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淑蓉,吴林峰
(温州市中西医结合医院,浙江 温州 325000)
癌性疼痛是晚期癌症患者常见症状,可影响其治疗依从性和睡眠,降低生活质量,需采取安全有效的方法减轻疼痛[1- 2]。本研究选择癌性疼痛患者90例根据治疗方法分组,分析了三阶梯镇痛联合穴位埋线配合以痛为腧针刺法治疗癌性疼痛的应用效果,报告如下。
1.一般资料。 选择2015年6月- 2016年11月癌性疼痛患者90例根据治疗方法分组。观察组男22例,女23例;平均(65.72±2.56)岁。肺癌、胃癌、大肠癌、食管癌、肝癌、其他各有10例、12例、13例、10例、6例和4例。对照组男23例,女22例;平均(65.77±2.51)岁。肺癌、胃癌、大肠癌、食管癌、肝癌、其他各有10例、12例、12例、11例、6例和4例。两组一般资料无统计学差异。
2.方法。对照组给予单一三阶梯镇痛治疗,治疗10天。观察组则给予三阶梯镇痛联合穴位埋线配合以痛为腧针刺法治疗。三阶梯镇痛方法和对照组一致。同时,给予穴位埋线配合以痛为腧针刺法治疗。(1)以气海、下脘穴、中脘穴、滑肉门、外陵和关元穴埋线,并在疼痛最长出现的部位选择穴位进行针刺(根据不同癌症类型选择),选择3- 5个最明显压痛点进行针刺。(2)操作前用75%酒精对皮肤局部消毒后取30号毫针垂直进针,性提插捻转结合平补平泻,得气后留针半小时,中间行针1次,取穴注意手法轻,每天治疗1次,治疗10天。(3)埋线操作时,常规皮肤消毒后制备1厘米等长线段备用(医用羊肠线),用28号毫针为针芯,8号注射针头为套管,选取一段线体,将其置入埋线针针管前端,将其推入针管,将针头刺入到穴位中,得气后一边推针芯一边将针管退出,将线体埋入穴位。
3.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癌性疼痛控制率;疼痛缓解时间;治疗前后患者癌性疼痛评分(用VAS评估,0- 10分,得分越高说明疼痛越剧烈)、生活质量指数QLI(0- 10分,得分越高生活质量越高)、卡氏评分(10- 100分,10分死亡,得分越高越好)。 显效:VAS评分降低5分以上;有效:VAS评分降低3- 5分;无效:VAS评分降低不足3分。癌性疼痛控制率为显效、有效百分率之和[3]。
1.两组癌性疼痛控制率相比较。 观察组癌性疼痛控制率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两组癌性疼痛控制率相比较[n(%)]
2.治疗前后癌性疼痛评分、生活质量指数QLI、卡氏评分相比较。 治疗前两组癌性疼痛评分、生活质量指数QLI、卡氏评分相近,P>0.05;治疗后观察组癌性疼痛评分、生活质量指数QLI、卡氏评分优于对照组,P<0.05(见表2)。
3.两组疼痛缓解时间相比较。观察组疼痛缓解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见表3)。
表2 治疗前后癌性疼痛评分、生活质量指数QLI、卡氏评分相比较
表3 两组疼痛缓解时间相比较
穴位埋线是改良后针灸的一种方法,其借助羊肠线对穴位的持久刺激作用发挥治疗效果,操作简单,无创伤,可有效缓解疼痛,调节气血输布,改善脏腑功能。而以痛为腧针刺法的应用可直接对局部压痛点进行刺激而发挥疏通经气作用,达到通则不痛的目的。两种方法配合应用,可互补优势,兼顾标本,效果确切[4]。
本研究中,对照组给予单一三阶梯镇痛治疗,观察组则给予三阶梯镇痛联合穴位埋线配合以痛为腧针刺法治疗。结果显示,观察组癌性疼痛控制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疼痛缓解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两组癌性疼痛评分、生活质量指数QLI、卡氏评分相近,P>0.05;治疗后观察组癌性疼痛评分、生活质量指数QLI、卡氏评分优于对照组,P<0.05。
综上所述,三阶梯镇痛联合穴位埋线配合以痛为腧针刺法治疗癌性疼痛的应用效果确切,可有效减轻癌性疼痛,改善患者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值得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