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中文,黄静芳,廖 璞,徐炜烽,盛胜航,胡 野
(1.苏州卫生职业技术学院,江苏 苏州215009;2.重庆市人民医院,重庆 400014;3.宁波美康盛德医学检验所有限公司, 浙江 宁波 315100;4.金华职业技术学院,浙江 金华 321017;5.全国卫生职教行指委检验专业分委会,浙江 金华321017)
随着现代免疫检验技术的快速发展,临床实际工作中检测设备、检测项目、检测方法都发生了较大变化,新知识、新技术、新手段的不断充实到临床检验一线工作过程中[1- 2],同时,也有一些免疫检验技术或检测项目落后于医学发展而逐渐被临床淘汰。免疫检验技术作为医学检验技术专业的核心课程,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实践性和学科交叉性。为深入了解专业与行业、岗位任务与课程内容、教学标准与职业标准的相符性,对课程对应的岗位工作任务进行调查分析,为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免疫检验技术课程标准的修订、教材内容的编写、教学方法的改革提供参考依据。
采取随机抽样调查的方法,从浙江、江苏、广西、河南、黑龙江、上海、福建、山东、北京和河北等全国10个省13个地区范围内,随机抽取三级医院25家(其中三级甲等医院17家、三级乙等医院8家)、二级医院27家(其中二级甲等医院17家、二级乙等医院10家),共52家医院的检验科,对其开展的临床免疫学检测项目及免疫检验技术进行专题调研。
根据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免疫检验技术课程要求,结合国家卫生计划生育委员会《医疗机构临床检验项目目录(2013)》《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第四版)》及职称资格考试的主要免疫学检测项目和技术,梳理了108项临床免疫检测项目和免疫检验技术,设计形成《免疫学检验岗位工作任务调查分析表》,从知识或技术应用频率、检测方法两个方面进行调查。按照课程知识和技术的临床实际工作应用频率,分为常用、少用、偶尔用、基本不用四个等级:(1)常用是指每周用到的知识和技术;(2)少用是指每月用到的知识和技术;(3)偶尔用是指每半年用到的1- 2次的知识或技术;(4)基本不用是指每年仅用1次甚至已淘汰不用的知识或技术。检测方法从手工检测、半自动仪器检测、全自动仪器检测三类方法进行调查。同时,还对临床各级医院近年来开展的新项目、3- 5年准备开展的新项目进行了调查。
免疫临床检测项目和免疫检验技术在三级医院和二级医院临床应用存在明显差异,受检测设备、检测标本和检测人员技术的限制,或者检测试剂和方法的更新升级,部分教学内容的临床检测项目和免疫检验技术在医院基本不用,甚至临床已经停止使用,具体调研结果如下。
肿瘤标志物检无论是三级医院还是二级医院,肿瘤标志物都是作为普遍开展应用最广泛的临床免疫检测项目,其中,癌胚抗原(CEA)、甲胎蛋白(AFP)、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等检测项目在各级医院均广泛开展;但复合前列腺特异性抗原(CPSA)、前列腺酸性磷酸酶(PAP)、非小细胞肺癌抗原(LTA)等检测项目应用频率偏低,总体来讲三级医院明显多于二级医院。
二级医院和三级医院都不同程度的在开展临床过敏原检测项目,其中总IgE、血清过敏原特异IgE、吸入性过敏原、动物性过敏原、食入性过敏原等检测项目都是各级医院相对开展较多项目;但昆虫毒液过敏原、乳胶相关过敏原测定、特应性过敏原测定等检测项目临床应用频率偏低;结果同时显示,开展同一检测项目三级医院数明显高于二级医院,整体而言二级医院开展过敏原检测的项目数也显著低于三级医院。
虽然二级医院和三级医院都在开展自身免疫性疾病的临床检测项目,但三级医院开展的项目应用频率明显高于二级医院,可能与医院的就诊人次和完善的科室布局有关。临床开设的自身免疫性疾病检测项目中,抗核抗体(抗ANA)、抗核提取物抗体(抗ENA抗体、抗单链DNA抗体(抗ssDNA)等是各级医院开展相对较多项目;但系统性红斑狼疮因子试验(LEF)、抗染色体抗体等是临床应用频率极少的检测项目,可能与需要进行此项目检测病例数量或诊断价值低较少有关。
本次调研涉及免疫原和抗体制备技术、凝集反应、沉淀反应、补体测定技术、酶标记检测技术、荧光免疫检验技术、放射免疫检验技术、胶体金免疫技术、化学发光免疫技术、免疫复合物检测、免疫细胞检测技术、肿瘤标志物检测、过敏原检测、自身免疫性疾病检测、其他免疫检测技术共15大类108项目,同时分别对其临床检验的方法,从手工检测、半自动仪器检测、全自动仪器检测进行了调研,具体统计如下(见附表)。
附表 免疫检测项目和检验技术临床检测方法的调研结果
随着医学新技术的运用,免疫检验技术已成为各级医疗机构、卫生防疫机构、医药科研机构、独力实验检测机构广为采用的重要工作手段[3]。免疫检验技术课程,主要培养学生传染病、肿瘤标志物、自身免疫病、免疫增殖病、体液免疫球蛋白、免疫细胞及功能检验等职业岗位技能。调查结果表明,免疫检验技术和检测项目因地区经济、检测设备、检测试剂的多样化,具有较大的科室差异性,但引起了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免疫检验技术课程教学工作者的如下思考。
调查结果显示,补体结合试验、单向琼脂扩散试验、E花环试验等部分教材上讲授的免疫检测项目和技术,由于操作繁琐、敏感性低、难以标准化,逐渐失去了临床疾病的辅助诊断和疗效评判价值,临床免疫检测中基本不用;但免疫芯片、HLA分型、四聚体等免疫新技术已应用于临床免疫检测项目。因此,重新梳理和构建免疫检验课程内容体系,修订和调整课程教学标准和实践教学内容,对培养临床实用型医学检验技术专业人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4]。
对于临床上应用最为广泛和普遍的临床免疫检测项目和技术,要保证每个学生会熟练实践操作[5],可以利用业余时间开放实验室,要求学生反复练习,切实掌握检测项目的实验原理、基本操作步骤、影响因素和临床意义。对于需要化学发光分析仪、全自动连续波长酶标仪、流式细胞仪等大型仪器设备的技术,可以采取医院集中见习或虚拟仿真系统,也可以建设可视化临床实践教学系统进行替代。为了缩小学生专业素养与临床职业岗位的差距,可改变传统的授课模式[6- 7],提高学生文阅读献能力[8],充分利用现代信息化教学手段,建设数字化教学资源库,将课堂教学向课外延伸,形成只要学生想学习,身边随时有资源的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
调查结果表明,医院综合评定等级与开展的免疫学检测项目、免疫检验技术、临床应用频率、临床检测方法有直接的相关性。统计分析发现,三级医院开展的免疫检测项目和检验技术平均数量为35.92(898/25=35.92),与二级医院的平均数量20.37(550/27=20.37)之间具有显著型差异(P<0.01)。由此提示,学校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在遴选学生毕业实习点、课程集中见习点、校企合作单位时,应建立专业教学基地优选论证机制。
另外,课程或职业考试大纲中要求掌握的免疫检验技术和检测项目,如免疫原制备、单克隆抗体制备等免疫检验技术,由于检测试剂的商品化,医院临床工作已基本不开展,但个人认为仍是属于免疫检验技术课程中必须掌握的重要的内容,有利于学生对免疫检验知识的理解和掌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