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研究通过对不同延迟满足能力的幼儿为观察对象,对其在区域游戏中的行为表现比较,寻找其是否存在不同之处为研究目的,采用实验法、观察法,以本幼儿园30名小班幼儿为研究对象,进行了延迟满足时间的测定以及不同延迟满足能力的幼儿在区域游戏中的自控行为表现这方面进行了研究,得到了相关的结果。
关键词:自我控制;延迟满足;区域游戏
一、 问题的提出
延迟满足是幼儿自控能力的表现之一,是自我控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我们人类的适应机制以及自我调节等方面都十分重要。
本文将对不同延迟能力的幼儿在区域游戏中的自我控制行为表现进行研究,从而提高幼儿的自控能力。
二、 研究过程
(一) 研究对象的选择
随机从本幼儿园抽取小班健康幼儿30名(男女各半,在3周岁4个月到4周岁3个月之间)作为被试,如果有被试流失或被试不理解指导语等问题,则重新选择被试,补齐30人。这些儿童均来自昆山市区。
(二) 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实验法,依据米歇尔的经典研究范式研究小班幼儿的延迟满足能力,采用观察法对筛选出的幼儿进行行为观察和成因分析。
(三) 研究过程
实验时间为2017年9月~2018年5月。此研究共需要被试30人,整个研究的流程如下所示:
(1)确定实验对象,选定实验幼儿园;
(2)确定实验室,做预备实验;
(3)正式施测,记录数据;
(4)整理数据,制作图表并进行数据分析;
1. 预备实验
(1)确定奖励刺激物
在正式测试之前,需首先确定作为满足奖励物的刺激材料,我们最终确定为食物,在儿童喜爱的食品中确定了巧克力豆、奶糖、薯片等刺激物。然后进行奖励物的偏爱测试,统计结果显示,9位幼儿选择巧克力豆,15位幼儿选择棒棒糖,6位选择薯片,最后得出棒棒糖最受幼儿喜爱就选定它为刺激奖励物。
(2)帮助被试理解敲门的作用及使用操作
被试在主试的陪同下进入实验室,主试站在门旁告诉被试:“我们玩个游戏,老师呆在隔壁,你只要一敲门,老师就会马上回来。”被试亲自操作敲门,主试返回,练习2~3次。
(3)计时
根据以往的研究标准,本研究将幼儿完成任务的时间确定为20分钟。延迟时间计时:以时间为指标(分钟),从实验者关上房门的那一刻开始,到被试忍不住敲门的那一刻作为该被试的延迟满足时间。
2. 正式实验程序
(1)施测
首先对随机抽取的30名儿童进行延迟满足时间的测定,指导语:“小碗里有3个棒棒糖,老师要去隔壁,你在房间里等我,但不能偷吃碗里的糖,假如你实在想吃了,就到门口敲门,老师就会回来。
(2)考察被试是否理解任务
指导语:
“如果你忍不住想吃糖了,应该怎么做把老师叫回来?”
注:指导语最多陈述三遍,依旧不能正确回答以上三个问题的不作为本实验被试。
(3)实验者离开实验室
指导语:
“老师到隔壁,你不能碰碗里的糖,如果实在忍不住了就敲门,老师就会过来。”
实验者离开,计时开始,直到幼儿敲门为止。实验者返回,记录时间。
三、 研究结果
(一) 小班幼儿延迟满足能力的状况
对本幼儿园随机抽取的30位幼儿进行了延迟满足时间的测定。
根据表1和图1可以看出,延迟满足时间在10分钟以内的有3人;延迟满足时间在30~40分钟之间的有3人,两者人数相同且不多;延迟满足时间在10~20分钟之间的有9人,属于未完成任务;而在20~30分钟之间的人数最多有15人,属于完成任务。
(二) 不同延迟满足能力的幼儿在区域游戏中自我控制行为的观察结果
为了研究不同幼儿的延迟满足时间差异与他们在游戏中的自我控制行为表现是否有一定的联系,于是我在延迟满足时间少于10分钟的幼儿中随机挑选一位幼儿,同时在延迟满足时间在30~40分钟之间的幼儿中也随机挑选了一位幼儿,在一周的区域游戏观测中,从对老师指令违反的次数、与同伴交往中发脾气的次数以及在游戏中的专注时间这三方面进行了记录。
从表2、表3的数据中可以看出,乐乐在一周的区域游戏活动中,违反了老师12次指令,而以朵只违反了老师2次指令;在同伴交往中,乐乐对同伴一共发了8次脾气。而以朵只发了1次脾气;在每次区域游戏中,乐乐对自己首先选择的游戏最多能专注3到6分钟,而以朵可以维持10到18分钟,两人的差距较大。
四、 研究结果的分析与讨论
小班幼儿延迟满足能力的状况分析
延迟满足时间长的幼儿延迟满足能力强,反之则差。本实验中完成延迟满足任务的幼儿占总人数的百分之六十,可见现在幼儿的延迟满足能力都有一定的发展。且本实验中的幼儿延迟满足的时间普遍长于前人研究的结果。在米歇尔的经典实验中,只有三分之一的幼儿能完成延迟满足任务,而在本实验中有百分之六十的幼儿能完成任务。可见,在本实验中的幼儿其延迟满足能力较以往研究的结果,有较为明显的提高。
通过分析,不同延迟满足能力的幼儿在区域游戏中的自控行为表现是有很大的不同的,主要受家庭教养方式和家长的榜樣示范的影响,而这两点也正是造成本次实验结果与前人的研究结果有所不同的重要原因。
五、 研究结论
第一、本实验中的幼儿与前人研究的幼儿在延迟满足能力上有了较大的不同,延迟满足时间较长,延迟满足能力较高。
第二、幼儿延迟满足能力高的,在区域游戏中的自我控制行为表现就比较好,能够较好地控制自己的行为、情绪,注意力比较集中;幼儿延迟满足能力低的,在区域游戏中的自我控制行为表现较差,容易分心、注意力不集中,自控能力差。
六、 研究的不足
1. 被试个体不同。2. 研究样本容量少。3. 无关变量的影响。4. 反思研究者本身。
参考文献:
[1]林崇德,杨治良,黄希庭.心理学大辞典(下卷)[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
[2]杨韶彬.3~5岁幼儿的自我延迟满足能力及其与父母教养方式的关系[D].河北师范大学,2011.
[3]Funder D. BlockJ. H delay of gratification: some longitudinal Personality Correlates[J].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1983(6):1198-1213.
[4]黄蕴智.延迟满足——一个值得在我国开展的研究计划[J].心理发展与教育,1999,15(1):53-56.
作者简介:
周莹,江苏省昆山市,昆山市周市镇白塔幼儿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