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雅芝
摘 要:作为一线教师,深知要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单靠学校教育教学改革是不够的,要实现培养具有优秀品质和社会生存技能人才的目标,必须构建一个教师、家长共同参与,学校、家庭、社会形成合力并共同发挥作用的开放的、立体的大教育环境。
关键词:家庭教育;家校融合;同理心
家庭参与教育对学校教育的效果具有极大的影响。家校合作教育有利于做到优势互补,使学校在教育学生时能得到更多的来自家庭方面的支持,而家长在教育子女时也能得到更多的来自学校方面的指导,真正实现教育“四个现代化”中提到的——家校融合化。
一、将心比心,用温暖融化寒冰
在孩子成长的教育路上,父母是最早的启蒙者,教师是有力的推动者,两者因为孩子走在一起,本都源于爱。新生入学,不管是学生还是家长,都充满了期待和焦虑,他们需要了解學校、熟悉老师,另一方面,面对这么多形形色色的新生,其实老师也是忙乱慌张的,为了让彼此能走得更近,沟通更畅通,新生入学第一课显得尤其重要。我校结合校园文化特色,设计了“亲亲校园”“亲亲班级”“亲亲老师”“亲亲同学”“亲亲自己”五大板块,让新生在有趣的活动中了解自己的学习场所,爱上自己的新校园。同时,通过不同层次和主题的家长培训,让家长明确学校的办学理念,接纳学校的育人模式。新生课程中,老师细致入微的照顾和指引温暖了每一个家庭,学校想尽办法让孩子尽快地熟悉、融入新的大家庭,对于家长来说,这就是拉近距离、化解寒冰最重要的开始。家校在意识层面上达成共识,对于今后家校深入合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推己及人,用互助代替埋怨
我们都知道,在这个世上“人无完人”,学生、教师、家长都不是完美的。在孩子的学习成长过程中,家校之间有摩擦、误会甚至埋怨都是正常的,我们常常听到老师们感慨教育很无奈,家长疏于管教,把责任推到学校;而对于家长而言,谁不想自己的孩子就是别人口中的“好孩子”呢?家庭教育的问题其实家长也很无助,因为缺少专业的培训,就算明知道有问题也找不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无从下手,只能放任自流。当诸如此类问题发生的时候,老师和家长都需要冷静下来,用推己及人的方式思考下一步该怎么做,如果发生问题的学生是自己的孩子,我会怎么处理?显然,不管是教师还是家长,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都希望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而不是互相埋怨,把问题的皮球推来推去。往往这个时候,具有专业素养的教师,需要主动抛出友好的橄榄枝,除了和家长反馈问题,还需要积极思考家校如何配合才能有共赢的效果,当家长能感受到教师真诚的帮助时,是愿意配合的。
比如,每学期学校要求教师深入开展家访工作,当我们走进每一个家庭,看到孩子生活的环境,了解到孩子原生家庭的状况后,就更能理解孩子为什么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了。记得有一次家访,走到一位学生的家中,发现家庭条件相当艰苦,孩子甚至没有一张正式、像样的书桌,父母每天早出晚归,家里有好几个孩子需要照料,根本没有时间关注孩子的学习,原来老师们还想向家长抱怨孩子学习习惯的问题,但了解了家长的困难后,我们几个科任老师决定齐心协力,利用自己的课余时间在学校里辅导孩子完成作业,并且鼓励孩子在家里承担自己的责任,回家帮助父母干活。看到老师无私的帮助和付出,家长也积极配合老师做好本分,尽量不给老师添麻烦,后来这位学生的学习状况有了很大的改进。所谓“人心都是肉做的”,家校之间遇到问题能推己及人地思考问题,并主动为他人着想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家长和老师自然就会少了许多芥蒂和埋怨,多了许多包容和理解,真正帮助孩子走出困境。
三、换位思考,用行动培养默契
班主任是家校合作中最关键的桥梁,但是他们常常因为肩负着许多上传下达的职责,处理繁杂的班级事务而疲于奔命,这个时候如果能获得家长在行动上的支持,是班主任获得职业幸福感的重要途径。我校的家长理事会、班级家委会在这方面起了很好的带头示范作用。
每学期,学校德育处会在家长理事会会议上公布一学期学校的主要教育教学任务和活动,家长理事会在会长的组织下马上成立若干个专项小组负责协助学校开展活动,比如读书节跳蚤市场场地布置和维护的义工队、期末考试监考组、体育节摄影摄像团等,为学校工作的有序开展保驾护航。
古语言,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真正实现家校合作融合化,不能仅仅停留在以前家长到校开开家长会、听听讲座,而是家长和老师双方都需要发挥同理心,为了孩子茁壮成长的共同目标,通过积极主动的“走出去,请进来”达到意识层面的融合,还要从行动上将心比心、推己及人、换位思考……学校还要善于捕捉家校合作共赢的亮点,大力宣扬具有优秀家风的榜样家庭,积极表彰工作创新有实效的优秀教师等,让家校合作的成果可视化,将融合化的家校合作模式与常规教育教学工作相结合,实现家校双赢的局面。
参考文献:
[1]葛威.“同理心”:开启学生心灵之门的钥匙[J].人民教育,2011(2).
[2]周红五.同理心:师生交往的基本能力和修养[J].人民教育,2010(11).
[3]高艳红,杨松柠,孙忠.家校合作价值探究[J].大庆社会科学,201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