示下表,引导学生填写。

在强大的对手面前,在部下惊慌失措的情况下,诸葛亮表现出超出常人的镇定与智慧!这里是借对手、将士们的描写,还有大军压境这一环境描写来突出表现诸葛亮的形象。这种写法叫什么呢?(板书:衬托)

【设计意图】理解内容和学习写法统一在教学的全过程,是阅读教学的基本规律,也是阅读教学的基本特点。此环节既引导学生体会诸葛亮的智慧,又让他们领悟文章的写法。这一写法是本组文章在表现诸葛亮形象上的共同之处。因此,教师在本环节中注重目标的聚焦、内容的取舍,重点突出将士的衬托、对手的衬托来表现诸葛亮的形象,也让学生了解什么叫衬托,为学习下一篇文章奠定基础。

四、类比阅读《草船借箭》,进一步领悟衬托手法

1.阅读《草船借箭》,看看文章哪些地方运用衬托的手法表现出诸葛亮的智慧,把相关的语句画出来,说说衬托手法运用的妙处。

2.小组合作探究。

3.汇报交流。

预设:

(1)

有一天,周瑜请诸葛亮商议军事,说∶“我们就要跟曹军交战。水上交战,用什么兵器最好?”诸葛亮说∶“用弓箭最好。”……诸葛亮说∶“只要三天。”周瑜说∶“军情紧急,可不能开玩笑。”诸葛亮说∶“怎么敢跟都督开玩笑?我愿意立下军令状,三天造不好,甘受惩罚。”周瑜很高兴,叫诸葛亮当面立下军令状,又摆了酒席招待他。

(周瑜的步步紧逼衬托出诸葛亮的轻松自如、胸有成竹)

(2)

这时候大雾漫天,江上连面对面都看不清。天还没亮,船已经靠近曹军的水寨。诸葛亮下令把船头朝西,船尾朝东,一字摆开,又叫船上的军士一边擂鼓,一边大声呐喊。鲁肃吃惊地说∶“如果曹兵出来,怎么办?”诸葛亮笑着说∶“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我们只管饮酒取乐,天亮了就回去。”

(鲁肃这位朋友的担忧更衬托了诸葛亮的运筹帷幄、胸有成竹)

(3)

曹操听到鼓声和呐喊声,就下令说∶“江上雾很大,敌人忽然来攻,我们看不清虚实,不要轻易出动。只叫弓弩手朝他们射箭,不让他们近前。”他派人去旱寨调来六千名弓弩手,到江边支援水军。一万多名弓弩手一齐朝江中放箭,箭好像下雨一样。诸葛亮又下令把船掉过来,船头朝东,船尾朝西,仍旧擂鼓呐喊,逼近曹军水寨去受箭。

(曹操的多疑衬托了诸葛亮识天识人、神机妙算)

4.横向比较阅读:同样的“智慧”,同样的衬托手法,《空城计》和《草船借箭》两个重点段落在表达方式上有什么不同?

小结:《草船借箭》主要描写人物的语言,《空城计》则直接描写战争场面,不同的表达同样让人感受到形势的危急。

【设计意图】本环节引导学生运用上一环节所学的方法阅读《草船借箭》,进一步体会衬托的作用,教学的重点是结合课文弄明白什么衬托什么。其次是横向比较阅读两篇课文,引导学生感受它们的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这样,学生在求同中发现名著都喜欢运用衬托手法去表现人物形象的规律,并在求异中发现了不同表达方法的相同表达效果。

五、扩展阅读《火烧新野》,习得方法

1.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两篇文章,你们有哪些收获?

引导学生从三个方面谈。(1)进一步感受到诸葛亮的智慧形象;(2)了解了衬托的表现手法;(3)运用比较的方法阅读多篇文章。

2.运用比较阅读策略,课外阅读《火烧新野》,进一步去感受以衬托来表现人物形象的方法。鼓励有兴趣的学生可以去阅读名著《三国演义》。

【设计意图】这个环节不仅是这节课的总结,而且是这节课的延伸。总结在于引导学生从人物形象、表达方法和阅读策略三个方面进行知识的建构;延伸在于运用所学之法去阅读另一篇文章,甚至阅读整本名著,使学生进一步体会衬托对表现人物形象的作用。

【板书设计】

诸葛亮的

环境 重难点

对手 衬 托 相似点

将士 智慧 不同点

朋友

【总评】

一、在组织文本时,强调互文性。“群读类学”在组织文本上,强调互文性。所谓互文性就是文本与文本之间的联系要密切,也就是强调“类”。“类”要很明显,才能突出相似点,才能在统整时便于发现规律,便于对某一知识形成完整的、全面的了解。本单元的三篇文章都运用了衬托的手法表现诸葛亮的智慧,这就突出了互文性,体现了“类”。

本节课在“类”的确定上,赵老师有敏锐的、独特的目光,很会捕捉和寻找规律。很多教师在教学这两篇课文时,或是抓对比的写法,或是抓正面、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方法。而赵老师独具慧眼,抓衬托的手法,可以说他善于发现别人没发现的地方,使教学耳目一新。

二、在教学目标上,强调集中性。在“群读类学”的单元组织文本时,为什么要把这几篇文章组合在一起,总有一个原因。根据这个原因可以拟定核心目标,其他作为复习、巩固之用的可作为一般目标。这节课,赵老师围绕核心目标,对课文内容进行大胆取舍,重新组合教学内容;同时,引导学生在感知文章整体背景下,单刀直入,抓文章中运用衬托手法的语段,体会诸葛亮的形象。整个教学目标集中,内容单纯。

三、在进行“类学”时,强调统整性。统整的思路有下面两种。一是在求同的基础上求深。求同是主要的,属于“群读类学”中的“类”。《诸葛亮的智慧》一课中,两篇文章都是一个人写的,都写的是一个人,都表现的是一个人的智慧。求同很容易,但如果只是求同,比较学习两篇文章就很难达到目的。因此,必须在求同的基础上求深。趙老师这节课,运用比较法阅读两篇文章,引导学生去寻找规律,发现这两篇文章都运用了衬托的手法表现诸葛亮的形象。如果一篇文章这样,就可能会有偶然性;如果多篇文章都是这样,这就带有规律性。同时,也让学生进一步认识了诸葛亮的智慧,加强了对诸葛亮的认识。二是在求同的基础上求异。在学生一步一步领悟衬托的手法在文中的作用后,教师再引导学生将两篇文章中运用了衬托手法的段落进行比较,让学生明白不同的表达方法同样表现了形势的危急。这是在同中求异,又在异中求同,使学生对表达方法及其作用有了较全面、较深刻的认识。

(责编 韦 雄)

猜你喜欢
教学设计智慧
《电气工程毕业设计》 课程的教学设计
高中数学一元二次含参不等式的解法探讨
“仿真物理实验室” 在微课制作中的应用
翻转课堂在高职公共英语教学中的应用现状分析及改善建议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案例教学的几点思考
智慧派
智慧决定成败
智慧往前冲,统计百分百(1)
智慧往前冲,统计百分百(2)
智慧往前冲,统计百分百(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