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饶曙光 常伶俐
2017年,对于国产动画电影来说,是充满挑战的一年:中国动画电影市场总票房为49.9亿元,自2013年起首次出现下滑,同比下跌28.75%。票房前十的动画电影中,进口片占据6席,国产动画电影仅占4席。毋庸讳言,在动画产业的全球化格局中,国产动画的处境并不乐观。在新的时代环境与社会语境下,国产动画电影将走向何方?新媒体时代会带给动画电影产业怎样的挑战?本文试图对这些问题进行深入分析与详细阐释。
国产动画电影面临的首要挑战是好莱坞动画电影的冲击日益激烈。动画电影是好莱坞电影市场尤为关注的类型电影之一,2013年,好莱坞动画电影几乎囊括了全球动画电影票房前十名,值得注意的是,在这些电影中,海外票房占据票房比例为49.2%—79.6%。就中国的动画电影市场而言,进口动画电影的票房比例与国产动画电影之间存在显著差距。
目前,国产动画电影发展正处于文化工业化的初级阶段,电影工业化体系建构相对滞后。就动画创作层面而言,工业化生产体系怎样落实动画电影创作的各个关键性环节;就产业层面而言,制片、发行与放映之间如何协调相互的制约关系,共同完善动画产业链的搭建等国内动画电影产业化的运行体系的配套管理体制都尚未完善。
对于当前的国产动画电影来说,观众群体的结构化转型是电影创作面临的另一难题。在这里,“结构化转型”包含了两个层面的含义:第一,观影群体的年轻化趋向。根据调研数据显示,18岁到30岁的观众群体占据国内主流院线观影人群的70.46%,其中,大学生占据这个群体的69.21%。然而,新的观影群体并未成为国产动画电影关注的焦点,大部分国产动画电影的创作者仍然将观影群体定位于低龄儿童。第二,随着中国社会的转型,乡村城镇化成为了现代化进程中的必然趋势。这一进程不仅改变了乡村传统的生活形态,更改变了大众休闲、娱乐的方式。随之而来的是,电影院线城镇化的拓展趋势日益明显,中小城市的观影群体成为了支撑电影票房的新力量。
动画电影作为新兴科技与大众文化的交汇点,它在建构自身文本的同时,也在社会生活中寻找文化的价值意义。进而,我们不得不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国产动画电影面临的问题是源于动画电影本身的立场差异,还是来自文化投射的价值立意?关于这个问题的探寻,恐怕我们需要回到动画电影的发展机遇中寻求答案。
尽管当前国产动画电影的市场处境不允许我们拥有乐观的情绪。但是,值得肯定的是,部分创作者试图打破动画既有的观众定位,比如,《十万个冷笑话》《大护法》等受到了主流观影群体的广泛关注;另一方面,数字媒体技术带给了动画电影更多的创作空间,《大鱼海棠》等精美的影像呈现,确实带给观众耳目一新的视听体验。在目前全球动画的产业格局中,国产动画的弱势地位在短时间内或许不能发生根本性改变。那么,在新的形势下,我们如何发展动画?
首先,在我们倡导动画美学创新的同时,当代中国动画美学呈现的“新范式”,是需要我们关注的首重问题。动画电影的审美与创新,需要回归动画创作的本质上。动画文本的价值有赖于创作者的叙事技巧,“梦工厂”的前任动画总监卡森伯格(Jeffrey Katzenberg)多次谈到,动画电影创造的是“故事”,“如果故事不好的话,这一切都没有意义”,而故事的关键在于“能不能感动人心,能不能有真的价值存在”。因此,如何在时代语境下,通过既有的经验与技巧创作新的动画文本,应该成为国内动画人关注的核心议题。在此基础上,故事文本应该成为电影创作的核心元素。
其次,探寻动画电影工业化的道路是确保国产动画电影可持续发展的关键。“电影工业化”即建立规范化、系统化的电影生产体系,搭建构架清晰、层次分明、井然有序的产业布局,从而推动国产动画电影持续地、健康地发展。客观地讲,部分动画电影在某些制作层面展现了一定的工业发展水平,但与好莱坞电影发展还存在显著的差距。动画电影创作需要建立流程规范化、分工细致化、管理现代化的工业化生产体系,从环节把控、技术升级、人才储备等方面进行创作性调整,才能提升动画生产的质量。
与生产工业化相匹配的是动画产业链的搭建。近几年,国产动画电影的生态格局正在发生结构性变革,动画电影的投资、营销开始逐步走向专业化、规模化。部分知名的影视企业参与了动画电影的投资与制作,比如,中国电影股份有限公司参与了《功夫熊猫3》《摩尔庄园:魔幻列车大冒险》的投资;华谊兄弟参与了《摇滚藏獒》的出品与发行,企业间的深度合作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国产动画电影的整合发展。
再次,有效地培育观众,跟观众建立更加亲密、信任的关系,从而从根本上推动国产动画电影持续地、繁荣地发展。具体而言,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结合观众群体的结构化转型,动画电影需尝试多元化、差异化的艺术创作。当代社会,城市化与物质化的进程正在改变观众的审美体验。如何在动画创作中构建不同的文化认同感与价值聚合感,满足不同层次的观众的审美偏好,是动画创作者需要重新认识的问题。这要求动画回归到以电影本体为主位的创作模式,不拘泥于以低龄儿童为主的创作形式,结合市场的灵活性与消费的多样性,突破既有主题的限制,尝试多元化、类型化的动画创作。
在国产动画电影的审美把握中,动画电影的类型跨界只是刚刚起步的创作尝试。在以儿童观影群体为主的动画电影市场中,IP改编成为了电影主题的创作常态。应该承认,《十万个冷笑话2》《大护法》等动画电影突破了既有的创作形式,获得了一定的市场认可,这在某种程度上回应了国产动画电影固有的形式主义。从历史的角度审视,它传递了这样一个事实:在经受创作范式崩溃的阵痛之后,国产动画正在跨越以儿童为主的类型定位,开始走向多样化的美学尝试。只有持有批判精神与反思精神对观众审美趣味进行深入分析,国产动画才能摒弃以“低幼”定位为主的市场导向自觉地、清醒地进行创作转变。
第二,动画创作需要从现实经验出发,充分关注当代社会的问题,带着民族责任感与历史使命,反思当代社会发展中的新困惑与新问题。借用美国学者 M.A.R.哈比布(M.A.R.Habib)的观点,动画文本不是一种孤立的行为,而是在一种社会语境中的表演。因此,动画电影具有一定的“社会性、整体性与生产性”,动画电影是一种文化活动,对动画创作的根本性解释需要从动画生产的时代语境中探索答案,因此,动画创作需要在大众生活的现实语境中探索电影的审美空间。就国产动画电影而言,它需要立足于民族文化中,深入挖掘本土历史文化的深层意蕴,重建动画作品中的文化认同感;不仅如此,我们还需要带着适当的批判意识,着眼于本土的现实经验与时代语境,立足于国内现实社会中的问题,深刻反思当前社会正在遭遇的文化困境。从本土文化,从时代语境出发,这样的动画探索,才能真正与国内观众有效对话。
事实上,近来的动画文本中,个体微观经验已经被纳为影像观看的视角。比如,《大圣归来》立足于西天取经的宏大背景中,以孙悟空独特的个体经验完成了电影的叙事框架。在这部浪漫主义的动画文本中,孙悟空作为叙事主体,始终保持着丰富、饱满的情愫。在整体的叙事逻辑中,信仰冲突作为外部因素,刺激着孙悟空的内在欲望与情感诉求。电影摒弃了田园牧歌式的情怀抒发,将叙事从外部环境转向角色内心的观照,孙悟空的信仰矛盾被顺其自然地转化为自我成长过程中的情感纠葛。正义不是束之高阁的抽象理念,它回归到平淡的日常叙事中,经受生命卑微的礼拜与笃行。当信仰断裂的哀恸与绝望演化为叙事焦点之时,主观化的自我经验呈现伴随着历史语境的叙事,在影像建构出一种独有的浪漫主义的历史情怀。电影也随着孙悟空的个体性话语的深入,背离了西天取经的宏大的叙事框架,人性本身成为了电影中善恶最终的裁决。应该说,只有携带了现实经验的、真实的情感书写,才能描绘生活的能动过程,才能深入人心,赢得市场。
第三,怀抱问题意识,对本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动画电影是社会文化的表征之一,动画创作无法脱离文化背景而独立存在。这里的“文化”,既有传统文化、民族文化,还有我们正在经历的新兴文化。一方面,我们需要深入文化内部,寻找文化传统的特性;另一方面,我们可以立足于新的时代语境重写文化传统。
在这一方面,好莱坞早已深谙其道。电影构建的文化归属感是观众对电影热情回应的关键之一。情感认证与身份认同交织为一种微观的情感网络,牵引着观众的认知导向。当前中国社会的文化叙事是中国历史文化的继承与推新。对于国内动画创作者来说,关注中国特色的文化内涵、思想观念的情感书写,我们有着得天独厚的创作优势。因此,反思文化、重构文化,以文化自觉带动文化自信,提升本土文化的主体性与自主性是当下国内动画创作者有待思考的重要课题。
最后,动画创作应该提高电影的文化价值与审美价值,加强对意义的书写,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影像挖掘。艺术创作的根本价值在于从形式层面探索人的生存价值。换言之,艺术创作的中心在于探讨人的本质,动画创作要立足于民族文化,更要超越民族的特色文化,才能具有广泛的话语效应。电影叙事的根本是潜伏到人性灵魂深处,唤起观众感性的文化认知。加拿大学者弗莱(Northrop Frye)在《作为原型的象征》一文中指出,任何文学作品都掩藏在“人类的希望、欲求和忧虑构成的神话世界中”。如果将动画电影视为一种创作者与观众的交流方式,那么,影像外化下奇光异彩、锐意创新都应是潜伏在“人类共同经验”之下的理性思考,源于对人性的书写与陈述,对集体无意识的深层应答。只有超然于特定文化的精神内涵,动画电影才能跨越不同文化传统、地理阻隔的藩篱,获得不同民族、不同地域观众的青睐。
值得注意的是,意义的文化书写需要以一种“自然而然”的方式。国内动画作品中,说教意味的文化言说仍然是价值书写的意义支撑。“拔苗助长式”的单向价值灌输,并不能真正地引发观众的情感共鸣,动画创作更需要站在观众的角度,真正地融入观众的情感结构中。恩格斯(Friedrich Engels)的观点或许能为我们提供些许思考,“我认为倾向应当从场面和情节中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来,而不应当特别把它指点出来……作家不必要把他所描写的社会冲突的历史的未来的解决办法硬塞给读者。”只有深入生活经验的内部,深入社会文化的审美体验中,以“自然而然”的方式建构意义、呈现意义,才能让动画作品具有文化反思性与文化批判性。
动画电影是一门颇具实践性的艺术门类,如果仅从形而上学的抽象性理念来探讨其美学的涵义,深度和广度远远不够。国产动画电影需要经历一次“由思辨性到可操作性”的美学升华。从动画电影的具体实践中去探寻动画电影的形式内涵与精神内涵,成为了本文尝试的美学探索。只有将国产动画电影放置在社会文化的空间里,动画电影的文化认同与实践探究才能走向更为广阔的文化空间。
注释:
[1]冯飞雪:《动画电影2017:回归调整的一年》,《中国文化报》,2018年1月15日。
[2]尹鸿:《世界电影发展报告》,中国电影出版社2014年版,第449页。
[3]数据来源:易观智库数据网http://www.199it.com/archives/347362.html。
[4]2016年,国内上映的39部国产动画电影几乎选择使用了CG技术作为动画制作的方式。参见中国动画电影发展报告编委会:《中国动画电影发展报告(2016)》,前引书,第 76—77页。
[5]杰森伯格的采访:http://games.ifeng.com/yejieha ngqing/detail_2015_04/20/41014486_0.shtml。
[6]杰森伯格的采访:https://www.huxiu.com/article/113135.html。
[7]【美】M.A.R.哈比布:《文学批评史:从柏拉图到现在》,南京大学出版社2017年版,第89页。
[8]陈永国:《互文性》,《外国文学》2003年第1期。
[9]赵一凡:《西方文论关键词》,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6年版,第829页。
[10]【法】克洛德·列维-斯特劳斯,《结构人类学(1)》,张祖建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22页,224页。
[11]【德】马克思、【德】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454页。
[12]王一川:《修辞论美学:文化语境中的20世纪中国文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30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