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 倩
江苏省沭阳县东关实验小学
语文知识不仅是学生交流的工具,同时也是我国传统文化的载体与传播媒介,因此长期以来语文都是必学、必考的科目。但由于传统教学模式一味主张死记硬背,最终的教学效果自然就达不到预期。不仅令师生耽误了宝贵的课堂时间,而且也使学生逐渐产生了厌学情绪。由此可见,对师生互动这种寓教于乐的教学形式进行研究,就显得十分有必要了。
语文一直给学生造成枯燥乏味的刻板印象,不仅由于其大量背诵记忆的内容,而且也与机械呆板的教学模式有着很大的关系。“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如何让学生在课堂学习中体悟到语文的魅力就成了教师要思考的问题。在以往的教学中,部分教师采用“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学生的主观想法为得到尊重,因此在课堂中的表现就差强人意。而师生互动更加注重双方的沟通交流,借助启发和教学相长来促进师生的共同进步。学生在这种学习氛围下,参与讨论和思考的积极性也将有效地提高,为此后的教学工作提供便利。
传统语文课堂大多是单向的知识传授,教师向学生灌输而学生则被动接受。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往往只能靠题海战术来巩固,虽然在短期内也能起的不错的成效,但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不足课后遗忘率也会不断上升。偶有教师利用简单的课堂提问来促进互动,然而“懂了吗?”,“对不对”等封闭式的提问方法实际上并没有实现真正的互动。而在当下的教学课堂上,教师应该充当起组织者和引导者的身份,在学生存疑时给予适当的点拨。通过这种形式,学生在教师的启发下不断进步,教学效果自然就得到了改善。
在我国的传统文化中师生关系严重不对等,这也导致在师生互动环节往往出现偏差。一方面是在地位悬殊,学生对教师有一种天生的敬畏感,因此在互动环节往往不愿意参与其中;另一方面是知识储备的差距,学生对教师、标准答案以及课本当作权威而逐渐丧失了自主思考的能力。在这种师生关系下,互动环节就流于形式,教师的意见占据主动地位而学生疏于思考全盘接收。亦或者是部分小学生自尊心较强,在互动中害怕出错而受到了同学的嬉笑,因此也往往选择三缄其口。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紧张的师生关系造成的,学生在互动中未能真正发散思维。因此,要提高互动教学的时效性协调师生关系是第一要务。
由于我国师生互动教学起步较晚,因此理论研究和实践措施仍存在大量的空白。尤其是在互动形式上,仍不免落入形式单一、内容乏味的尴尬境地。笔者发现,大部分教师均采用提问的形式来互动。但提问的质量却参差不齐,部分问题缺乏教学意义对学生的启发作用微乎其微。抑或是语文教师从课后题、辅导书摘录的问题,这就导致互动内容千篇一律。未能结合学生的个性化思想和语文基础,这样提出的问题自然也就使教学效果大打折扣。随着电教手段的不断成熟,在小学语文课堂中也不乏教师利用多媒体来促进互动。不过目前多数教师不熟悉多媒体的操作流程,而且在前期课件制作中对备课能力有着较高的要求,因此也给这种方法的普及带来了一定的难度。
实际上对于师生关系教育界不少人都存在严重的误解,大部分认为严师出高徒,在教学中以不苟言笑的形象对学生严格要求。这种做法虽然也能起到一定的效果,但对学生的长远发展十分不利,而且也极容易造成学生的抵触。因此,笔者建议要想实现有效地师生互动就必须先建立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首先,在日常的交流沟通中教师应该基于学生足够的尊重。比如在提问过程中,若是学生回答正确则通过手势与微笑来鼓励;而一旦学生的部分观点不正确也不应惩罚,而需要及时找出错因并纠正问题。此外,既要做良师也要做益友。教师应该于学生打成一片,参与他们的小组讨论中并适当的予以引导。这要求教师发扬“生本理念”,注重学生的成长发展,不断设计出更优质的教学方案。
针对目前师生互动形式单一的问题,教师还必须集思广益提出更多、更有效的互动手段。同时将这些办法灵活运用到教学中,让语文课堂充满活力。比如在学习《什么是幸福》(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上)这篇课文时,笔者并没有开门见山的开始讲课,而是向同学们提问“什么是幸福?”。同学们立刻开始讨论起来,有的说每天都吃好吃的,有的说每天和同学们一起玩,大家争先恐后的发言说着各自的观点。这时笔者才让学生仔细默读课文,了解三位主人公的幸福,才知道幸福是需要通过自己的劳动来服务别人。不少同学为先前的幼稚回答感到惭愧,并表示要在此后多做对别人有益的事。通过这一课的学习,不仅通过互动使课堂更加有趣,而且还让学生了解了幸福的本质。
综上所述,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师生互动必将成为教学领域的必然趋势。然而现阶段师生关系不协调、互动形式单一,缺乏深层互动的问题普遍存在,笔者建议小学语文教育工作者应该不断推陈出新总结出更卓有成效的互动手段,为提高教学效果贡献一份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