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引导助力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2018-11-09 10:23王海红
江西教育C 2018年8期
关键词:活动经验课堂实践策略探究

王海红

摘 要:数学活动经验是学生数学知识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影响着学生数学综合能力的发展。数学活动经验的积累必须基于课堂教学载体,基于学生对数学的实践探究,这必须要求教师认真研究课堂教学中蕴含的数学活动经验素材,灵性引导,以达到助力学生积累数学活动经验的目的。

关键词:课堂引导 活动经验 课堂实践 策略探究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推进,越来越多的教师开始关注学生数学活动经验的积累。数学活动经验是学生数学核心能力的一部分,它是提升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前提,对学生学习数学有着重要影响。但在目前的数学教学中,不少教师只是按照设计好的教学方案开展教学,而很少关注学生在学习中是否思考、是否掌握了知识,导致学生缺乏数学活动经验,探究能力难以得到有效培养。那么,教师如何紧扣学生的思维特点,灵性引导课堂,助力学生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一、灵性整合教材内容,助力学生迁移基本活动经验

在小学数学学习过程中,数学知识的学习是循序渐进的,从最基本、最常见的简单生活知识逐渐扩展到复杂的抽象数学知识,教师在教学时应注意到这一点,在引导学习数学知识时,将学生已经掌握的基本数学能力迁移过来,以帮助学生完成复杂数学知识的学习。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采用延伸迁移、对比迁移、联想迁移三种方法。延伸迁移就是针对相同数学知识的拓展学习,如果学生之前学习过10以内的加法,教师在讲解100以内的加法时,就可以引导学生将10以内的加法经验迁移过来。对比迁移是指在学习类似数学知识时,两个数学知识存在着一种明显的对照关系,如加法和减法,教师在讲解减法时,可以将学生的加法学习经验迁移过来,并引导学生进行对比学习,引导学生分析减法与加法的区别,从而帮助学生快速掌握减法。联想迁移法是通过激发学生的想象力,让学生自主联想类似的知识,一般与前两种知识迁移方法相结合,如在开展延伸迁移之前,教师可以先让学生进行联想迁移,让学生自己尝试寻找类似知识;当学生没能成功完成时,教师可以继续开展延伸迁移,引导学生顺利完成数学活动经验的迁移。

如教师在讲解《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时,教师可以给学生提出一串问题:“看到100以内的加法,同学们联想到了什么?”学生很容易想到10以内的加法,然后教师再提问“那么同学们可以借助之前10以内的加法经验,来完成100以内的加法么?”接着,教师可以给学生几道题目让学生尝试计算,比如:“25+2=? 25+20=? 25+24=? 25+26=?”学生在应用10以内的加法准则计算时,会发现数字是两位数,不知道如何做加法,有些学生给出的答案是:“25+2=27,25+20=45,25+24=49,25+26=41”,可以看出学生是完全按照10以内的加法法则计算的,在前面3个不需要进位的计算中,学生的答案没有问题,然而最后一题则涉及到100以内的加法进位问题,学生不了解这一知识,所以做错了。由此可以看出,学生自己成功将10以内的加法经验迁移过来了,但对100以内的加法算理不了解,教师就可以给学生专门讲解进位的方法,以及何时进位。

二、灵性调动多种感官,助力学生提升基本活动经验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注意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帮助学生从多个角度来学习数学知识,以提升学生的基本活动经验。教师在教学时要注重调动学生动脑思考、动手计算、动口表达的能力。动脑思考可以提升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帮助学生积累在数学思考上的经验;动手计算可以提升学生的数学计算能力,从而使学生的数学基本功提升一个层次;动口表达可以提升学生的数学表达能力,让学生将自己理解的数学知识通过言语表达出来,也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在这一体系中,教师调动了学生的多种感官,学生的学习效率也比单纯地听教师讲解要高。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将动脑思考、动手计算、动口表达结合起来,组织学生以小组形式合作学习,学生则会自发地动口交流,并动脑思考,教师再引导或者带领学生动手计算。

如在学习《表内乘法》时,教师可以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然后给学生布置一个乘法练习题,让学生先独立完成,然后在小组内交流讨论,从而达到让学生动笔又动口的教学目的。在教学中,教师给学生布置的一道乘法题目如下:“游乐园里的小飞机游戏场上共有5架小飞机,每架小飞机上有4个小朋友。请问;共有多少小朋友呢?请你用加法和乘法分别计算。”学生在独立完成题目时,由于教师引入了情境图,学生都能顺利地使用加法算出正确答案。但在使用乘法时,仅有一小部分学生完成。当学生独立完成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在小组内讨论加法与乘法之间的联系,进而为理解算理打下坚实的基础。部分掌握乘法计算的学生使用乘法完成了题目,在讨论时就会给其他学生讲解如何使用乘法计算,学生在表达时重复了自己的思考和计算过程,也就加深了对乘法计算的印象;而其他學生通过讨论也对乘法计算有了一个初步的认知,在听教师讲解时就会更加轻松。可以说,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学生不但提升了自身的数学能力,也提升了交流合作能力。

三、灵性引入生活情境,助力学生拓展基本活动经验

学生对生活情境非常熟悉,并具备一定的生活经验,教师可以在教学时引入生活情境,将生活情境与数学教学结合,巧妙地将学生的生活经验迁移到数学活动中。在教学时,教师首先要了解学生目前的生活经验处于何种水平,然后根据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来创设生活情境,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辅助学生学习新的数学知识。在了解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时,教师应注重多与学生交流,既要有课上的问答式交流,更要注重在课下多关心学生、了解学生,对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做充分的调查了解。教师还可以多给学生分享一些生活常识,以帮助学生提升生活经验。在课堂教学时,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来设立教学情境,以生活情境为基础、以数学知识为核心,注重让学生通过熟悉的生活情境来学习数学知识,从而引导学生将生活经验通过类比、延伸的方法拓展到数学知识学习中。

如在《认识人民币》一课的教学中,教师通过与学生的交流沟通,了解到学生对人民币有一定的了解,因此,教师可以创设一个超市购物的情境,让学生通过结账计算来熟悉人民币的换算。比如:“小明和妈妈去超市买东西,其中,牙膏3元,面包4.5元,香肠1.8元,小明身上有一张5元纸币、10张1元纸币,3个5角硬币,5个1角硬币,请问小明应该怎么付账?”学生在计算时会结合自己的真实购物经验,首先计算总共的金额3+4.5+1.8=9.3元,然后用一张5元纸币、4张1元纸币、3个1角硬币来付款。由于此题目较为开放,学生会因为生活经验的不同而运用不同的结账方式,甚至有学生会利用减法来算出如何付钱,这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具有重要的意义。可以说,在此学习过程中,学生成功地将生活经验迁移到了数学活动中,而生活情境则能有效帮助学生迁移生活经验。

总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数学活动经验至关重要,教师要把握好数学活动经验的特点,从教材出发,提升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并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以提升学生数学活动经验。数学活动经验的积累还离不开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教师可以借生活情境引导学生将生活经验转化为数学活动经验,帮助学生全方位地提升数学活动经验,使学生在多样化的数学思考中有效积累数学活动经验,提升数学素养。

参考文献:

[1]杨欢.基于数学基本活动经验的教学策略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4.

[2]张璐.小学生数学基本活动经验积累的现状调查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5年.

猜你喜欢
活动经验课堂实践策略探究
活动经验在数学教学中的运用浅析
感悟小学数学思想方法,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初中数学综合与实践中数学活动经验的积累
大学英语网络资源与课堂教学实践研究
对英语课堂实效性的反思与探究
“学、导、用”教学模式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实践
情景模拟在大学英语课堂实践中的应用
谈幼儿音乐素养的培养
课堂实践与赣南采茶戏的传承与发展
对于高中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策略初探