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 琼 全海燕 王 斌 邹 莎 邓喜英
师德即教师的职业道德,是教师从事教育事业应遵守的行为准则[1],同时也是教师高尚情操的直接反映。高职院校教师肩负着培养社会主义接班人的责任,高职教师的师德影响着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学校的整体形象、教师的教学质量、学生的品性养成。因此,我们应注重高职院校教师的师德建设,达到教师能以人格魅力和学识魅力教育感染学生,做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的目的。
教师职业能力是从事教师岗位的基本要素,包括教书能力、科研能力、创新能力等。教师的专业学识渊博、科研创新能力强才能更好的教导学生。随着社会视角和互动平台多元化,教师的职业能力也偏向于多元化,教师只有适应多元化的社会环境,具备良好的职业能力才能更好的传授知识给学生、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让高职学生能更好的掌握多元化的应用型技术和实践操作能力。因此,教师职业能力是高职院校师德建设的基础内容。
教师职业态度包括严守岗位纪律、认真教书、关爱学生、适应工作环境、团结同事等。教师积极的职业态度是教师终身从事教育事业的保鲜剂,是教师高质量完成教学任务的催化剂,是教师高效率处理事情的润滑剂。教师积极的职业态度可引导学生从教育模式转换到自我教育模式,感染学生并影响其自我管理、自我调节、自我监督的能力。教师只有保持应有的职业态度才能发挥教师在学生、学校、社会中的积极作用。可见,教师职业态度是高职院校师德建设的重要内容。
教师职业理想是教师献身于教育事业的根本动力[2]。职业理想包括对教师职业的认同感、对教育事业的期待值以及对教师社会价值的认同感等。教师职业理想是师德的直接反映,只有对教师职业、教育事业存在崇高的理想,教师才能热情洋溢的保持积极的职业态度、才能主动地不断培养自身职业能力。教师将个人理想与职业理想相互融会贯通,完成职业理想即实现自我价值。可见,教师职业理想是师德建设的核心内容。
(1)强化师德意识。高职院校教师应该学会自我教育,通过主动学习政治理论知识和师德相关文件,达到不断强化师德意识的目的。遵守师德规则、遵循师德原则、拥有师德理想并通过高职教师职业来实现自我价值。
(2)提升师德素养。教师应注重自身的道德修养和职业素养,做到“爱国守法、敬业爱生、教书育人、严谨治学、服务社会、为人师表”,且不断培养自身精湛的专业技能、渊博的学术知识和严谨的科研能力,通过提升自我师德素养,达到以身立教的作用。
(3)注重人文关怀。由于高校教师传授对象是处于转型期的青年,教师的言行举止将影响他们的社会观、人生观、价值观,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对学生的人文关怀,以学生为本,尊重学生人格,突显学生的主体性,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1)完善教师考核制度。加强高职院校师德建设应完善教师考核制度,将师德评价纳入到教师考核制度中,建立高职教师师德考核相关的系统、科学、合理、规范的评价体系,评价体系应包括遵纪守法等公民基本道德和为人师表、严谨治学等教师职业道德以及以学生为本的人文关怀等等,并形成相对应的奖惩制度。
(2)加强师德相关培训。高职院校应组织教师集体学习师德相关文件,与时代紧密联系并及时更新教师的师德知识信息库;组织教师参加师德相关培训,以专家讲座、榜样教育、自主学习、集中学习、经验交流等培训方式,除师德培训内容外,还应加强教师心理健康培训[3],建立心理危机干预系统,避免教师处于心理亚健康状态而影响教学;加强教师职业生涯规划,引导教师规划好职业生涯,避免教师产生职业倦怠感;加强大学教师文化培训,使教师能在教学过程中融入大学文化精神,增加教学感染力。
(1)形成师德监督机制,落实教师职业行为。以社会大众作为监督主体,对高校教师师德形成无形和有形的监督作用,从而约束教师的职业行为,规范教师职业责任。在各高校试点,以网络平台为主,建立高职院校师德评价网站,对师德进行公开评价,发挥社会有形监督作用。通过广播、电视、报纸、网络等将社会大众的普遍立场形成舆论主体,影响教师的师德行为,发挥社会无形的监督作用。
(2)营造尊师重教的氛围,提高职业认同感。加大高职教师优秀师德模范的宣传力度,让社会大众了解高职院校教师的高尚品德和优秀事迹,形成良好的尊师重教的社会氛围,提高高职院校教师的职业认同感,从而提高教师的从业积极性,使教师形成崇高的职业理想和高尚的师德。
[1]崔楠,新时期高校师德建设长效机制研究[J].沈阳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4):269~274.
[2]黄赛军,湖南省高职院校教师师德问题与对策研究[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15.
[3]李玉霞,刘晓波.从高校教师心理健康的层面探究高校师德建设[J].教育与职业,2010(5):16~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