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自信视野中湖湘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

2018-11-13 00:07
克拉玛依学刊 2018年2期
关键词:湖湘创新性创造性

(湖南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南 湘潭 411201)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要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而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具有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和灵魂,是文化自信的重要来源,也是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立足点。我们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唯物历史观,科学对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处理好继承和创造性发展的关系,重点做好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湖湘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独具特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为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传播提供了丰富的思想土壤和宝贵的人才资源;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和实践基础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方法;为第一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性飞跃成果,即毛泽东思想,提供了重要的传统文化资源和养料。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湖湘文化在经历了千百年的陶冶化育后,在新时代特点和要求下、在中西文化交流的互动格局中,如何保持其鲜活的生命力,如何充分发挥其“兼容并包,博采众长”的能动创新意识,实现湖湘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提升中华文化自信力,是一个值得思考和研究的重要命题。

一、文化自信视野中湖湘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现实原则

(一)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原则

湖湘文化对于中华民族的民族性格和民族精神有重要的基因作用,它的影响深刻地存留在人们的思维模式、行为模式和人际关系中。湖湘文化是一个历史的产物,精华与糟粕杂糅。因此,研究湖湘文化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原则,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科学分析和积极扬弃,使之不断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进而成为提振民族精神、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思想资源。

马克思主义是当代中国的主流意识形态。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强调:“要始终不渝地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做到守土有责、守土负责、守土尽责,把思想统一到中央对意识形态工作的形势判断和工作措施上来,把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话语权牢牢掌握在手中。”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作为科学的世界观,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提供了以总结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最新成果为依据的、关于整个物质世界的科学愿景,从根本上揭示了自然界、社会和思维发展的一般性规律;作为科学的方法论,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与无产阶级革命实践以及各门科学紧密联系,为无产阶级提供正确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强调:“一个抛弃了自己历史文化的民族,不仅不可能发展起来,而且可能上演一场历史悲剧。”有的人却把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视解读为“文化复古主义”,公然标榜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已经过时了。实际上,这是一种曲解或误解。作为中国发展的指导思想,只能是马克思主义;儒家思想有其历史地位和借鉴价值,但不能取代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中国传统文化正是由于有了马克思主义作为文化传承的科学指南、由于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才能焕发出文化的魅力和勃勃生机。如果离开了马克思主义,中国传统文化就没有前途和出路。因此,湖湘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实现其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原则,旗帜鲜明地反对和抵制各种错误观点,牢牢掌握主流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和话语权。

(二)坚持实践性原则

马克思指出:“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并不是在他们自己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既定的、从过去承继下来的条件下创造。一切已死的先辈们的传统,像梦魔一样纠缠着活人的头脑。”从终极意义上讲,观念文化虽然具有相对独立性,但是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对观念文化具有决定性的意义,社会物质生活实践是观念文化变化发展的源泉。只有在人的物质生活实践中,物质文化、制度文化与观念文化才可以发生相互作用。“在再生产的行为本身中,不但客观条件改变着……,而且生产者也改变着,炼出新的品质,通过生产而发展和改造着自身,造成新的力量和新的观念,造成新的交往方式,新的需要和新的语言。”同样,文化传统也是在与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的现实生活实践发生相互作用才得以传承,否则就只是存在于历史古籍中的死文化。要像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要让文物、文化遗产和文字都“活起来”。在对湖湘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中,必须坚持实践性原则,将弘扬湖湘文化优良传统的研究重点放在现实生活的社会实践、放在建构湖湘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社会制度基础与实践支撑机制的社会土壤中。

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化转型与西欧社会不同,西欧社会的现代化变迁是通过对现代性因素的自身积累,而后通过社会内部与外部诸多条件乃至偶然性历史机缘相互作用,逐步将它们整合成为一种新的社会生活秩序的过程,在这个新的社会生活秩序中,制度的演进与文化的转型都没有发生过历史性的断裂。林毓生教授最早提出“传统的创造性转化”命题,他指出创造性转化就是将中国传统文化的符号、思想、价值和行为模式加以重组或者改造,变成有利于创新的资源;同时,进行重组和改造的中国传统文化的符号、思想、价值和行为模式能够在实践中切实可行并获得人们认可。可见,“创造性转化”已经超出了理论阐释的层面,更多注重社会实践的选择和创造过程。也就是说,伴随中国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而来的新意义文化“质素”的“落实”必须要有文化转化的社会实践基础,或者说要有为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提供社会制度支撑的系统。相对应地,对于湖湘文化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而言,能不能转化成功,就在于是否可以在现代中国人的现实生活实践中、在现代性的社会制度框架中找到自己的新的生存空间以及发挥其有益作用的渠道。

二、文化自信视野中湖湘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主要内容

(一)对湖湘文化历史和传统进行客观、整体的梳理和提炼

2013年11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了山东曲阜中国孔子研究院,在座谈会上强调对中国传统文化要讲清楚每个国家和民族的历史传统、文化积淀,基本国情不同,其发展道路必然有着自己的特色;讲清楚中华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讲清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讲清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于中华文化沃土、反映中国人民意愿、适应中国和时代发展进步要求,有着深厚历史渊源和广泛现实基础。“四个讲清楚”给研究湖湘文化的历史和传统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提供了一个内容导向,要讲清楚湖湘文化的历史传统、文化积淀和文化特色等,就必须对湖湘文化的研究注重客观性和整体性。

首先,对湖湘文化历史和传统的梳理提炼要客观。客观性地研究湖湘文化,首要的就是要求文献资料的原始性,也就是要有第一手资料。千百年湖湘文化的发展留下了浩如烟海的文献资料,这都是先贤们生命智慧和实践经验的结晶。经典文献资料与文化传统的继承关系密切,但是目前有些学者对湖湘文化相关内容研究过度阐释,许多原初意义已被曲解。2013年9月,为弘扬湖湘文化,由中共湖南省委、湖南省人民政府牵头决定,湖南省内外数百名研究湖湘文化的知名学者共同编撰《湖湘文库》,共702册4亿字,是一项关乎地域文化复兴的重大学术工程,堪称最完整的湖湘文化著述总汇。这对于经典古籍的传承、对于学者返回“原点”找寻湖湘文化的根和源,都十分必要。除了经典文献的原始性,对湖湘文化还要结合历史文化遗物的考古价值以及文化心理积淀的层面去研究。将原始的经典文献、历史文化遗物的考察、湖湘民风民俗调查而获得的资料相结合,才可以在很大程度上保证我们研究的湖湘文化历史和传统的客观性、真实性。

其次,对湖湘文化历史和传统的梳理、提炼要注重整体性。“文化”是一个综合性和广泛性的概念,哲学、宗教、文学、艺术、科技、教育、民俗等各门具体的学科知识都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文化又不是上述各个部分的简单相加。同样,湖湘文化也不是湖湘哲学、湖湘宗教、湖湘文学、湖湘教育等不同知识科目的简单相加。对湖湘文化的研究,学者往往从自身所学学科的学术视野研究,得出的结论也总是与所学学科相关。地域文化绝不是这个地域的哲学、宗教、教育、科技、民俗、文学、艺术等不同学术科目、文化部类诸要素的简单相加。文化要素的简单相加或者机械凑合并不等于文化整体,各种文化要素有着严密的结构性和不可分离的相关性。否则,对地域文化的研究就变成“盲人摸象”了。因此,对湖湘文化历史和传统的研究应注重其整体性。

(二)注重湖湘文化中的“传承”与“创新”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就是要按照时代特点和要求,对那些至今仍有借鉴价值的内涵和陈旧的表现形式加以改造,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和现代表达形式,激活其生命力。创新性发展就是要按照时代的新进步新进展,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加以补充、拓展、完善,增强其影响力和感召力”。习近平总书记对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内涵的解读,不仅指出批判继承是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基础和基石,还强调了创造性继承。可见,“传承”与“创新”是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两个重要环节。

传承和创新湖湘文化首先要做的是激发湖湘文化传统资源,唤起对湖湘文化传统资源的历史记忆,获得对湖湘文化的了解和理性认识。只有深入湖湘文化内部,理解湖湘文化的本来面目、优点和不足、正反效应、结构功能等,传承湖湘文化才有现实基础。历史并不仅是通过自身的影响来对后人的思想产生作用的,必然会忽略思想史上后人的选择与诠释。实际上,“思想的‘连续性历史”,通常是“固有的思想资源不断被历史记忆唤起,并在新的生活环境中被重新诠释,以及在重新诠释时的再度重构”。“‘记忆’使旧的知识、思想和信仰世界在新资源的参与中,表现着一种新取向和新姿态。”历史记忆的唤醒实际上就是主体的自觉介入和能动反映。葛兆光先生认为历史记忆的唤醒大致有两种方式:一是“回溯本源”。“以向回看的方式进行文化认同,确认自己处在一个强大的历史空间和族群文化之中,拥有一些可以充分应对变化的传统资源,自己是这一传统中的一分子,凭着凸显和夸张这种文化传统与民族历史的方式,人获得所需要的自信心和凝聚力。”二是“斩草除根”。对自身传统的来源进行历史记忆的深刻反思,把对自身不利的传统从历史根源中彻底斩断,具体表现为对传统的批判与坚决扬弃。总之,不管是哪种记忆,历史都不会自然地被遗忘,会随着思想的延续而进入现代人的思想框架。

对湖湘文化的传承和创新也要回到千百年湖湘文化的发展史中,对那些至今仍有借鉴价值的内涵仍要继续传承、对不符合时代新进展特点的内容进行创新,以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进行改造。比如湖湘文化中蕴含的“舍生取义”的人生价值观与为解放全人类而奋斗的伟大的共产主义精神,在思想层面确有相通之处。因此,湘籍无产阶级革命家正是在湖湘文化人生价值观的熏染下不断成长的,当他们接受马克思主义、决心做一名坚定的共产主义者的时候,就能够将这种为共产主义真理而英勇献身的革命精神充分地展现出来。特别是湖湘文化中的“人禽分界”说,所提倡的为国家、民族、人民尽忠尽责,不能掺杂个人私念的价值观,对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几代中国共产党人影响尤为深刻。以毛泽东、蔡和森为代表的新民学会会员,在学生时代就不谈油盐柴米的生活琐事,对个人名利也不斤斤计较,参加革命以后更是将个人生死置之度外,很多会员为中国革命献出了宝贵的生命。毛泽东所坚持的共产主义人生观和价值观以及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不仅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理论创新和发展,更是对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也是对湖湘文化这一地域文化中的舍生取义的人生价值取向的继承、改造和超越。

三、文化自信视野中湖湘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具体方法

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要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和阐发,努力实现中华传统美德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把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把继承优秀传统文化又弘扬时代精神、立足本国又面向世界的当代中国文化创新成果传播出去。”这些话语为湖湘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提供了根本方法指向。

(一)剔除湖湘文化糟粕、保留其基本精神,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

湖湘文化是一种以农耕经济为基础的地域文化,表现出很明显的内陆性文化特征,存在专制、封闭、排外、保守的消极因素。对此,我们应当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基本立场、基本方法对其进行改造和升华,让湖湘文化思想中的这些缺陷和弱点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得到克服和改正。同时,湖湘文化中的优良传统也有利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湖湘文化具有“屈贾情结”的爱国主义传统。历代湖湘志士均以生长在“屈贾伤心之地”而自豪。战国时期屈原被奸臣诽谤而自沉汨罗、西汉初期贾谊因极力主张改革而被贬至长沙,这两人虽非湘籍人士,但是他们忧国忧民的忧患意识和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对后世湖湘人民影响极为深远。在“屈贾情结”下,湖湘人民不仅从自身立志继承屈原、贾谊的爱国主义精神,而且在很多书院修建屈贾祠,教育后人弘扬忧国忧民的爱国主义精神。正是在这种“屈贾情结”的爱国主义传统的鼓舞下,才有南宋末年岳麓书院师生登碑抗金抗元、明末清初王船山等湖南人士的救国救民活动、有同光时期洋务运动的师夷长技以自强、有戊戌时期改良派革新政治以御侮、有辛亥革命时期资产阶级革命派前仆后继以救国。在杨昌济的指导下,毛泽东、蔡和森等人将湖湘文化中这种传统的民族主义转化为现代爱国主义,并在现代爱国主义思想的推动下,新民学会中一大批优秀青年从激进的民主主义转向了共产主义立场。可见,“屈贾情结”的爱国主义传统在湖南的近代化中发挥了积极作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要实现中国梦必须凝聚中国力量,而爱国主义就是能够把中华民族牢固团结在一起的精神和力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强大的精神力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论是国家层面、社会层面,还是个人层面,都是以爱国为前提和基础的,其灵魂和根本就是爱国主义精神。因此,研究和宣传湖湘文化中爱国主义优良传统,对培养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重要的现实价值,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了一定的精神动力和政治保证。

(二)深入挖掘湖湘文化的当代价值,拓展其内涵

创造性转化湖湘文化还要深入挖掘其当代价值,拓展其内涵。比如湖湘文化中敢为人先、敢为天下先的独创精神和艰苦奋斗的传统。历史实践证明,在1840年鸦片战争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100多年时间里,中国每一次大的政治运动,都有湖南人的领导和参与,并在这种大的政治改革中涌现了一大批杰出的湖湘哲学家、政治家和军事思想家。湖湘志士之所以在中国历史舞台上有这样卓越的成就,离不开湖湘文化中敢为人先、敢为天下先的独创精神和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杨毓麟在《新湖南》中,曾经将湖南人这种独创精神称为“特别独立之根性”,他说从理学开创者周敦颐,到船山、魏源、郭嵩焘、谭嗣同等人,“无所傍依,浩然独往,不知宇宙之圻埒,何论世法!其爱同胞而其心仇虐,时之迸发于脑筋而不能自已。是何也?曰:独立之根性使然也”。1920年1月5日,陈独秀为了声援毛泽东在湖南进行的“驱张运动”,发表《欢迎湖南人底精神》,充分反映了湖南人民敢于追求民主自由的艰苦奋斗精神。在新民主主义革命中,毛泽东继续发扬湖南人敢为人先、敢为天下先的独创精神和艰苦奋斗的传统,成功开辟出农村包围城市的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今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一项前无古人的伟大事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实现中国梦的重要思想保证。为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了实现中国梦,在现实生活中特别需要发扬湖湘文化中这种敢为人先、敢为天下先的独创精神和艰苦奋斗的传统。

(三)动态地创新和发展湖湘文化,使其能够“日日新,日又新”

文化的生命力在于创新。湖湘文化本身是一个动态的、多层次的文化复合体,它是湖湘民众在湖南区域范围内、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过程中产生的各种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形态,并且能够将该地域内相对稳定、独具特色的文化心理积淀并自觉传承的一种历史性文化形态。湖湘学派的创始人胡宏在《周易》的理论基础上,首先提出“日新不息”“气化日新”的发展观。王船山继承了胡宏的发展观,提出一整套“日新”哲学和进化史观,主张“造化日新而不用其故”“新故相资而别致其新”。此后,“日新不息”的辩证法思想成为湖湘文化传统中的重要内容。同时,湖湘文化是一种兼容并蓄,具有博大开放精神的文化。周敦颐著《太极图说》以道家思想弥补儒家思想的不足,又著《通书》扬儒家思想之所长、补道家伦理学之不足,实现儒道两家思想的融合,开创了宋代理学。南宋乾道三年,湖湘学派弟子张栻与闽学代表朱熹,在岳麓书院举行“朱张会讲”,开创了不同学派之间学术思想交流、切磋、会讲的先河。明代中叶,王阳明及其弟子在湖南讲学,使湖湘文化中的学术传统与王阳明的良知之学发生了一次新的融合。明末清初,王船山以“入其垒,袭其,暴其恃,而见其瑕”的科学态度,批判地吸收中国古代各种不同学派和不同宗教的一切合理内核,创立了一个朴素唯物论与朴素辩证法相结合的理论体系。在近代的中西文化交流碰撞中,湖南涌现出一批开眼看世界、主张吸收外来文化的先进人物,如魏源、曾国藩、左宗棠、郭嵩焘、谭嗣同、易白沙、杨昌济、毛泽东、蔡和森等,他们在实现中西文化的交流融合中作出了重要贡献。可见,湖湘文化兼容并蓄、开拓创新的传统,对中国文化的形成和发展是发挥了积极作用的,对于今天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来说,它仍然是十分有益的精神资源,我们应当对它进行批判继承和发扬光大。

参考文献:

[1]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国外交局.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2]习近平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3-08-21(1).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5]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M].北京:学习出版社,2014.

[6]葛兆光.中国思想史导论——思想史的写法[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

[7]习近平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全面深化改革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4-02-18(1).

[8]杨毓麟集[M].长沙:岳麓书社出版社,2001.

猜你喜欢
湖湘创新性创造性
创造性结合启示的判断与公知常识的认定说理
《文心雕龙》中的作家创造性考辨
流动几何的创新性
湖湘扫描
湖湘扫描
论媒介文化的混杂性与创新性
湖湘扫描
忠实性与创新性——当代莎士比亚演出和改编批评的转向
儿童文学翻译中的创造性叛逆
成公绥赋作的模式化与创新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