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福建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福建 福州 350007;2.福建工程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福建 福州 350118)
21世纪是一个机遇与挑战并存的时代。国际上,经济全球化步伐不断加快,国际政治多极化、社会组织多样化、国家利益差异化以及大国力量博弈与较量此起彼伏,这些在一定程度上深刻影响了一些地区之间发生的战乱与冲突;叙利亚危机、伊朗核问题,来源于西亚、北非难民潮更是成为国际社会关注的热点,中国发展不可能孤立地存在于世界变化之外。同时,我国正处于全面深化改革之时,社会中一些不良现象不可避免地会对人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此外,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对中国长期采取西化、分化政策的图谋不改,利用经济、政治、社会、文化方面的优势,通过互联网、新媒体从价值观、宗教观等方面对中国进行意识形态渗透,影响我国意识形态领域安全。高校大学生受到西方意识形态影响较为突出,主要是因为大学生正处于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以及大学生对西方意识形态认识不够深入与全面。为此,高校要高度重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始终将理想信念教育摆在突出位置,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时效性,帮助大学生坚定理想目标,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大学生践行核心价值观要突出日常生活核心地位与作用。诚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一种价值观要真正发挥作用,必须融入社会生活,让人们在实践中感知它、领悟它。要注意把我们所提倡的与人们日常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在落细、落小、落实上下功夫。”日常生活与每一个人的生存与发展密切联系,也是人们在实践过程之中一个重要的活动平台。众所周知,人们通过实践活动创造了日常生活所必需的物质产品与精神产品,这些都是人类发展与进步的前提基础。“人们的存在就是他们的现实生活过程”,“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因此,高校教育工作必须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大学生日常生活之中,实现核心价值观与大学生日常生活有机统一,促使核心价值观成为大学生日常行动的指南,实现大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大学生是社会青年当中思想较为活跃,政治认知较为敏锐,社会责任感较为强烈一个群体。大学生的政治认同对于社会稳定与发展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因此,培育大学生的社会主义价值观是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一项核心任务,也是高校面临的一个大的机遇与挑战。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我国对外开放不断深化,我国大学生政治价值观受到一定程度的冲击,各种社会思想如潮涌般进入我国,从此,大学校园成为各种思想与文化交流、交汇之处,大学生也在其中受到各种非社会主义思潮,如新自由主义、个人主义、享乐主义、奢靡之风以及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制度,即政党轮流执政、三权分立,等等思潮的影响。这些西方社会思潮在一定程度上给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政治认同产生负面影响。我国提出培育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于进一步凝聚社会共识、形成社会上维系人与人之间精神纽带具有突出的理论与现实意义。针对大学生而言,通过深入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促使大学生对社会主义国家产生价值认同,有效抵制西方国家对大学生的价值观渗透,只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大学生日常生活、成为大学生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就可以促使大学生增强社会责任感与道德修养水平,践行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基本要求,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与接班人,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与稳定。
习近平总书记认为:“理想信念是共产党人的精神之‘钙’,必须加强思想政治建设,解决好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个‘总开关’问题。”理想信念不仅对共产党员具有重大作用,对大学生队伍而言,拥有什么样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也是不可忽视的,甚至是影响全局的“总开关”。当前,高校不断加强与改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取得一系列成绩,广大青年大学生基本具备了爱国主义道德情操,但是,在对大学生理想信念进一步深入引领方面还存在一些不足,缺乏时代感与时效性。为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因地制宜,审时度势,充分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聚功能与时代感召功能,帮助大学生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当作树立人生目标、服务社会、奉献祖国的价值导向,促进大学生更加主动地承担社会责任与义务。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而青年又处在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时期,抓好这一时期的价值观养成十分重要。”同时,习近平总书记针对青年大学生成长特点与规律,结合实际,提出了青年大学生要在勤学、修德、明辨、笃实这四个方面下功夫,这是党和国家对青年大学生的殷切希望,也是引导大学生结合本职工作,更加全面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要求。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大学生日常生活,成为大学生学习、生活、工作各个方面遵循的价值标准以及行为选择,对提升大学生专业学习、坚定爱国主义信念、承担社会责任,进一步发展成为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合格的建设者与接班人将会起到重要推动作用。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一种价值判断,需要在实际生活中得到一定的实践锻炼,也就是说,大学生把核心价值观融入日常生活这个大舞台。马克思主义认为:“实践是认识的根源和目的,人们认识世界最终是为了改造世界。”高校加强大学生科学文化素质的同时,努力帮助大学生树立崇高的道德修养以及实践活动能力,实现大学生全面发展。但是,当前部分高校侧重学校扩张、设施建设、教学科研,忽视了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特别是对大学生的价值观教育。大学生在校期间不仅专业知识与道德水平应得到进步,而且,更加需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这样才能够使理论知识很好地在实际生活之中得到检验。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一个“知与行”“学与用”“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课题。因此,大学生必须从身边小事做起,从点滴做起,从现在做起,在实践中汲取核心价值观营养,领悟真谛,做学习方面的优秀分子,工作方面的典型榜样以及不断积累生活经验,增长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服务国家与社会的本领,成为技术一流,实践能手的突出代表。可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大学生日常生活不仅符合大学生成长成才规律,而且提升大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统一,促进大学生的自由全面发展。
路径(path),也可以称为道路,在不同的语境中可以有不同含义,这里主要是指大学生如何实现日常生活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产生价值认知、价值认同与价值实践,达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效果。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从小事抓起,以细节见长,以小见大,由浅入深,落实、落小、落细,促进核心价值观入耳、入脑、入心,促使大学生成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键人群。
大学生不仅要掌握专业知识,而且要学习一定程度的实践技能、人际交往能力,以满足社会对大学生综合能力的诉求,提升自身在未来职场的核心竞争力。众所周知,“生活世界是核心价值观教育存在的空间,生活中孕育着核心价值观教育内容的真实生动和有血有肉的表达,用生活来阐释教育内容才能赋予价值观以真实的内涵”。从大学生日常生活空间出发,立足大学生课堂、班级、宿舍建设,围绕知识学习、氛围营造、实践养成,立规矩、促规范,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大学生学习、生活、实践紧密联系,有效提升了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与道德水平。
一是融入课堂教学之中,把教师、教学、教材三者有机结合,形成一股合力,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三个转向,即从强调理论学习转向关注情感认知、从“填鸭式”灌输转向日常行为影响、从文字宣传教育转向栩栩如生的人物事迹。首先,教师队伍要利用独特的专业知识优势以及高尚的道德情操,利用课堂,不仅向学生传授专业知识,而且,要结合专业特点开展理论延伸,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积极传播社会上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先进人物与代表,潜移默化地影响大学生价值观形成。其次,大学教师要努力参与大学生实践活动,在实验室、车间、工地,指导大学生解决实际问题,了解社会需求,认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从内心深处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神实质。再次,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入教材学习之中,学习《中共中央关于培育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若干意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学习读本》以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青少年读本》,带领大学生广泛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书籍阅读,更加全面地了解核心价值观内涵与本质,同时,利用音像影视作品、宣传册子、画报、PPT等多样形式丰富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了解,营造一种良好的知识氛围。
二是融入班级建设之中,开展班级文化氛围打造,形成积极向上的班级氛围。大学生通常都是以班级为单位组建,每个班级都由一些来自不同家庭背景、不同地域文化、不同性格特征的同学组建,由于相似的兴趣与爱好,他们走在一起,成为一起学习成长的团队。因此,打造一个好的班级文化氛围对提升大学生的价值观境界与实践选择必将产生深刻影响。班级文化氛围的打造需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积极创新育人机制,从班级氛围营造、学风建设以及制度建设方面实现核心价值观在班级建设中融入每个同学内心深处。首先,营造班级氛围“就像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一样,让每一面墙壁都会说话,努力体现出文化艺术素养和审美情趣,把历史传统和时代精神有机结合起来,创造出具有浓郁人文氛围的校园物质文化环境,给学生一种高尚的文化审美享受,获得奋发向上的动力”。利用教室空间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内容开展宣传,悬挂表现爱国主义、勤俭奋斗、浩然正气、迎难而上的思想内容标语或图贴。此外,利用教室后墙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知识竞赛,宣传核心价值观榜样人物。班级环境设计能有效激发大学生对核心价值观的情感认同。其次,抓好学风建设,大学生的第一要务在于学好专业知识、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建言献策,因此,要在推动良好的班级学习氛围中促进核心价值观的细化、落实。一方面,要帮助每个学生树立学习目标,也就是让大学生明确奋斗目标,即实现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这个长期价值目标必须立足于每个人不懈努力追求之中,只有个人与国家、社会相结合,才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另一方面,努力提升大学生课堂学习效率、引入竞争机制,对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给予一定的精神与物质奖励;同时,发挥集体主义精神,实现班级同学夯实专业知识,博采众长,有所特色,在良好的学习效果中成就个人理想与集体信念。最后,班级良好的氛围需要一定的制度建设,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班级制度建设之中,强调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相结合,同时,落实到班级人与人之间的言论自由,地位平等,公平正义处理日常各种事物,把核心价值观精神实质很好地体现在班级成员关系之中,提供良好的制度保障。
三是融入宿舍氛围建设之中,推动宿舍价值观建设,形成积极健康的宿舍氛围。大学生宿舍是一个不足20平方米的共同生活空间,由来自不同地区、不同家庭背景以及不同性格特点,五湖四海、天南海北的学生聚在一起,在文化、思想与生活行为习惯之间进行着交流。同时,高校在宿舍精神文明创建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比如一些宿舍学习氛围不是很浓厚,一部分宿舍成员沉湎于网络游戏或者电影、娱乐节目中,经常迟到、旷课。还有一些宿舍存在成员之间关系紧张,引发成为口角、冲突,以致于部分宿舍甚至出现暴力伤人事件,给高校校园稳定带来一定的安全隐患。可见,高校宿舍对大学生价值观塑造、性格养成,专业知识学习以及处理人际交往方面的影响极其关键。高校推进大学生建设文明、健康、和谐、积极的宿舍氛围十分重要,因此,高校要把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与践行和宿舍精神文明建设结合在一起,围绕宿舍精神文明“为谁建、怎样建、建什么”进行深入细致、贴近实际、有针对性、可行性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指导。例如,在宿舍区设置心理咨询室和大学生生涯辅导站、党员服务站、经济困难学生“爱心屋”、阅读爱好者“阅读寝室”、乒乓球等比赛活动联谊单位。同时,以宿舍为单位,一起学习研讨、参加文艺体育、志愿服务、创新创业等活动,建设充满诚信、友善的温馨宿舍。
校园文化是一个学校经过长期发展、积淀产生一种呈现在人们面前独特的文化标志,校园文化作为一种符号与学校的历史发展、办学理念、人才培养、价值目标以及校风校纪紧密联系在一起,对大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以及思想政治教育起到一定的影响。高校校园文化可以帮助大学生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以及价值观念,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与精神融入校园文化建设全过程,使其内化为全校师生的共同价值准则、外化为师生的行为选择。首先,高校要努力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校园精神文明建设之中,突出核心价值观在校园精神文明建设中的地位,利用校园文明班级、文明宿舍、文明服务窗口单位以及文明校园建设这些活动载体反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想内涵,大力推动大学生参与到各项精神文明建设之中,实现知与行一致,学以致用,体会核心价值观的精神动力。其次,高校要通过建章立制把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摆在日常的教学与管理之中,努力实现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到依法治校实践之中,把法律的权威地位摆在高校日常管理的首要位置。任何人不管地位如何、职务高低都必须严格落实依法办事,不触碰法律红线,违者必将受到法律严惩;同时,制订各项推动核心价值观“生活化”的规章制度,例如结合自身实际《进一步深入推进培育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施意见》《高校教职工行为规范》以及《关于师德师风改进方案》,把规章制度的建立转化为师生之间自觉对核心价值观的追求与实践遵守,对践行核心价值观的个人与集体给予一定的物质与精神鼓励,对违反核心价值观行为给予批评与惩戒,在良好的制度范围内实现人们自觉地遵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再次,强调大学生日常管理,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上课不迟到、不早退,考试讲诚信;做到严以律己,宽以待人,对人讲原则,与人为善,不恶意诋毁、诽谤他人,团结同学,相互帮助,刻苦钻研,勇于创新。利用校园环境建设、打造校园文化长廊、亭台楼阁、林荫小道、LED宣传屏幕以及在教学楼、实验室、办公室绘制、摆设革命领袖和杰出人物的名言警句,增强大学生报效祖国的爱国主义精神。
科学理论源于实践探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不仅需要依靠理论灌输、宣传教育,而且要通过参加实践、体验生活,在细微生活之中得到落实。高校应该利用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之机,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与践行落实其中。当前,一部分大学生缺乏对社会客观、全面的认识,对一些社会问题认识片面化、简单化、缺乏社会责任感,脱离社会现实。高校要把社会实践当作第二课堂,组织学生参与社会调查、勤工俭学、志愿服务、企业实习等,帮助大学生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加深对党和国家的真挚感情,激发爱国主义情怀,增强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更加深刻地感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与寓意,更加广泛、全面地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校园各项活动之中,例如大学生科技节、大学生文化节以及各类知识竞赛、体育竞赛、创新竞赛等活动,促使大学生提升理论水平与实践能力,培养其社会主义建设的主人翁责任感。同时,延伸大学生实践活动平台,鼓励大学生参加社区服务、志愿者服务、支援西部服务等活动,用实际行动展现青年人的时代风采,服务社会、无私奉献、勇于创新,成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实现大学生走出校门,走向社会,在了解社会、服务社会过程中,提升理论与实践水平,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要求。
当前,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绝大多数大学生利用新媒体进行资源共享以及信息发布,大学生日常生活离不开“微博”“微信”“微视”“微电影”。高校要利用新媒体发布信息,努力研究新媒体运行方式,以大学生喜闻乐见、易于接受的方式,寓教于乐,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与教育从抽象转化为生动、从课堂转化到手机,融入大学生日常信息搜索、分享与传播之中,使大学生在平凡的人物与事件中感受核心价值观的力量。高校一方面要充分挖掘传统媒体影响力,利用校园广播、校园宣传栏、校园报刊以及校园主页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中国好声音,给学生带来积极的正能量;另一方面更要抢占新媒体阵地,利用易班网建设平台、微信群平台以及网络资源学习平台,更加广泛、更加生动、更加多元、透彻地掌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内涵与精神实质。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大学生必须坚守的一片精神家园。高校要做到因势而为、因时而动,采取有效措施,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大学生的日常生活之中,一点一滴,春风细雨,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大学生日常价值判断与行为的准则,全面提升核心价值观的时效性,提升大学生的思想理论水平,为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提供更多合格的建设者与接班人。
参考文献:
[1]习近平.把培育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N].人民日报,2014-02-26(1).
[2]石芳.多元文化背景下的核心价值观教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
[3]复旦大学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心,复旦大学国外马克思主义与国外思潮研究国家创新基地.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论丛(第1辑)[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4]本书编写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新要求:深入学习习近平同志重要讲话精神[M]北京:中央党校出版社,2014.
[5]李铁,李树忠,王凤鸣.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
[6]冯颜利,等.科学发展与社会和谐基础理论问题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出场学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7]吴潜涛.中国精神教育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