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洪晶
内蒙古兴安盟扎赉特旗音德尔第一中学
文言文的教学一直都是高中语文教学中的一个瓶颈,类似于英语教学一样,学生所拥有的文言文基础知识薄弱,导致对于文言文的理解能力不强,而实际的内容又多导致了学生学习过程的枯燥,很多学生在平时进行文言文学习的时候,花费了很多工夫,但是效果却不显著。面对学生的现实情况,和巨大的升学压力许多教师选择牺牲文言文本身优美的文学魅力,而用服务高考的目标来进行教学,导致学生的兴趣逐渐降低,学习的效率逐渐降低。
在升学压力陡增的今天,高中文言文的教学功利性明显增强,越来越多的教师秉承着为高考服务的理念来进行文言文教学,对于老师和学生而言,只有考点才是重点,而对于非考点内容则可以忽略,甚至对于出现的错误都可以将就。长此以往,学生学习文言文的目的也仅仅只是为了应付高考的要求,因此缺少了对文言文的真正学习,也就造成了没能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珍贵精髓。这显得有点本末倒置了,因为文言文的重要目标正是在于人文情怀的教育,同样一件事情,中国的古人是怎样看待的,又是用怎样的思维来辨别的,又是用怎样的笔触来记录的?这些与中国人自身息息相关的思想文化,如果能够被学生们所理解,领悟,就能在学生今后的发展起着及其重要的作用。书读百遍其意自现,让学生在反复的朗读中体会文言文的内在含义,虽然是一种传统教学方法,却具有极其深刻的教育内涵。因此教师可以考虑采用传统教学方法,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为了创新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学习效率,可以考虑采用更多的方式来进行教学。
词语教学,是文言文学习的基础。因此,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对文言文中的常用词进行分类、归纳,掌握文言文词语的特点,并且在文言文教学中,扎实学生的文言文基本功,提升学生的文言文学习能力。
以高中教材中人物传记类的词语为例。在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高中文言文中人物传记的具体类型、表述内容,总结此类文言文的常用词。如,表官职变化中单独表示任命的就有“授、拜、除”等多个词,作者经常提到的表示罢免的有“夺、黜、罢、免、去、废”等等,这些词语虽然字不相同,但是意思一样。除此之外,还有与现代意思大相径庭的词汇。如,《廉颇蔺相如列传》中“相如虽驽,独畏廉将军哉”的“独”字,在文言文中表示一种反问,与现代的“一个人”的意思相差很多。同样,“古之学者必有师”中的“学者”与现代文中的“学者”的意思也不尽相同,相对而言,“学者”在现代文中的意思更加专业、具有一定的科学性。总之,文言文正是由这些百变词汇组成的,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着重促进学生对特殊词汇的分类、归纳、记忆。
借助相似的文章进行比较阅读,能够有效地促使学生深入探究文章的主题,深化对文章内容的感悟,从而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鉴赏能力。
以高中语文《劝学》与《师说》两篇文章的教学为例。结合两篇文言文的主题内容,即论述求学之道,教学可以以主题为依据进行比较阅读。荀子的《劝学》借助大量修辞手法的运用,用物拟人,阐述学习的重要性,从而启发学生刻苦求学、努力提升自我。而韩愈的《师说》更强调教师的职责,即“传道授业解惑”。两篇文章虽然主题相同,但是论述方面不同。在比较阅读中,学生能够更加全面、客观的看待“学道”这一问题。同时,教师也可以借助两位作者时代背景的不同,引导学生借助时代背景比较两人思想观点差异的原因,从而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鉴赏能力。
相比于现代语文的修辞手法与句式结构,文言文中的更加丰富、充实。因此,在文言文教学中,教师善于结合修辞、句式进行内容讲解,深化学生对文言文理解的同时,提高学生的文学功底。
以《兰亭集序》教学为例。在文中,作者运用了大量的特殊句式。如,“固知一生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其致一也”。这是一个典型的以“也”字结尾的判断句,在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文章中其他的判断句,引导学生对判断句的句型结构进行比较、归纳。此外,文中还有倒装句,如,“当其欣于所遇”“亦将有感于斯文”“俯察品类之盛”“虽无丝竹管弦之盛”等,前两个是以“于”字为后置标志,而后两个则是以“之”字。还有省略句,如:(众人)列坐(于)其次等等。每個句式都有各自的特点和标志词,准确掌握这些内容,能够极大提高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能力。
高中文言文的教学离不开词语、句式、修辞手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创设教学活动,扎实学生的文言文基础,从而为更深层次的文言文教学打下良好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