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合肥市庐江县城北小学(231500)
随着基础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核心素养”对一线教师而言已不是一个陌生的概念。如何让“核心素养”从内涵丰富的顶层设计落实到小学数学学科的教学阵地,让它生根发芽?这是教学中迫切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数学的核心就是思维,提高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就是要促进学生的思维水平发展。如何让学生的思维训练在数学课堂上落到实处?郑毓信教授在《以“深度教学”落实数学核心素养》一文中给我们指明了方向:只有教师深度“教”,学生才能深度“学”。现以“分数的意义”一课为例,谈谈对于“深度教学”的“思”与“行”。
课程改革的脚步一直在前行,课堂教学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教师都积极投身课程改革,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动”起来,“活”起来。然而,反思当下的课堂教学,常常能看到:学生动手机会多,动手过后的思考时间少;常常能听到:“看谁先能想到问题的答案!”“他答得又快又好!同意的请举手!”……教学是一门“慢”艺术,可否让学生动手过后有一段独立思考的时间?可否常对学生说“别着急,慢慢来”?让学生真的能静下心来思考。
课堂教学中,有效的问题可以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更深处。当然,问题不应过多、过细,而应在学生思维需要提升的节点上提出,激起他们思维的火花。
【片段1】在比较异同中理解单位“1”的含义
课件出示六幅图:
生1:①②⑤中的涂色部分可以表示。
师:③④⑥中的涂色部分为什么不行?
师:看来平均分是得到一个分数的基础。
师:把目光聚焦到①②⑤这三幅图中,涂色部分为什么都可以表示?它们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呢?
生2:都是平均分成4份,而涂色部分都表示这样的3份。
师:它们又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呢?
生3:分的东西不一样。
师:真厉害!你们一下子就点出了问题的关键!
师:以①为例,它是将“一块饼”平均分,还可以将它换成一个蛋糕、一个西瓜……这些分的东西都可以看成是一个物体。(板书:一个物体)②中的“8个圆片”可以换成……(板书:一些物体组成的一个整体)⑤中的“1米”可以换成……(板书:一个计量单位)
师:无论是一个物体、一个计量单位,还是一些物体组成的一个整体,都与哪个自然数联系紧密?
生4:与“1”有很大关系。
师:在数学上它们有一个统一的名字叫单位“1”。回到①②⑤三幅图中,它们的单位“1”分别是什么呢?(引导学生完整说一说表示的意义)
数学是一门系统性很强的学科,教师要善于抓住知识间的链接点,深挖教材。分数是“分”出来的数,教师要使学生体会到分数与以前学的整数、小数一样,也可以“数”出来。
【片段2】理解分数单位
(1)类比迁移
师:分数和整数、小数一样,也有自己的计数单位。
师:5是由5个( )组成的,它的计数单位是( );0.8是由8个( )组成的,它的计数单位是( )。的计数单位是多少呢?
生1:,因为里面有5个。
(2)抽象概括
师:课件上这几个涂色部分所表示的分数的分数单位分别是多少?又分别由几个这样的分数单位组成?
师:如果没有图形的帮助,你还能说出来吗?
生2:它的分数单位是。师(出示):分母被遮住了,你还能看出它的分数单位是多少吗?
生3:不能确定了,但能知道它由3个这样的分数单位组成。
师:结合刚才的思考过程,观察每个分数和其对应的分数单位,你有什么发现?
……
此教学片段中,为了让学生理解分数单位的意义,从复习整数与小数的计数单位入手,运用知识的迁移,帮助学生理解分数的分数单位与整数、小数的计数单位本质上是一致的,让学生感受到分数也是“数”出来的,分数单位的累加就是分数。
数学的魅力在于能让学生在富有挑战性的数学活动中获得成就感,体会成功的乐趣,提升学习的自信。深层次的练习能让学生在夯实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外,培养思维的灵活性。
【片段3】“分数的意义”教学——拓展练习
课件出示:
师:做完题后应该反思“这一题中不变的是什么”。
生1:都是将12个小正方形进行平均分。
生2:涂色部分没有变,都是4个小正方形。
师:那为什么会得到不同的分数?
生3:分的方法不同。
生4:平均分的份数不同得到的分数也就不同。
此教学片段中,通过一道拓展练习题,让学生在动手分一分、写一写的活动中感受分数意义中“变与不变”的奥妙之处。在此,教师不满足于解决问题,而是关注学生思维的多元性和创新性,又通过提问“有什么不变的地方,又有什么变化的地方”将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处,让学生学会用理性的思维思考问题,让课堂充满浓浓的数学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