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敏敏
摘 要 培育高职生的工匠精神,对学生就业力的提升有着重要意义,也是我国从制造大国走向制造强国的基础。工匠精神培育与高职生就业力养成契合度高,高职院校要把工匠精神的培育纳入人才培养计划,利用现代学徒制平台和校园文化建设等多渠道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提升毕业生的就业力。
关键词 高职院校;高职学生;工匠精神;就业力
中图分类号 G718.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8)14-0073-04
“工匠精神”一词频繁出现于政府报告、国家领导人讲话和主流媒体上,显示工匠精神培育已经成为国家意志和社会共识。高职院校肩负着“培养大批怀有一技之长的劳动者,而且要让受教育者牢固树立敬业守信、精益求精等职业精神,让千千万万拥有较强动手和服务能力的人才进入劳动大军,使‘中国制造更多走向‘优质制造‘精品制造,使中国服务塑造新优势、迈上新台阶”①的历史使命。在高职教育中融入工匠精神,不仅顺应了中国从“制造大国”走向“制造强国”的大势,而且有利于提升高职生的就业力,助推未来职业发展。
一、工匠精神培育与高职生就业力养成的契合逻辑
高职生就业力是指高职生通过对知识、技能、职业素养的有机整合,形成一种独特的就业能力。工匠精神与高职生就业力有高度的契合性,工匠精神是高职生就业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当下用人单位考察高职生不仅重视专业技能,更强调高职生是否具有崇高的职业精神和良好的职业素养。
(一)工匠精神是助推高职生职业态度养成的需要
爱岗敬业要求就业者兢兢业业、勤勤恳恳地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这是工匠精神的基础,也是提升高职生就业力的基础。指导高职生就业要让学生认识到工作岗位是从业者赖以生存的基础和发展的平台,只有把工作当成一项事业去做,具有“爱岗敬业”的职业态度,才能在就业岗位中体现自己的价值。
(二)工匠精神是助推高职生职业品质形成的需要
工匠精神内含精雕细琢、不断精进、专注执着的精神特质,与高职生就业力养成在价值取向上方向一致。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要求高职生就业力养成教育中要树立对职业的敬畏心,对工作的执着精神,要改变高职生身上存在的“差不多精神”,要有把产品和服务做到极致的信念。
(三)工匠精神是助推高职生职业能力提升的需要
工匠精神不仅仅指精湛的技能,还要养成高职生创新求变的职业能力。真正的工匠,虽然恪守行业标准,但绝不墨守成规。相反,优秀工匠敢于大胆突破传统而进行创新,将追求完美为终极目标。创新求变的工匠精神与高职生就业力养成相互联系、相互平衡,能帮助高职生适应多变的就业环境,提升学生就业能力。
二、工匠精神培育与高职生就业力养成的契合条件
(一)理念转变是实现契合的前提
在“中国制造2025”战略背景下,工匠精神突显时代价值,高职院校要重新审视工匠精神对提升学校内涵建设,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技术研发能力的重要性,从高职教育的内在规律出发,将工匠精神融入治校方略中,渗透到办学理念、教风学风等价值体系中,滋润每一位学生心灵。高职院校理应成为培育工匠精神的主阵地,努力将工匠精神引入学生职业发展教育中,提升学生的就业能力。
(二)联动平台是实现契合的关键
高职院校要培养具有工匠精神的人才,关键是有效解决就业资源供给、就业平台搭建问题。要解决这一关键问题,必须要积极争取地方政府、行业和企业支持,构建政、校、行、企联动平台,通过共建协同创新中心、技术研发中心等载体,让学生真正接触、亲身体验,从而提高其就业创业能力,使工匠精神真正落实在具体的就业实践中。
(三)文化建设是实现契合的保障
校园文化建设是传承弘扬工匠精神的重要保障,高职院校需重构支撑工匠精神的校园文化,以潜移默化的方式影响学生,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进而提升学生就业力。实现工匠精神在高职院校落地生根,使其转化为高职生的职业素养和价值追求,必须在高职院校营造传承与弘扬工匠精神的文化氛围。高职院校要充分运用校园文化建设平台,紧扣新时代脉搏,把各行业、各领域、各战线上最新的发展成果、最新的实践感悟,用学生乐于聆听、易于接受的语言和方式带给学生,让学生们在耳濡目染、春风化雨中播下扎根地方的情感种子。
三、工匠精神融入高职生就业力培养策略
(一)理念革新:工匠精神融入人才培养目标
高职院校应结合行业企业需求来分析相关职业岗位应具备的工匠精神要素,将工匠精神作为一种职业规范和职业素质要求纳入人才培养体系中。一是独立设计工匠精神课程。根据行业企业需求制订专门工匠精神课程,将职业素質培养方案纳入学校考核学分。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优秀工匠的职业道德和品质,通过工匠精神课程体系的实施,提高高职生职业素质。二是调整专业课程培养方案。对专业课程重新设计和整合,贴近生产一线,更新现有课程的项目设计与案例内容,将先进工匠事迹纳入教学内容中。三是与第二课堂活动相融合。按照人才培养方案要求,充分挖掘专业特色,利用校企资源,开展各类专业技能竞赛,以赛促学,注重培养学生的专业认同感。培养践行工匠精神的积极情感和自觉意识,将工匠精神的培养渗透在第二课堂活动中。
此外,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应突破固有框架,让专业紧贴市场,让教师紧跟行业专业前沿,成为行业精英。高职院校还须深入挖掘各行各业的有名工匠,聘请其担任客座教授,传授求职就业的成功经验,使学生能与技能大师、成功企业家面对面,体验他们身上的匠心匠神和创新求变的理念,让榜样的力量引领学生,及时调整目标,增强就业的信心和勇气。
(二)联动平台:工匠精神载入现代学徒制
现代学徒制实现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是高职院校发展的生命线,也是传承和弘扬工匠精神的载体和有效途径。高职院校应用好现代学徒制这个平台开展工匠精神的养成教育,使工匠精神与就业能力有机融合,内化为高职生持续发展的重要力量。
1.企业即学校——企业主体地位利于工匠精神具体化
企业主体地位的确立,能把抽象的工匠精神具体化并予以落实。一是标准的具体化。企业熟悉本行业工匠的标准,由企业和学校共同来制定企业录用标准、企业岗位要求等,即可避免学校摸着石头过河的盲目性,也可以满足企业对用人标准的需求,为工匠精神的培养创造客观条件。二是平台的具体化。现代学徒制模式下,教学空间直接转换为企业生产平台,学生在实际工作场景中真切体验职业文化,体验企业匠人匠心文化的熏陶,其育人效果更直接有效,有助于培养高质量的工匠型人才。三是考核的具体化。在现代学徒制实施过程中,以教考分离的方式加入企业考核评价。企业考核的主要对象为企业师傅以及学生(学徒),对企业师傅的考核,会促进师傅对参与人才培养的积极性,增强其工作态度和对学徒的责任心,进而影响其对学徒的培养力度和效果;对学生的考核,可以让学生明确毕业后能够顺利就业的标准,直接影响到高职生的就业质量。
2.师傅即教师——师承管理模式利于工匠精神塑造
师承管理模式主要表现为学生在师傅的指导下学得知识与技能,形成对产品和服务精益求精、追求完善等独特品质。现代学徒制的真正价值体现在名师巧匠和学生建立师徒关系,企业师傅把优秀品质传承给学生。一是能充分发挥师傅角色的作用。在师承管理模式中,师傅对学生的影响主要在学习和生活中表现出来。在学习过程中,师傅引导学生对于每一个操作、每一道工序都要严格按照规范来操作,逐步将工匠精神要求内化到教学全过程中,培养学生(学徒)精益求精的工作态度。在日常生活中,秉持工匠精神的师傅可以通过对学生的认可和关怀来提高他们对于工作的积极性和热情,通过个人魅力来影响学生,让他们在师傅的言传身教中感受工匠精神,形成对本行业与职业的尊重与自信。二是有利于学生自我价值的实现。在师承管理模式中,学生能得到师傅在技术上的指导和鼓励,使他们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完成角色的转换,融入企业环境中。师傅重视对学生的技能水平培养,同时更注重对他们工匠精神的培育,让学生拥有更加坚定的意志,帮助他们实现自我的价值。三是有利于师傅职业价值的实现。在现代学徒制教学中,师傅是培育工匠精神的主要角色,他们在教育学生的同时自身也能从中得到收获。当师傅看着学生专业技能不断提高,成为社会所需的高技术高素质人才,会从中得到满足感,有助于师傅职业价值的实现。
3.规矩即制度——规矩意识利于工匠精神保障
一是要树立规矩意识。要使学生具备工匠精神,师傅要将规矩意识扎根在学徒的心里。首先,要宣讲规矩标准,明确告诉学生什么是不合格,什么是合格标准,将规矩规章、操作规范入心入脑;其次,要严格执行规矩标准,对学生所生产的产品进行质量检查;再次,要逐步将规矩转化为行为,用铁的规矩意识夯实生产工作,使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将规矩执行到底。二是让规矩成为习惯。规矩是企业所有员工和学生们都要遵循的行为准则,是外部的约束力;习惯是一种在学习和工作过程中养成的行为方式,是内在的自觉性。让规矩成为习惯,是知与行的统一,是从“他律”向“自律”的升华。学生只有从内心养成守时、刻苦的工作态度,才能内化为务实的工匠精神。
(三)文化建设:工匠精神引入校园文化
1.以环境文化营造职业氛围
环境文化是高职院校职业氛围的具体表现形式,在潜移默化中让学生感受企业文化,形成良好的职业意识。一是实现思想性和艺术性的统一。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无论是种植花草树木,还是悬挂图片标语,或是利用墙报,我们都将从审美的高度深入规划,以便挖掘其潜移默化的育人功能,并最终连学校的墙壁也在说话”。高职院校要体现自己独有的校园特色文化,必须吸收行业和企业文化,力争让实训楼、教学楼、图书馆等建筑上的墙壁和走廊都能融入行业和企业元素,体现专业特色和工匠精神,实现校园环境文化的思想化和艺术化的统一,能时时激励师生,处处陶冶情操,达到润物细无声的育人效果。二是实现网络文化激励引导学生。网络文化是一种新型的文化形式, 它是随着网络通信技术的不断发展而发展,近年来越来越凸显其不可替代的优越性,为高职校园文化发展注入新的活力。高职院校可以通过门户网站、官方微信微博等方式展示具有优秀工匠精神的行业精英、企业专家案例等,利用网络可以实现即时交流的功能,开设“最美匠人”互动讨论平台,引导学生从“最美匠人”身上学习其优秀的工匠精神,增强职业信心和就业动力。
2.以精神文化培养职业品质
精神文化是高职院校育人的重要环节,对于引导高职生树立崇高职业理想,促进身心健康成长,促进全面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一是培育坚定的职业理想。高职院校在全过程育人中渗透工匠精神,激发学生热爱自己的专业,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每所高职院校都有数以千计的杰出校友,他们身上都有自己独特的一面,高职院校可充分发挥杰出校友示范作用,结合专业实际,让有工匠精神的校友们通过校友讲堂、校友面对面访谈等方式向在校生展示他们的先进事迹,有助于学生们树立崇高的职业信念。二是疏导就业职业心理。高职生从校园走向企业,在就业求职中,理想与现实往往存在很大的差距,巨大的心理落差,使他们难以承受,如果无法及时调整心态,容易产生极端行为。对于高职院校而言,有必要对学生尽早开设“职场心理学”课程,可以聘请有匠心的企业精英做导师,开展行业企业和职业文化教育,强化进入现代企业所必须具备竞争意识、服务意识、挫折意识等职业意识,让学生尽早学习了解职场心理,让他们有足够的心理预期来应对未来职场的各种挑战。三是养成创新的职业思维。工匠精神虽然看不见摸不着,但它体现在产品的细节上,体现在企业工匠创新的职业思维上。高职院校要选择具有创新理念的企业进行合作,让学生从产品创新、工艺创新、市场创新、管理创新等各个方面观察企业工匠们有形的运行方式,感受企业无形的创新文化,养成创新的职业思维。四是规范职业行为。工匠精神体现在日常学习、生活、工作的细节中,要求高职院校从规范学生的职业行为入手,把现代企业管理中规范理念与学校实际情况相结合,应用到学生行为管理中,让学生养成严格要求自已的好习惯。
3.以制度文化践行职业习惯
爱岗敬业、精益求精、创新求变的工匠精神,是行业企业目标和价值观的具體体现,为实现这一目标和价值观,需要培育企业的制度文化。企业的制度文化具体到高职院校就是表现为校园的各种规章制度和工匠精神的契合。一是调动教师主动性。高职院校要制定专业教师定期下企业的制度,在企业建立教师工作室,让专业教师熟悉本企业的工作流程、了解本专业毕业生的就业方向和趋势,明确本行业用人标准和优秀企业文化制度等;高职院校还要在企业建立教师工作室,以制度形式规定教师和企业优秀匠人共同开发课程,使课程设置更加符合实际,易于将工匠精神融入课程中。二是发挥学生积极性。高职院校对学生学习、生活管理要引入企业的制度文化,可根据专业实际,邀请相关行业的企业专家们共同研讨不同专业工匠精神培育的着力点,设计富有企业个性化的制度文化,模拟企业真实的工作环境,让学生在校园内感受企业文化的氛围,为顺利就业做好准备。
参 考 文 献
[1]薛栋.论中国古代工匠精神的价值意蕴[J].职教论坛,2013(34):94-96.
[2]李宏伟,别应龙.工匠精神的历史传承与当代培育[J].自然辩证法研究,2015(8):54-59.
[3]陈立平.高职学生工匠精神养成教育的路径研究[J].职业教育研究,2016(10):13 -15.
[4]梅洪.论高职学生工匠精神的培育[J]职教论坛,2016(25):79-81.
[5]李克强.政府工作报告[Z].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
[6]李进.工匠精神的当代价值及培育路径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6(27):27-30.
[7] 李宏昌.供给侧改革背景下培育与弘扬“工匠精神”问题研究[J].职教论坛,2016(16):33-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