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曲演员应谨慎对待现代戏的搬演

2018-11-12 19:29◎叶
长江文艺评论 2018年2期
关键词:现代戏院团剧种

◎叶 萍

如果走进剧场,去观看由现实题材创作的现代戏,会发现许多剧目有着极高的相似性。这种相似不仅表现在题材的选择、情节的设置上,就连演员塑造的人物形象,差别也不是太大。当然,这并非说演员在舞台上的二度创作是完全失败的。只是与传统戏相比,由于种种原因,现代戏可以给予演员发挥的空间十分有限。它既无法像京、昆等大剧种的传统戏,同一剧目由不同的角儿或不同的剧种演出,其演法不一样;又不似新兴剧种的传统小戏,题材广泛、形式生动活泼。尽管如此,现代戏仍然受到莫大的重视,频频在重量级的节、赛、会演中亮相。

现代戏受到重视,有其深刻的历史背景和现实意义。从戏曲艺术的长远发展看,这是十分必要的。然而,需要面对的事实是:现代戏创作之路极为艰难,经过几十年的舞台实践,能够被保留下来,并作为经典剧目传承的剧作并不多。绝大部分现代戏,仅仅是昙花一现,演不了几次,就草草收场,结束它的使命。当然,这与现代戏一直以来承载过多意识形态的功能有关。它导致大量的创作,只是为了执行一项指令性任务,创作者的创造才能被压制,独立性和个体意识在一整套程序下被消解。行政命令、长官意志取代了建立在戏曲创作规律上的有益探索。创作中的“盲目性”是存在的另一个问题。不明现代戏为何?既缺乏必要的方法论指导,又不重视剧种自身发展历史中积累起来的实践传统,一味的追求大舞美、大制作、大场面,极少考虑剧种的风格特点是否适合。此外,人情风和利益输送也是一大顽症。它导致有才华、有能力、有经验,熟悉戏曲艺术创作规律,熟知剧种特点的编剧、导演被冷落,特别是扎根于各地的一些熟悉本土演员、观众和市场的地方人才,很难得到施展才华的机会,然而,他们却是最应该成为现代戏创作中的主力军。

之所以提出戏曲演员要谨慎对待现代戏的搬演,在于演员是戏曲传承的载体,他们对戏曲生态的建构与维护,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可以说,戏曲人才的状况将严重影响戏曲未来的走向。而各地不断搬演的“同质化”现代戏,将不利于演员的成长,不利于作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一部分的戏曲艺术的传播与传承。

戏曲演员的培养与成长机制是有别于话剧、歌舞、影视演员的。一般来说,戏曲演员从初中阶段开始,需经过三到六年的艰苦学习,才能进入院团工作。在校期间,他们不仅要接受严格的基本功训练,还要通过片段组合或传统剧目教学,学习戏曲特有的表演语汇,即唱、念、做、打的技能技巧,以便基本掌握塑造舞台形象的能力。这种能力既包括技术层面的能力,也包括如何运用技能技巧结合剧情表现人物的能力。实际上,由于学生自身条件各有差异、教师水平也高低有别,不见得每个学生通过几年的学习都能够胜任舞台上的演出。或者说,学生们这个时候的表演还是十分稚嫩的。因此,进入院团后,迫切需要通过大量的、长期的舞台实践来提高表演水平。而这种提高,一定得建立在对优秀传统剧目刻苦研习、反复搬演的基础上。因为经过时间淘洗而得以保留下来的传统剧目,凝聚了几代人的心血和智慧,只有它们才能传递戏曲艺术独具特色的表达方式和表演技巧;也只有它们才能真正地为演员提供最丰厚的艺术营养。

我们也应该看到,许多戏曲院团的日常演出以传统剧目为主。但很多时候并不能坚持天天演或周周演,这也就意味着演员们能够登台的机会是有限的。近几年来,虽然也有很多地方在致力于传统剧目的挖掘、复排与展演。如中国京剧艺术基金会实施的“京剧艺术传承与保护工程”,对一些即将失传的剧目进行了资助。但遗憾的是,相对于全国几百家院团、数以千计的从业者来讲,这样的工作做得太少了。

事实上,不少院团喜欢将大量的时间、精力、财力投于重点剧目。重点剧目又大多数是为了参加节或赛而准备的。这些节或赛对剧目的要求,更多鼓励和支持的是现实题材的创作,而现实题材又往往狭隘地被理解为书写劳模、英雄或地方名人。于是,各地的劳模、英雄和地方名人被轮番搬演。虽然其中不乏精品力作,但正如上文指出,创作中存在诸多问题,且绝大部分的剧目艺术水准有待提高。在此情形之下,试想,如果戏曲演员在他们的职业生涯中屡屡偏离艺术的坐标,他们该如何对优秀的戏曲艺术保有更多的认同并由此生发出应有的尊重乃至敬畏之心呢?作为人类宝贵的精神遗产的戏曲艺术又将何以传承乃至于发扬光大呢?

在戏曲演员的商业价值远远地低于影视歌舞明星的今天,戏曲演员自身价值的体现并不完全取决于市场。而在于他们搬演的戏曲艺术,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能够在多大程度上表现出的独特性和丰富性;世界范围内各民族进行文化交流以及文化身份的确认时,他们又能够为之作出多大的贡献。正如梅兰芳于上世纪三十年代出访各国;时隔大半个世纪后,张火丁的访美演出。正是由于他们将中国戏曲中最优秀的剧目带到了国外,才使异域的人们能够领略到中国戏曲独特的美,并通过他们所讲述的中国故事,触摸到中国人的精神世界与伦理价值,从而有机会认知中国、了解中国。恐怕这也是目前所搬演的现代戏所难以承载的。

在这里,我并非反对现代戏的创作,只是说,在创作和搬演现代戏时,需要抱以更多的谨慎态度。特别是看到一些差强人意的现代戏作品屡屡出现在国家级的戏曲展演活动中,让人感到忧虑。毕竟,国家级艺术盛事所具有的示范作用、引领作用和导向作用是不可低估的,它们对戏曲展演剧目的选择与认定,会给戏曲院团的剧目建设、人才建设带来难以估计的影响。

时间对于每个人都是平等的,包括戏曲演员。在有限的年、月、日的循环往复中,在戏曲演员有限的艺术生命中,他们能够做什么和不做什么,将决定其未来的发展之路。从另一层面讲,源远流长的戏曲艺术中,最有价值和最应该被珍视的部分,也会因戏曲演员的选择而走向不同的命运。当然,“选择”一词在这里或许是不太恰当的说法,那就权当是一种美好的期许吧。

猜你喜欢
现代戏院团剧种
对文艺院团中艺术管理人才培养的思考
秦腔现代戏《西京故事》的音乐创作技法分析
小剧种大舞台
关于“守望濒危剧种”的呼吁
一种聚焦: 上海民营院团的现状与发展
演艺产业多元发展的新兴开拓者
扬剧老生表演艺术浅识
中国戏曲现代戏研究会第26届年会在京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