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外国工业设计的试验场看中国工业设计突围

2018-11-12 12:32兰翠芹
设计 2018年7期
关键词:设计实践工业设计发展模式

兰翠芹

摘要:中国工业设计发展近30多年,经过各种类型的设计实践,逐渐形成了适合中国国情的设计产业业态和发展模式。在国家十二五规划、十三五规划以及其他国家指导性政策文件中,工业设计多次被提及并被视作制造业升级转型的重要手段。工业设计要承如此之重的任务,也是产业发展的需求使然。随着国家推动制造业升级转型的进程,我国制造企业通过多种渠道发展工业设计,试图通过工业设计提升企业价值,一方面培养企业内部工业设计力量,一方面借鉴国际品牌的先进实践案例,大力引进国际化工业设计服务。经过如此丰富的设计实践之后,我国依然没有在制造业内构建完成工业设计创新体系。本文通过解析外国工业设计在中国制造产业中的实践案例,反思和总结我国发展工业设计的路径还须依靠自身建立设计创新系统,这是工业设计发展不可逾越的关键步骤。

关键词:工业设计 发展模式 设计实践 设计突围 创新体系建设

中图分类号:J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0069(2018)04-0076-03

引言

工业设计伴随着工业革命而产生,并以惊人的速度创造出灿烂辉煌的成就,向人们展示了美好的前景。众所周知,工业革命宣告了传统手工艺生产方式的终结,机械化、批量化大生产促使社会各行业分工细化,以此在生产过程中产生了以流程为规范的分工合作。设计、生产、销售等作为制造流程中不可或缺的关键创新环节被固化下来。然而以分工合作为发展特征的生产制造流程暴露了以商品价值为核心的各环节之间衔接和协同的矛盾,直接导致了设计与生产、生产与销售割裂。在变革的过程之中,逐渐体现出了工业设计作为一种贯穿生产始终,有计划、有目的的协调、管理生产各环节的思想方法的重要作用。

进入21世纪,工业设计的创新作用被极大发挥。以苹果、三星、松下等企业为例,工业设计不仅作为产品流程的重要环节存在,还逐渐被作为企业的发展战略固化,并在企业组织创新中发挥巨大作用。如果说上世纪工业设计还仅作为大工业生产的产物,其作用就是为产品建立技术和审美的整合,那么,进入21世纪,工业设计的作用在聚焦驱动企业产品创新的同时,更加体现在其对商业模式创新所驱动的企业组织变革,以及以此推动企业创新发展战略方面的作用。

当代中国工业设计经过近30多年的发展,其作用逐步凸显。从国家十二五规划期间就作為生产性服务业,成为科技成果转化以及品牌培育的重要手段而受到广泛重视。工业设计如何承载如此之重的任务?从中央到给地方,从政府设计推进机构、设计服务机构到企业设计中心都在做着各种各样的探索,设计产业的发展可谓百花齐放。综合来看,主要有以下五种模式。第一种模式是由政府部门推进和主导,由独立商业运营机构经营的设计产业园模式。该模式画地为营,作平台招募设计机构入驻,逐渐形成设计产业集聚区。第二种模式是企业内部的工业设计中心。该模式主要由企业投资经营并为企业服务,一切围绕本企业的品牌和市场来开展工作。第三种模式是工业设计服务公司。这类公司主要以为企业和市场提供设计服务为主导,一方面为生产企业提供设计服务,一方面广泛地入驻全国各地的设计产业园区平台,积极争取和享受政府的扶持资金。目前部分领军设计服务公司依靠自身的设计服务品牌也逐渐开始谋求更多的地方政府支持,建立新型设计园区,如设计小镇模式;或者以创新产品谋求更多的资金支持,由单纯提供设计服务向提供产品整体解决方案转型发展。第四种模式是依托设计院校开设的设计工作室模式。主要由院校的老师创建并依托院校的设计资源和人才为企业和政府提供设计服务。第五种模式是研究院所的设计服务模式。以推动行业发展为目标,从标准、研发切入开展的设计服务,该模式目前正在发展中,其作用也在慢慢凸显,但是限于研究院所的体制约束而发展缓慢。以上就是近30年来,我国工业设计产业发展中形成的主要业态。

2004年,时任中国工业设计协会会长朱焘曾向国家总理建言发展工业设计产业的必要性,得到总理“大力发展工业设计”重要批示。近十几年中,我国工业设计发展之路可谓一波三折。从国家到地方政府,从企业到设计服务机构,从高校设计教育者到广大自由设计师纷纷探索可持续的工业设计发展模式。其中,向外国学习先进经验,引进国外发展模式的实践不乏其数,可以说在工业设计发展最热闹的近十几年中,中国已成为欧、美、日、韩等国家和地区的工业设计服务试验场。据非官方的统计数据来看,虽然我国工业设计服务业态多,但是设计产值上的数据却不高。作为单纯的设计服务收入,国内设计服务单项服务费用不足外国设计服务公司的30%。在全球化背景下,国际设计服务机构关注并投入资源开发中国设计市场,其工业设计公司的服务经验和服务能力远远高出国内工业设计公司的水平。由此来看,即便我国已经形成基本的工业设计服务系统,其能力还是无法在国际竞争中占有优势。一方面,英国、韩国等国家大力发展设计服务贸易,鼓励本国机构进行设计服务输出,国家制定了一系列鼓励设计服务贸易的政策。比如,英国设计管理委员会和韩国设计振兴院(KIDP)等国家设计推进机构,把支持本国设计服务贸易输出作为推进设计产业的重点战略;另一方面,中国作为世界工业产品制造大国,工业设计服务需求量大,同时国家鼓励中国企业建立自主品牌并走出去,而国外设计机构通过设计构建品牌的服务经验占据明显优势,并以此在中国市场大力拓展设计服务业务。

2005年开始,韩国工业设计服务输出中国的现象较为集中。首先,韩国设计产业政策鼓励韩国设计师创业,开展设计服务业务。据当时韩国设计振兴院的统计数字显示,2005年,韩国已有将近2000多家设计服务公司,韩国政府为其提供了诸多的优惠政策鼓励发展;同时,2008年前后蔓延全球的经济危机也同样冲击了韩国制造企业,诸如三星、LG、现代汽车、SK等企业内部的设计人员也纷纷离职创业。其次,中国政府推动制造企业升级转型发展,鼓励制造企业构建工业设计创新体系,像海尔、海信等家电企业,以及联想等IT电子行业的企业日益重视设计创新,形成一批设计创造市场价值的案例,由此也直接驱动了企业在产品研发中更加重视工业设计服务方面的投入。韩国比邻中国,工业设计服务能力优势明显,大量的韩国设计公司通过工业造型设计、色彩材料设计(CMF)以及交互设计(UI)、品牌设计等业务开拓中国市场。海尔、美的等家电制造企业由于高速的业务及市场拓展战略,同步引进了大量的韩国工业设计人才加盟。在这样的情势之下,韩国工业设计如“韩流”一般席卷中国,在中国制造企业中刮起了“设计韩流”之风。韩国的设计业界甚至流传着一句话调侃形容韩国工业设计在中国受捧的疯狂程度:钱多,人傻,速来。这句调侃既揭示了当时中国企业对工业设计的价值认知水平,也同样预示着韩国工业设计服务输入难以在中国市场取得成功。彼时中国制造企业因还没有建立起产品研发创新体系,而难以完整地转化工业设计方案。很多企业争先恐后地购买韩国工业设计服务后,发现这些设计作品只能作为漂亮的效果图或者模型放在会议室里欣赏。马瑞佐·维塔(Maurizio Vitta)提出:“任何实践的方法和目标都以其功能领域之外的价值为条件。”笔者也曾就此种现象采访过一位制造企业家谈关于购买韩国工业设计服务的效果,他说:“我们也是请了韩国知名公司设计产品,也为此付出了10倍于中国设计公司的费用,为什么我们最终上市的产品却并不具备竞争力呢?”这位企业家的疑惑可能代表了当时中国大多数购买韩国设计服务的企业的共同心声。

韩国一边在本土进行设计创新实验,一边向中国输出设计服务。韩国设计研发费用投入巨大,本土企业并不能完全消化这些科研成果,所以韩国设计机构将输出方向直接对准了中国市场。国内部分重视工业设计的制造企业成了韩国设计研发成果的试验田。比如,在新型色彩材料的设计开发方面,韩国的家电行业、手机行业以及汽车行业的设计上尽现奢华装饰之风。他们通过技术将玻璃、PVC膜、木材、金属等材料进行表面加工处理,结合特殊工艺将奢华、时尚的图案、纹样、色彩、质感表现得惟妙惟肖、淋漓尽致。一时间诸如膜内转印、水转印、立体印刷、金属烫印,甚至是三维立体打印等技术成为产品设计的卖点。而在绚丽设计效果背后是因技术成本的增加而导致产品售价上升。众所周知,在产品设计创新中增加特殊加工的材料后必然造成产品成本的增加,高成本唯一的消化途径就是提高产品售价,将技术成本转嫁给消费者。由此,工业设计在消费者中形成这样的印象,即:工业设计必然导致高成本、高售价。更有甚者,在所谓“韩流设计”的无度设计实验下,中国消费者片面地认为工业设计的作用就是赋予产品漂亮的“外观”。我们反对设计师通过设计强加给消费者不需要的功能,就如同格特·赛勒所讲的:“反对设计师将自己的趣味强加于消费者的一切尝试。”同时他“反对设计师将美学范式获得的价值强加于公众”。

韩国部分工业设计公司和本国材料供应商联合,将新材料、新工艺嫁接到工业设计上,通过工业设计服务连带着售卖新材料获利。中国企业一旦采用其工业设计服务,也意味着不得不大量的、高价地购买韩国企业的材料,否则设计方案转化的效果就会大打折扣。部分所谓的新材料新技术不乏是韩国本土制造企业淘汰的技术,为了回收研发成本,从而通过工业设计服务向中国市场输出。以笔者所接触的一个CMF设计项目为例,该设计的主要特点是通过印刷技术让中国传统“锦缎”的效果逼真地呈现在玻璃上,这些经过印刷技术处理后的玻璃可以安装在冰箱、空调或者汽车仪表等产品上。从技术层面,要在玻璃上实现“锦缎”设计效果需要经过十几道工序,复杂的工艺程序必然造成产品的高不良率,从而提升研发和制造成本。曾经有中国企业购买了此类设计和技术方案。该企业在产品发布会上大肆宣扬这种要经过十几道工序方能实现的特殊设计效果,试图借此突出产品的差异化和卖点。不言而喻,这家中国企业的产品并没有在市场上取得成功。原因非常简单,用户根本不会为不隶属于产品本身属性的任何设计方案买单。工业设计是要为用户提供好的设计解决方案,包括从外观到功能的整合。“好设计”的评价准则一定不仅仅局限于“美”的表面效果。就好比冰箱没有解决制冷问题,洗衣机没有解决洗净比问题,汽车没有解决速度问题的前提下,任何奢华的表面设计都显得苍白无力。徐恒醇针对这一层面的研究观点很明确:“产品作为一种功能形态的东西,它要以人的需要为目标,将科学技术成果变成人们看得见、摸得着、用得上的物品。这是一个将理性的科技内容转化为适用于人的感性活动对象的过程。”诚然,韩国工业设计服务目前在中国市场已逐渐淡出,但中国企业作为韩国的设计试验场也付出了极惨重的代价。部分制造企业甚至将一年的研发费用用于购买国外设计方案,试图通过设计快速地提高产品竞争力以实现市场突围。

任何工业设计实践活动都避免不了失败概率。工业设计在中国的发展也一度缺乏自信。工业设计作为重要的流程被企业重视,即便如此,企业将工业设计作为企业发展战略,仍然面临选择本土设计服务还是外国设计服务的尴尬。本土设计面临设计质量风险,外国设计面临设计转化风险,这种纠结的状态着实困扰着中国的设计界和产业界很长时间。以“一锤子”砸掉了西门子冰箱质量梦而闻名的罗永浩进军手机产业,其产品主打卖点即“工业设计”。从发布之初就针对工业设计方案欲说还羞,半遮半掩。同时还通过微博对苹果、三星等品牌的工业设计品头论足,在互联网时代,这么高调的宣传也是基于商业运营的一部分。即便如此,也足以让中国消费者对具有“工匠精神”的工业设计创新充满无限期待,期望这种草根式的无畏精神下中国工业设计能够突围,能够有一款代表中国设计精神寄托的好产品面世。然而,姗姗来迟的锤子手机竟然还是缺乏自信地搬出了前苹果设计总监Robert Brunner为其站台。显然,第一代“锤子手机”无论是设计理念还是设计实现的材质都能够找到苹果设计的影子。消费者的失望与其说是对锤子手机创始人之前所表现出来的“设计血性”的失望,倒不如说是对中国工业设计发展依然严重依赖外国的现状的忧虑。

我国发展工业设计产业初期引进工业设计服务走了很多弯路,即便那些失败的案例也不能就此说明引进外国设计一概錯误,并因此而封闭设计开放交流之路。特别是在推进全球化的当下,开放整合是发展必要路径。任何时候,单纯引进工业设计服务都不是最终目的,重点是以此学习和创新,并构建适合本国企业的工业设计创新体系。在这方面,中国家电制造企业的实践可以提供可借鉴的发展模式。

工业设计在家电行业起步早、发展快,与优秀的外国设计机构合作的案例也很多。笔者在2000年开始参与海尔集团工业设计创新体系建设,海尔集团广泛地和国际上知名的工业设计机构合作,研发设计新产品、开拓新市场。合作的目标是共赢,一方面整合国际优势的设计资源补充本土设计力量的不足;一方面积极学习和借鉴国际工业设计思想、模式、方法和工具,通过和国际设计机构合作,大力培养本土设计师。转化外国设计师设计方案的关键是制造工艺技术。设计和技术密不可分,特别是中国的制造业,单纯地提升工业设计水平难以创造价值,相反,通过工业设计倒逼产品技术能力的提升就显得非常关键。中国制造业长期形成研发、设计、制造、营销分离的状态,工业设计驱动全流程创新的目标只有在工业设计创新体系的支撑下方能实现。

“中国工业设计之父”柳冠中先生一直呼吁建立适合中国国情的工业设计产业发展之路。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引进国外的先进技术和生产流程,试图建立支撑制造产业发展的工业化创新系统,但是中国制造依然是只有“工业”而没有“工业化”。支撑“工业化”的关键是生产流程的各个节点都需要有创新体系的支撑,包括从研发设计到生产制造一直延展于品牌和营销的全过程。当下,业内共同的认知是工业设计在产业发展中的作用已不仅仅局限于研发设计,而是涵盖全流程的创新。汤姆.米特切尔(Tom Mitchell)说:“不是将设计理解为一种持续的非工具性的思维过程,一种创造性地行为,任何人,设计师和非设计师同样可能参与的过程。”特别是在互联网经济下,工业设计似乎超越了包括技术创新在内的创新手段而受到更多关注。特别是近几年,企业和设计机构在国际知名商业奖项中的获奖数量一直在增加,似乎也显示了中国工业设计已经在国际舞台立足,参加iF、红点等国际奖项的评比成绩可以证明这一点。

因此,我国设计发展之路在探索的同时也要适当反思和总结,我们理解什么是工业设计吗?工业设计对于产业发展的价值到底在哪里?在20世纪30年代前后,工业设计就是作为外观设计的功能要素,工业设计就是把科技成果包装成产品;在20世纪末期,企业对工业设计的认知已经发展到流程层面,简单说就是所有的产品必须经过工业设计才能够上市,没有设计的产品不能够进入到模具转化,工业设计已然被写进了产品研发流程中,成为产品生命周期中不可或缺的重要节点;进入21世纪,工业设计被作为企业战略屡屡出现在企业的品牌宣传里。利用设计创新突出产品竞争力的企业比比皆是,如三星、苹果、西门子等企业,工业设计在帮助企业提升品牌力的同时也实现了其商业价值,特别是经过全球化平台的产品市场拓展,使得工业设计在企业发展战略层面的作用凸显。

实现工业设计发展的突围非一朝一夕。我国工业产业的发展并没有经过如同西方的两次工业革命的洗礼。纵观近现代我国工业发展史,我国现代工业产业发展建立在引进西方成熟产品流程的基础上,这种引进式的再创新路径缩短了工业化的周期,是经济发展的加速器。从另一个角度看,也正是因为快速的引进和追求发展规模的目的性,使得工业化的进程中缺乏基础创新体系的建设。严格意义上说,我国工业化的进程中并没有建立支撑工业产业发展的创新体系。由此来看,工业设计隶属于产品生命周期中的研发设计范畴,工业设计创新系统也同样缺乏技术实践。从战略上看,工业设计要建立创新系统还有赖于国家政策和创新设计人才的支持。如果工业设计基础创新系统缺失,显然,支撑工业设计发展的国家、行业政策以及设计教育等措施都无法聚焦同一个目标。

随着全球化发展,信息化让世界变平。信息传播的及时性,同步了解国际设计趋势成为可能。东西方的比较研究也足以让我们认知国内现有设计的层次和位置,也有利于我们调整战略和发展路径。即便经过十几年的工业设计实践,我国制造产业对工业设计的价值理解以及设计创新方案的转化能力仍然处在发展中水平。我们与国际同步理解设计的价值却无法转化设计的价值,因为我们掉入了“设计陷阱”,也是中国工业设计无法突围发展的关键。而跳出“设计陷阱”的唯一方式就是构建工业设计创新体系,这是工业设计产业发展不可逾越的关键步骤。因而,构建设计基础创新系统是当下发展工业设计的使命,其重点则是要建立工业设计的基础体系,构建基于工业设计核心功能属性的系统创新工程。

第一,战略层。首先,构建支撑工业设计发展的产业政策、产业文化是必不可少的环节;其次,构建以企业为主体的基础设计创新系统以及支撑设计发展的技术,比如研发设计实验室以及设计评价技术等;最后,构建沟通设计政策和基础体系的中间层次设计技术,即以设计原型创新为主的设计标准体系。

第二,执行层。工业设计创新可以扩大到生活方式、商业模式等范畴。即便如此,任何基于工业设计创新驱动的根本都必须落实到产品创新。缺乏产品创新的驱动力,所谓生活方式、商业模式都是浮云。而产品创新至少涵盖三个层面的要素:首先,产品本身固有属性的要素,如材料、结构、技术等;其次,使用者构成要素,如产品交互过程中的体验一可用性、可及性、审美体验等。正如伊哈布·哈桑所说“设计研究项目可以极大地受益于传统科学便捷的冲突以及今年出现的人文、社会科学的多種新理论。”最后,产品使用所必需的环境要素等,工业设计不仅仅赋予产品外观美,设计的“美”可以是功能技术的、有文化的、有诗意的。同时,设计除了物质要素外,还有非物质要素的设计。维克多.马格林说,“物品的物理外形之外又增添了一个新的美学为度,即非物质。它的美丑取决于用户经由键盘和控制器激发的智能性的奇妙反馈和感觉体验”。设计在创造市场价值的同时也在创造用户价值。产品作为人身体的延伸,它的目的性是工业设计整合创新的切入点。

第三,生态层。工业设计发展主体是“人”。培养设计人才是工业设计构建生态层的重要任务。设计教育不能脱离产业而发展。工业设计产业发展伴随社会、经济的发展而发展。培养多学科交叉性创新人才是当务之急。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发展,满足人民过好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必须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就没有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工业设计参与人类文明构建,多学科交叉学科架构支撑跨界整合,综合运用和发挥各类技术,创造价值服务人类生活方式。作为一种创造性思维能力,工业设计在工业时代无处不在。我们明确未来工业设计参与构建任命美好生活的愿景,也了解在工业设计发展过程中的先进实践经验以及发展的误区,如果能够审慎地理解并构建工业设计创新体系,让工业设计作为生产性服务业在中国经济发展中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中国工业设计突围发展指日可待。

猜你喜欢
设计实践工业设计发展模式
突破作业重围,激扬生命活力
义乌旅游商品研发双轨制策略及其设计实践
浅析任务教学法在高校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基于通用设计理念的适老性住宅设计初探
高校艺术类产品设计专业学生“以赛促教、以赛促学”教学模式研究
浅谈用户体验在产品设计中的运用
浅谈交互设计在工业设计中的运用
基于产业集群导向下中小型企业工业产品创新设计模式再造
我国微型金融发展中的问题与思路
基于山东生态农业的绿色供应链管理研究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