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教育需要关注道德

2018-11-14 23:01南京师范大学
长江丛刊 2018年31期
关键词:道德规范受教育者功利

■张 静/南京师范大学

一、道德内涵与价值

(一)道德的内涵

第一,关注人本身。教育容易忽视对人性、内心、需求等的关注,使人成为被动向德的附属品,所以需要关注受教育者情感、利益、人际关系等需求,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教人成德的事业,而有德必有情、有义、有爱、知耻,关注人并成为知人情冷暖的学科,才能真正培养出有德之人。第二,关注公正。讲道德不仅需要物质分配公正与公平的保障,也需要公正心的培育。正如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在道德面前人人同样平等,以基本道德规范为例,要求全体社会公民都应遵守,无一例外,而对超越基本规范之上的道德行为,也要坚持公正,教育者要求受教育者要有学德,同样自身也应坚持师德,使双方处于道德公正的两端,因为公正本身就是一种道德。第三,关注自由。“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论语·雍也》)“周敦颐认为颜回之所以贫而‘不改其乐’在于‘道德有于身而已矣’”[1],即“天地间,至尊者道,至贵者德而已矣”,这是对道德功利价值的超越,正如冯友兰指出人生有自然、功利、道德与天地四境界。其中,道德境界便超越了功利,实现道德自由化,自觉且自由地做出道德之事。

(二)道德的价值

第一,促进良性合作。美国著名生态学家加勒特·哈丁于1986年发表了一篇著名论文《公地悲剧》,其阐述了个人与集体之间的利益冲突并表明超越“个体与集体之争”从而“达成合作”较为艰难,即道德出现的必要性之一:促使人们在集体中能遵守规则、维护现有秩序等道德规范以达成合作,这意味着“道德是作为群体间竞争的获胜策略而得以发展的,即道德发展的目的是为了避免公地悲剧,而不是避免常识道德悲剧”[2]。因为“道德是大自然促进群体内部合作的方法,它能够使利益相互冲突的个体和平共处,共同繁荣。”[3]第二,追寻美好生活的动力。道德产生之初便通过规范人之言行而引导人们朝着美好生活前进,且现代道德面向全体人类——即追寻全人类的美好生活,这就需要全体坚守基本道德底线、追求高层次道德,思想政治教育通过认知引导、实践活动等让受教育者明确基本道德规范、道德践行途径,既通过自尊自爱、自我保护、善待自身与他人等自律方式朝着健康、优质的生活前进,又借助舆论谴责、惩戒等他律手段使自己与周围世界保持和谐状态,推进美好生活建设。

二、思想政治教育中道德的忽视与重塑

(一)道德忽视分析

一方面,偏重道德功利性而忽视个体道德培育。“道德作为社会的一种特殊价值形态,既有外在的功利价值,又有内在的精神价值。”[4]“正其义以谋其利”,体现了道德的功利性:实现个人价值的工具;内在精神价值的实现取决于人在践德时所获得的精神之感,但在实际教育中,教育者易将道德外在功利价值凌驾于内在精神价值,偏重道德教育效果,并滥用道德价值灌输法,将道德规范认知、道德选择、道德判断等视为可讲授的理论知识普而授之,而忽视个体内在精神价值的形成。另一方面,道德理性与感性的失衡。休谟曾说过“理性的作用在于发现真伪”,即我们需要理性,其引导我们对道德问题形成正确认知,使我们不至于错误判断后做出更离谱的道德评价,但理性又与个体的功利倾向有紧密联系,这导致理性有时也呈现出个体化的特点,但不能否认其在道德判断中所做的贡献;对于感性的人来讲,情感判断是其道德判断的主要方式,这极容易使其陷入“过激判断的泥沼”,而思想政治教育却未能引导受教育者学会平衡感性与理性的关系,反而成为其奴役品,这必然使人屈服于外在评价性的道德而难以实现对自我情感与体验的自由表达,这是奴役者的悲哀。

(二)道德重塑路径

第一,培养道德敬畏感。朱贻庭教授在新作《传统道德哲学6辨》中指出:“所谓‘敬畏’或‘敬畏感’,是主体对对象既敬重又畏惧的复合感情”,“人们因其崇高而敬,因敬其崇高而畏,即畏己之冒犯崇高也”,一个人如果丧失了对道德的敬畏之心,行为将会更加随便,由此可见,道德敬畏感的培养迫在眉睫。而敬畏感的培养需要重启人们的道德良知,因为良知担当着主体“道德立法者”的角色,重启良知既需要外在道德环境中道德榜样力量的正向发挥,引导行为主体树立高尚道德目标,又需要主体自身借助自律手段“谨言慎行”。第二,巧用价值澄清法。杜威认为根本就不存在一种绝对的道德真理,任何道德准则都必须服从不断发展变化的时代的需要,所以道德教育的核心就是培养孩子的批评性探究能力而不是对他们进行机械性的品格训练,最重要的是道德是无法在课堂上教授的,说教式的道德教学对道德品格的影响微乎其微,根本不存在所谓教出来的道德品质或良心这种事。因此,道德真正养成之地不是课堂而是现实生活,因此,在教育中灵活运用价值澄清法,让受教育者自由选择其认可的道德理念与行为,促使其获得道德自由。

猜你喜欢
道德规范受教育者功利
浅论党风廉政教育实践中的隐性教育
功在自己,利及他人
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常用的导入活动及其有效性分析
“生活教育”
浅析充分发挥受教育者主体性的重要性与途径
孔祥渊:“我”的出现有助于提升个体道德认同
素质教育的可行性实施细节研究
国家治理视域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路径
传统伦理道德现实价值研究
功利社会话功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