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工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苏 常州 213032)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一重大判断,既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立足我国发展现实状况、把握人民群众现实需求作出的一个根本性、全局性的重大判断,也是我们党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结果,同时它还为新时代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全面发展指明了新的方向。因此,面向新时代、开启新征程,充分认清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新特点,对于统筹推进新时代“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重要的现实意义。
改革开放40年的发展,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的五年,我国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五位一体”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呈现欣欣向荣的局面。正是立足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这一现实基础,我党正确分析我国基本国情、准确把握我国社会阶段性特征,才作出重大理论创新,提出了新时代我国的社会主要矛盾。
众所周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我国是满目疮痍、一穷二白。经过60多年的努力,特别是改革开放40年的奋斗,我国综合国力由不发达状态逐步转向中等发达,实现了从处在世界舞台边缘到接近世界舞台中心的转变。具体表现在,经济建设上实现了从高速度增长向高质量发展的转变,政治建设上实现了受“三座大山”欺压到人民当家作主的转变,文化教育上实现了从科技教育落后向世界教育大国和科技创新之国的转变,人民生活水平上实现了从全民缺衣少食向全民共同富裕的转变,生态文明建设实现了对环境保护重视不够向人与自然之间和谐相处的转变。这一切表明,“落后”一词已经不能表达我国的社会生产状况,“五位一体”的建设使得作为矛盾一方的供给侧结构得到了很大改善。当然,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一些突出问题尚未完全解决,如社会服务能力、科技创新能力、文化生产能力、生态生产能力等方面发展不平衡不充分,还制约着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党的十九大作出“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这一判断,充分反映了新时代我国基本国情的主要特征,紧紧抓住了我国发展中面临的主要问题,也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指明了发展方向。
马克思主义认为,需要是人们活动的原动力,“人以其需要的无限性和广泛性区别于其他一切动物”,马克思、恩格斯把这种需要的产生称为是“第一个历史活动”。这就是说,人类是在需要与满足之间的矛盾中展开自己的历史活动的。经过60多年的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40年的发展,我国广大人民群众在物质文化需要基本得到满足的基础上,对参与商量事情、拥有青山绿水、实现体面就业、接受优质教育、享受便捷医疗、能够温馨养老、感受和谐安宁等需求正在大幅上升。这一切表明,今天人们的需要仅仅用“物质文化”来概括已经不够全面和准确,“五位一体”的建设使得作为矛盾另一方的需求侧内涵得到了极大提升。人民群众“不再局限于衣食住行等物质方面的‘硬需求’,而是更加强调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软需求’”,社会需要呈现非物质性、全方位、个性化特征。党的十九大作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判断,充分反映了我党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善于分析和把握人民群众需要的时代特点和演变发展规律,也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明晰了发展路径。
总之,党的十九大对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作出的重大判断,“是坚持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我国现阶段具体实际相结合的成果”,反映了我们党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推动我国社会发展的客观实际,是对我国过去五年来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和变革的准确把握,是对我国40年改革开放发展成果的深刻总结,是对我国60多年社会主义建设成就的历史回应。统筹推进“五位一体”建设带来了历史性建设新成就,新成就提升了人民群众新需要。因此,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换,不能看作是内涵的简单扩大,而是层次的更高递升,不仅反映了我国从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发展提升的现实,更表达了人民群众在历史性成就基础上的新需要。
对于不同发展阶段历史方位的正确判断、社会主要矛盾的准确把握,是我党制定路线、方针、政策的重要前提,对把握当前、谋划未来、确定中心任务具有先导作用。党的十九大报告作出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重大判断,是我党对于马克思主义社会矛盾学说的重大发展,是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大理论成果,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涵,更是引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行动指南。
作出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重大判断,是我党始终高度重视理论创新的具体体现,体现了我党高度的理论自觉和理论自信。事物矛盾学说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矛盾是反映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对立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事物始终在矛盾中运动。矛盾运动发展具有不平衡性,根据矛盾在事物中的性质、特点、地位和作用的不同,可以将矛盾划分为根本矛盾和非根本矛盾、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主要矛盾是矛盾体系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的矛盾。事物的主要矛盾不是一成不变的,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唯物史观强调,人类社会同自然界的运动发展一样,也是由众多矛盾构成的,社会主要矛盾也是不断发展变化的。但是,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就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问题都没有作过专门论述。毛泽东同志首先形成了完整的关于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的学说,并给予了系统论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邓小平同志对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理论进行了创新和发展,正确认识和把握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矛盾学说。当代中国共产党人,洞察时代大势、把握社会现实,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在推进党和国家事业发生历史性变革的伟大进程中,始终关注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新需求,牢牢把握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新变化,与时俱进推动理论创新发展。党的十九大作出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重大判断,拓展了马克思主义矛盾学说的视野,实现了我们党关于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理论的重大发展,“彰显了我们党不断顺应时代变化,善于抓住主要矛盾、解决突出问题的实践和理论品格”,体现了我党高度的理论自觉和理论自信。
正确认识、准确把握社会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是我们党确定工作重心和根本任务的重要前提,关乎着党的事业兴旺发达和人民群众的幸福安康。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新征程,必须首先正确认识当下的社会主要矛盾。从1981年我们党对社会主要矛盾作出判断至十九大新矛盾的提出已36年。36年来,我国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一方面,我国人民对物质文化需要基本得到满足,期盼更高层次、更高质量的美好生活;另一方面,我国基本摆脱了原来落后的社会生产的状况,但一些领域存在短板,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现象亟须改善。党的十九大报告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作出的重大判断,是当代中国发展进程的重要标志。这一主要矛盾,既揭示了新时代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主要制约因素,指出了影响我国全面发展的突出短板和薄弱环节,又是我国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现实依据,指明了新时代我国发展的新要求、新战略、新目标,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重要依据和实践遵循。当前,我国正处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期、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面对新目标、新任务,需要我们更加准确把握社会主要矛盾。毛泽东同志曾指出:“研究任何过程,如果是存在着两个以上矛盾的复杂过程的话,就要用全力找出它的主要矛盾。捉住了这个主要矛盾,一切问题就迎刃而解了。”我们必须直面矛盾、勇于担当,坚持新发展理念,着力解决不平衡不充分发展的问题,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新需求。党的十九大阐明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的重大变化,是我党在新时代谋划新思路、制定新举措的重要依据,是引领我党锐意进取、不懈奋斗的强劲动力。
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是关系全局的深刻变化。立足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论,我们既要看到这一转换不仅仅是理论概念的变化,更是实际工作的落实;不仅仅是历史成就的积累,更是长远发展的思路;不仅仅具有历史适应性,更具有现实针对性;不仅仅具有问题导向,更具有工作导向。立足新时代,我们必须正确看待、精准认识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保持足够的战略清醒和战略定力。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必须认识到,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是关系全局的历史性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提出了许多新要求。我们要在继续推动发展的基础上,着力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大力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更好满足人民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日益增长的需要,更好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全面进步。”这一论述充分说明了,立足社会主要矛盾的重大变化,我们要紧扣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统筹推进新时代的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为人民群众在更宽广的领域提供更高质量的供给。
经济建设是新时代“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根本。解决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推动我国经济发展从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发展转换,必须贯彻新发展理念,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努力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发展。当前,我国现行经济体系存在“大而不强”“快而不优”的特征,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需求的能力不足。因而,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既是我国经济发展向高质量阶段转换、跨越关口的迫切要求,也是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换的迫切要求。现代化经济体系,就是指现代化发展的动力体系、现代化发展的产业体系、现代化发展的经济体制,三者紧密相连,构成一个完整的体系。为此,我们要贯彻新发展理念,以创新为引领,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努力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多更好的优质产品,夯实解决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物质基础。
政治建设是新时代“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保障。从制度上、法治上保障人民当家作主,是我们党对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规律的认识升华。解决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必须坚持人民当家作主,构建保证人民当家作主在国家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之中真正得到落实的制度体系。随着人民群众物质文化生活的不断丰富,广大人民群众公民权利意识、民主意识普遍提升,特别是现代传媒手段的迅速发展,吸引人们积极行使知情权、表达权、参与权和监督权,一项公共政策的制定、一件公共舆论事件往往都会引起人们极大关注、发表意见。“民主,越来越扎根在广大群众的心中,也越来越活跃于公共事务治理之中。”为此,我们要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充分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与时俱进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健全人民当家作主制度体系,进一步扩大人大代表的广泛代表性,推动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让人民群众在日常生活中有持续参与事务治理的权利,深化依法治国实践,以法治推动国家发展和社会生活有序运行,充分保障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
文化建设是新时代“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灵魂。当今世界,文化成为一个国家发展的“软实力”,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日益凸显。解决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广大人民群众劳动生活的精神产物,是人民群众赖以生存的精神力量。改革开放以来,我党致力于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不断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也要提升至更高层面,肩负更多责任使命。为此,我们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深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发展各方面,不断丰富文化创作、丰润文化滋养、丰盈精神家园,增强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以文化的力量推动我国由富转强,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让文化成为百姓充分表达心情、心愿的“开心屋”,让特色文化产业的发展成为百姓的“聚宝盆”,让文化设施和文化活动更多地成为百姓的“家常饭”,为人民群众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
社会建设是新时代“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条件。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解决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必须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多更丰富的社会公共产品,促使人民群众不断充实获得感、持续提升幸福感、充分享受安全感。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党的十八大以来,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积极解决好直接关系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和现实利益的问题,实现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人民群众更憧憬过上高质量的美好生活,更期盼实现社会的公平、公正和安全,这就对社会建设提出了更高要求。为此,我们要坚守为人民谋幸福的初心和使命,坚持在发展中补齐民生短板、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在发展中促进社会公平正义,针对“教育、就医、就业、绝对贫困、房价过高、收入差距过大、社会保障水平不高等影响老百姓获得指数、幸福指数、安全指数的痛点、难点、焦点问题”,拿出实实在在的举措,一件事接着一件事抓、一个节点接着一个节点推,带领人民不断创造美好生活。
生态文明建设是新时代“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基础。建设美丽中国、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内涵。解决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必须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加强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设计和组织领导,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经济建设方面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资源消耗、环境污染、生态破坏也给人民群众身心健康带来严重危害。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民群众对优质生态产品、优良生态环境的需求越来越迫切。生态文明建设成为衡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是否全面的重要砝码。为此,我们要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的科学论断,着力解决突出环境问题、加大生态系统保护力度,切实维护人民群众的环境权益,通过现代化的绿色产业体系实现国民经济的绿色化,让人民群众喝着干净的水、呼吸着清新的空气、晒着温暖的阳光,从而拥有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生态环境。
党的领导是统筹推进新时代“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关键。把党的各级组织建设的更加坚强有力,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保证。解决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统筹推进新时代“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必须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定“打铁还需自身硬”的信念,加强党中央的集中统一领导,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显著增强。随着人民群众对过上美好生活的期盼越来越强烈,统筹推进新时代“五位一体”建设,更加要求加强党的领导。为此,我们要明确党在新时代的领导定位,精准把握“党是最高政治领导力量”这一重要论断,把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落到实处,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紧紧围绕新时代党的政治路线和思想路线,旗帜鲜明讲政治、维护核心不动摇,牢固树立“四个意识”、自觉做到“四个服从”,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全党,推进全面从严治党,持之以恒抓好纪律建设和作风建设,全面增强党员干部执政本领,着力把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统筹推进新时代“五位一体”建设的坚强战斗堡垒。
带领人民创造美好生活,是中国共产党人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美好生活需要”是无止境的,推进“五位一体”建设也是无止境的。“新时代‘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是一个有机整体,经济建设是根本,政治建设是保障,文化建设是灵魂,社会建设是条件,生态文明建设是基础,共同致力于全面提升我国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统一于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目标。”新时代已经到来,新征程正在开启。立足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科学把握这一主要矛盾中“美好生活需要”的基本要义,精准把握这个新的矛盾中“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的内在要求,我们就一定能在统筹推进新时代“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中,勇担历史新使命、不负人民新期待,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17-10-28(1).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
[4]韩保江.新时代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及其现实意义[N].光明日报,2017-11-01(5).
[5]冷溶.正确把握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N].人民日报,2017-11-27(7).
[6]新华社评论员.深刻把握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新特点[N].新华每日电讯,2017-10-21(1).
[7]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8]张洋,李昌禹.用制度体系保证人民当家作主[N].人民日报,2017-11-01(17).
[9]文凌云.不断增强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N].光明日报,2017-11-04(2).
[10]本报评论员.统筹推进新时代“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六论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N].人民日报,2017-11-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